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国兴亡

2020-10-30 01:54朱增泉
神剑 2020年5期
关键词:夫差伍子胥越国

朱增泉

我的故乡无锡,是古代吴国的发祥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号称“太湖明珠”,她与苏州、吴江、湖州、长兴、宜兴、常州等城市环绕太湖一周,恰如一串亮丽珍珠。这些富庶美丽的环太湖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生意盎然的蓬勃生机。她们地处古代吴国的中心区域,都是吴国早期开发江南时散落在此的一颗颗珍珠。当然,鼎盛时期的吴国,地域范围远不止于此。

郑卫星是我小学同班同学郑良初的儿子,上过师范,当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镇党委副书记,业余时间沉迷于研究古代吴国历史。我粗粗翻阅完他这本书稿,他对家乡故土的这份热爱,对古代吴国历史的这份钻研精神,令我感动。他埋头数年编著这本书,是一种精神上的寻根问祖。海外游子回到祖国,找到父辈或祖辈的出生地,揣着惶惶心跳踏进本族祠堂叩头祭祖,访得骨肉至亲相拥而泣,这是一种寻根问祖方式。到陕北黄帝陵前,沐手焚香,伏地跪拜,攥一把黄土揣入怀中,挥泪再拜而去,这又是一种寻根问祖方式。郑卫星并未远行,他一直在生他养他的本乡本土工作和生活,当他进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阶段后,回望人生,忽起寻根问祖之心。于是埋头古籍,细读深研,梳理吴国历史来龙去脉,与吴国先祖们进行了一番精神上的沟通。这也是一种寻根问祖方式,而且有着更深一层的情怀。

吴国,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妨先把话题扯远一点,兜个圈子再回来。人类的起源,都与水源有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文明。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起源于两河文明。古印度起源于恒河文明。古中国起源于黄河文明。哪怕耸立于高山之巅的一座古代寺庙,也必定紧靠一处山泉。否则,寺庙内的僧侣修行再深,也无法在如此孤高的山巅生存。

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两条伟大的母亲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由于古代中国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都地处黄河流域。因此,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后来经过一系列考古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对于孕育中华文明,与黄河流域拥有同样的功劳,具有同等地位。证据之一,长江与黄河来自同一个发源地。到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看就明白了,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三江同源。这三条江河源头的第一滴水,都来自青藏高原这片海拔3500—4800米的高山湿地。证据之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有古人类祖先生息繁衍的遗存。黄河流域,出土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陕西蓝田猿人头骨化石。长江流域,出土了云南省元谋猿人牙齿化石。其中元谋人化石的年代最为久远,比黄河流域的古人类祖先,资历还要老一点。北京山顶洞人的头盖骨化石,距今约2万至3万年,他们已从猿人进化为智人,是元谋人后辈的后辈了。证据之三,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同步发展。仅以新石器时代为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龙山黑陶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4600年。黄河与长江,长江与黄河,两条伟大的母亲河,两位亲姐妹,在孕育中华文明的漫漫长途中,从石器时代就一路相伴,一路同行,拖儿带女,走到今天。

更重要的一點还在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并不是各自发展成互不相关的独立系统,恰恰相反,她们一直在相互交流交融中向前发展,渐行渐近,融为一体,孕育成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史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的先祖是大禹。大禹治水,从黄河流域治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这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第一次大规模交流交融的过程。因为大禹治水并不是只靠他自己一个人,他每到一地,都会召集当地各部落首领,号召他们率领本部落民众共同参加治理洪水的斗争。现在安徽省蚌埠市的禹会村遗址,就是当年大禹召集江南各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浙江绍兴的大禹陵,则是大禹去世后的安葬地。大禹为了对洪水按不同水系、不同地域分片治理,把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的划分,涵盖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从那时起,中华文明就融为一体,推举大禹为天下共主。

