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华
一场疫情让学生们阔别校园良久,长期居家线上学习让家庭和个体因素凸显,有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尤其是那些对自己要求高、因主客观原因又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了解他们心理适应的特点和状态,给予支持和鼓励,陪伴他们平稳度过新学期。
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正常表现,避免“标签化”。一份对500多名小初高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心态积极,部分学生负性情绪较多。有33.3%左右学生体验的是紧张、郁闷、烦恼等负性情绪,甚至有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有近1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适应上有问题。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理解这些学生自认为的“问题”,其实不过是疫情下开学初的正常表现,只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呵护,或者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我调整,完全不需要大惊小怪。此时切忌给他们贴上或者让他们自己贴上“心理有问题”“没有希望”“自控力差”等负面标签。一旦他们认同并内化这些负面标签,就会向着这些方向发展,而看不到自己发展的力量。
当然,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干预,如可以通过心理课、入学教育、团体辅导、個别咨询、年级会、班会、心理宣传、师生谈心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问题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和调整来改变的。这样,他们就会卸下包袱,安于当下,为所当为,实现更好的成长。
其次,要正视、接纳学生的暂时差距,避免“一刀切”。新学期,很多学生要进行学业上的重新自我定位。调研发现,新学期学生最担心的是学习、考试、作业、成绩,最担心说明也是最看重的,从主观看,学生们对自己还是有很大期待的,有积极改善的愿望。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对学习玩世不恭、毫不在乎,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在学习上受到过太多的打击,已经无法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优越感,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学会接受。对于暂时有适应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用力过猛”,不能完全“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给学生一个缓步提升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除正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原因,以及在现有资源与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努力改进的方向;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改进计划和行动,如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纠正、强化时间管理、树立积极信念等。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特点,缓步前进,积跬步以至千里。
再次,要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避免“不表达”。有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憋着不说,不仅问题得不到及时纾解,可能还会导致心理问题躯体化,引发心理危机。因此,让学生有问题时能积极求助,能表达、爱表达、会表达非常重要。
要避免学生“不表达”,从学校角度说,学校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辅导形式、渠道、平台及专业的心理热线,确保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辅导等;从教师和家长角度说,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和日常表现,通过谈话、观察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识别并合理表达情绪;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心理需求的学生也要积极地进行心理辅导,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寻求心理帮助。当然,学校心理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界限和设置,如果遇到疑似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或感觉棘手的案例时,要积极寻求督导或转介,这也是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需要指出并强调的是,一则,心理辅导绝不是心理教师的独角戏和私密花园,而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学科协同渗透、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二则,提供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所有教师、家长、同学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重要他人”,这也是全员心育、全过程心育、全方位心育所要求和期望的。三则,学校需要统筹设计,全员培训,构建心理辅导网络,提高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识别、沟通、辅导等意识和能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心理危机三级预警机制等。四则,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人际支持和联结,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最后,家校协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条件,加强家长的培训、沟通,家校彼此理解尊重,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是学生加速适应的助推力量。
链接
北京成立首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2020年7月20日,北京市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北京市建设的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东城区将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紧密配合,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东城区同时宣布启动“心手·相连2035”工程,并围绕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建设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该区将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8个分中心,构建起“1+8+Χ”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批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教师、校长、外聘专家,都会加入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各个分中心,为家长、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该中心还将梳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普遍的困惑,开展专题研究等相关工作。同时,东城区还将在中小学班主任等群体中选拔培养百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师”,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触手可及”。
通州成立首家教育咨询社区服务站并开始线上预约
2020年9月,随着各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相继开学,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咨询社区服务站已开通线上预约新渠道。7月28日,服务站在通州区通运街道紫荆雅园社区建成。
服务站着眼于拓宽教育阵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一是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二是对师生、家长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并采取专业化的心理疏导;三是了解学生、家长在教育服务方面的需求;四是听取家长对副中心教育发展的建议;五是对教育政策法规和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给出相应查询途径。
服务站将以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服务为主,现阶段,广大学生、家长可直接到服务站进行咨询,由站内工作人员为您的教育难题把脉,并对个别案例进行长期跟踪,持续关注。
编辑 _ 王雪莉 汤灏 张晓震 于萍 汪倩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