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20-10-30 02:03张斌斌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总长植树一棵树

张斌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下面以植树问题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创设情境,感知模型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上课伊始,教师与学生互动,以手指与手指间的间距引导学生理解“間隔”,让学生伸出一只手,观察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教师提示:事物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隔,手指缝在数学里称为间隔。5是手指数,4就是间隔数。通过创设这一情境,突破“间隔”这个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点与段的对应关系。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模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间隔的知识。

2.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我把核心问题设计为:学校外有一条20米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侧植树,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学生先独立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植树方案示意图,之后观察思考全长、间隔长、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随着间隔长的变化而变化,间隔长度比较大,间隔数就小,间隔短,间隔数就大。总长不变,间隔长越来越大,间隔数越来越小,潜移默化中渗透反比例关系。再次观察这几种情况,间隔数与棵数之间也存在着联系,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

在观察两端都植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借助学生的问题及质疑区分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观察,结合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一棵树一段间隔地数,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5段间隔对应5棵树,多了一棵树。5段间隔怎么来的?总长与间隔长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数一数,学生发现,总长÷间隔长=段数,即20÷4=5。这样,段数与棵数的关系也建立起来了,即段数+1=棵数。

在研究了“两端植”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一端植”“两端不植”的情况。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与“两端植”比较,得出总长与间隔长、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3.对比提升,深化模型

通过一次次地数、观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并找到规律后,再次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联系实际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总长不变,间隔长不变,间隔数也不会变,但棵数随着不同情况在变。不变的是间隔数,无论是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还是两端都不种,间隔数都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植树的棵数。

教师隐去实物图,再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在算式里发现什么;20米长的小路,最多种多少棵,最少又种多少棵;植树问题是不是只存在于植树的时候,装路灯问题与植树问题有什么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如何理解植树问题,引发学生归纳提升。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总长植树一棵树
植树
植树真快乐
你是一棵树
一棵树七个人
植树鸟的来信
一棵树(外六首)
2015 年我国城轨交通线路概况
窗外,一棵树(外三首)
植树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跨悬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