解琬,魏州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唐朝北庭都护府首任都护,庭州刺史。少年应试中举,任新政县尉(县公安局长),又调任成都县丞(副县长)。因为文章写得好,被皇上看中,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相当于纪检书记),后来因父亲去世,“丁忧”而离职在家。
所谓“丁忧”就是在职官员的父母过世后,必须停止一切工作,回到家乡为过世亲人守孝三年的制度。丁忧在我国古代,是考查各级官员忠孝品德的重要标准。没有特殊情况,谁都不可以放弃丁忧。
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复辟,重建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其两代可汗志在重新统一东西突厥,多次入侵西域,并蚕食西突厥十姓部落,一度夺取了蒙池都护府治所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西域局势紧张,北庭的安全受到威胁。武则天和朝中大臣都认为,还是解琬最善于处理边防民族事务,就打算让他提前回来复职,到西域去安抚守边。可解琬坚持要守丧三年,拒绝了朝廷的安排。
能提前结束寂寞的丁忧生活,这对有些官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可解琬却“抗疏固辞”很难从命。武则天深受感动,特发一道圣旨:“解琬孝心淳正,哀情恳切,坚辞任官之荣誉,乞请完成丧礼,实可以激扬风俗,勉励名节,允其所请。”并号召各级官员要向他学习。
周圣历二年(699年),由于突骑施首领乌质勒的顽强抵抗,遏制了后东突厥西侵的势头,收复了碎叶并将其归还给唐朝。武则天亲自找解琬谈话,任命他为侍御史(一般监察官员),出使安抚突骑施部落,授乌质勒为瑶池都督,准许移牙帐于碎叶,成为西突厥右厢共主,号令西突厥全境。双方谈判很顺利,解琬成功完成使命,赢得了突骑施部落的信任。
周长安二年(702年),唐朝建立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解琬任首任都护,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管辖范围扩大到巴尔喀什湖以西以南广大区域,设置烛龙军,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总兵力两万人。雄厚的实力是维护天山以北地区,乃至整个西域地区局势稳定的重要力量。
解琬主政北庭的时间从周圣历元年到唐景龙二年(698-708年),是在北庭任职时间最长的官员之一。初为庭州刺史兼殿中侍御史,北庭都护府成立后,领北庭都护兼庭州刺史、御史中丞等。唐代边疆大吏兼任“御史中丞”者,就具有了外交权,遇事即可专断。
在解琬任职北庭的时间里,庭州地区发生了两件重大政治事件。
第一件事是周长安三年(703年),碎叶城一带爆发了阿史那斛瑟罗和突骑施乌质勒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為了争夺碎叶城。碎叶本来就是突骑施乌质勒的牙厅,几年前解琬曾出使突骑施,代表朝廷予以认可。如今斛瑟罗又来这里建牙驻军,这让乌质勒很生气。
斛瑟罗是朝廷大力扶持的西域代理人,乌质勒是西域的新兴头领。大战七月爆发,尽管武则天密切关注着战争的进程,安西的汉军和周边的附属部落都参加了战斗,斛瑟罗还是以大败告终。其属下部落大多被乌质勒收入麾下,碎叶也待不成了,他只好返京入朝。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大战中,北庭的军力没有参与战斗。解琬谨守封疆,按兵不动,保证战争没有向北庭地区蔓延。其实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解琬对突骑施的看法与朝廷不同。
突骑施原属西突厥,是阿史那斛瑟罗管辖部落,在首领乌质勒的带领下迅速崛起,成为西域最强悍的力量。而朝廷所倚重的阿史那家族,不管是阿史那献也好,斛瑟罗也好都没有了父辈们的威望,号召力日衰。特别是斛瑟罗“用刑严酷,众皆畏之”,属下部落不断叛离,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所以解琬和郭元振等边关将军们都认为朝廷应该调整策略,和突骑施结盟对抗大食,稳定西域。无奈皇上和朝中大臣并不认可他们的主张。
第二件事是唐与突骑施结盟。唐神龙元年(705年)唐高宗李显废周复唐,凉州都督郭元振调任安西大都护,北庭都护府转隶于安西大都护府。第二年年底,受朝廷安排,以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为正使,北庭都护解琬为副使,同赴碎叶突骑施牙帐议和谈判。两位唐朝边关大员,冒着严寒跋涉千里来到突骑施驻地门口,乌质勒神情傲慢,态度十分冷淡,竟不让进帐,就站在帐外的冰天雪地里对话。乌质勒拒绝接受朝廷的册封,双方分歧很大,谈判非常艰难。当时天降大雪,谈判人员都像冻僵的雪人一样,伫立在鹅毛大雪中相持不下,直到傍晚时分才各自回营,说好了第二天再接着谈。
不料,当天夜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竟一命呜呼了,消息传来大家都紧张起来。解琬说:“赶紧走吧,再晚了就来不及了。”郭元振说:“不行!这周围几千里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跑不掉的。再说咱们真心诚意和他们协商,总会取得他们的信任的。”
而突骑施这边也是上下群情激愤,都认为是郭元振和解琬设计害死了老首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发誓要为父亲报仇雪恨。可是当派人去捉拿郭元振和解琬时,半路上却看到郭元振一行穿素服拿着祭品过来了,事发突然小头目不敢冒然行动,只好迎上前去谎称是首领派来迎接他们的。
郭元振和解琬一进吊唁大帐,就附尸号啕大哭,哀痛欲绝,站在旁边的娑葛知道,中原人死了亲人都是这样哭的。帐外的勇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帐内的娑葛泪眼婆娑拉着郭元振和解琬反复地说:“将军,是我不对,错怪将军了……”
郭元振和解琬留下来帮助处理完丧事,就和娑葛继续会谈,很快达成协议:娑葛接受了本来是册封给他父亲的嗢鹿州都督,怀德王爵位,赐金印两枚。娑葛也向朝廷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万余。
解琬在出任北庭都护期间,还以唐朝全权代表身份,与吐蕃举行了会谈,最终达成历史性协议,史称“神龙界约”。此后,又许诺金城公主入蕃和亲,成就一段和亲佳话,实现了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转变。
解琬和郭元振同朝为官,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往往不谋而合,也因此遭到了宰相宗楚客的陷害,降任沧州刺史。不久,郭元振冤情大白官复原职,解琬也在唐景龙二年(708年),升任右台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的检察院院长),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
解琬任御史大夫后,就启动了对丞相宗楚客和纪处讷的弹劾程序,举报他二人接收阿史那忠节巨额贿赂,勾结吐蕃,挑起战争,导致边患危机的种种罪行。按理说,凡被御史弹劾的大臣,都应该低头偻腰,站立朝堂边上等待审讯。可宗楚客却毫无愧色,怒气冲冲跑到堂上,慷慨激昂标榜自己对皇上太忠诚了,得罪了一些人。大声斥责解琬造谣诬蔑陷害大臣。
坐在上面的唐中宗李旦,性格软弱,胸无大志,凡事唯求自保。沉吟半晌竟“不予追究,释之”,大臣们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唐景云二年(711年)解琬担任朔方军大总管时,他分派三批随军要籍官员,分赴河南县、肥乡县、普安县等,核查校检三地的冗赘军员,减政裁军十万人,减轻了当地财政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广受好评。不久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
后来解琬以年老多病,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也特别优待,下诏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荣誉称号。并降玺书慰劳他:卿才识气度坚正高远,以忠正彰明立身,正行为而治事。文武兼备,独当一面,屡建奇功,勤于国事,实在是国家元老。今脱靴归闲,拂衣高谢,其高尚品德本可以激励端正民俗,其清正廉洁可以作为做官的典范,良可嘉善,宜很好地安养以求百年长寿。
没过多久,吐蕃又发兵侵犯大唐边境,朝廷召回解琬任散骑常侍(官名,类似于现在的中央顾问),令他出使吐蕃,划定地界,处置十姓降户。双方谈判结束后,解琬请求派兵十万在秦、渭等州严加防范,那年冬季,吐蕃果然又来侵犯边境,被解琬所部署的军队击败逃走。
唐开元五年(717年),解琬外调任同州刺史。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解琬前后驻守边界累积达二十多年,每到一地都特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社会治安稳定,推行强化实战练兵政策,收益显著,各民族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在他长期主政西域边务期间,运筹帷幄,料敌如神,对少数民族部落执行安抚结盟政策,深受边民信任和欢迎,为稳定大唐西域边境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琬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其高尚品德已成为历代官员的典范。
作者简介
齐浩滨,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原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人海深处》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