现在回到我们要说的主题:古代吴国的起源,便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交融的直接产物。商朝时,关中地区有个周人部落,部落首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周本记》中没有记载太伯、虞仲的婚姻状况,只记载了季历的婚姻状况:“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据此分析,季历先于二位兄长得子,姬昌是古公的第一个孙子,老人家特别钟爱这个长孙,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老人家把周人部落兴旺发达的希望,寄托在孙子姬昌身上。“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此为“一让”。古公去世后,太伯与虞仲从江南赶回关中奔丧,三弟季历求大哥太伯留下继位,太伯坚拒不受,请季历继位,以遂父王遗愿,此为“二让”。季历继位后早逝,太伯与仲雍再次赶回关中奔丧,侄子姬昌跪求大伯父太伯留下继位,太伯再次坚拒不受,请姬昌继位,以遂太王心愿,此为“三让”。

也就是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嫡长子,拥有优先继位权,但他主动放弃了,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高风亮节。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太伯和虞仲来到江南太湖之滨,断发文身,融入荆蛮,和当地土著勠力同心,拓荒立国,“自号句吴”。当地土著“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初来乍到,白手起家,艰辛草创,卓尔小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太伯创立的句吴国,历史定位非常高。《史记》中共有三十篇《世家》,前十篇记载的,都是周王朝开国之初分封的开国元勋、同宗兄弟、先皇后裔等诸侯列国君主的世家,其中包括齐、鲁、燕、晋、楚、赵、魏、韩、郑、越等,后来的“春秋五霸”都在里面,再后来的“战国七雄”,除了秦国,另外六国也都在里面。而在上述诸侯列国世家中,司马迁把吴太伯世家列在首位。为什么?理由有三条:第一,论辈分,吴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是周武王的伯祖父,真正的老资格。第二,吴太伯创立句吴国,早于武王灭商,“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句吴国前五位君主是太伯、虞仲、季简、叔达、周章。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时,句吴国已传至第五代君主周章。第三,其他列国都是由周王朝分封的,唯独句吴国是吴太伯自力更生亲手开创的。有此三条,吴国的历史地位怎能不高?

从句吴到吴,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们是前后衔接的两个历史阶段,可以统称为吴。

句吴时代:历经吴太伯、虞仲、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乔疑吾、柯庐、周繇、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共十八代君主。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句吴小国在太湖之滨立住脚,扎下根,聚民气,立乡俗,垦荒原,开田陌,事农桑,存余粮,筑城垣,盖祖庙,奠祖宗,建制度,编军队,打小仗,耐心经营,稳步推进。正是经过这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句吴才积聚了足够力量,为后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句吴与吴,以寿梦为界。寿梦是句吴第十九代君主,句吴从他这一代崛起。《吴太伯世家》中有如下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二年……(申公巫臣)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寿梦称“王”,是句吴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通于中国”是句吴崛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有人说,武王分封诸侯时,句吴国的第五代君主周章已经受封,那时句吴已称吴国了,是的。但是,这里面需要厘清的问题不止一点两点。“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这里首先要厘清的一点是,武王封了太伯之弟虞仲的两位后人(周章和周章的弟弟),待遇却是不一样的。封在中国(中原)的虞仲(常熟虞仲的孙子,祖孙同名),是被“列为诸侯”的,而封在夷蛮的周章则并未列入诸侯行列。证据:过了十几代之后,直到寿梦北伐郯国时,中原各国诸侯还在惊呼:“中国不振武,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他们并没有把封在夷蛮的周章之国当作“诸侯”来看待。那么,封在夷蛮之地的周章之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兴旺发达的呢?在《吴太伯世家》里,接着上一段文字往下看:“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武王封在中国(中原)的虞仲,传了十二代就被晋国消灭了,存在七十一年。虞国灭亡了两代之后,“而夷蛮之吴兴”,这时兴旺发达起来的夷蛮吴国,谁是国君?寿梦也!

句吴在寿梦一代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是“吴伐郯”。从此以后,夷蛮之地的句吴小国,在正史中开始称吴国。吴国进入正史后的史料,散见于《春秋》《国语》,以及解读《春秋》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古籍中。南宋著名经学家胡安国著有《春秋胡传》,影响也不小。《胡传》中说:“鲁成公七年,吴伐郯,始见经。”郯,西周封国,在今山东郯城县北。“始见经”的“经”,即“四书五经”的“经”,指史书经典。也就是说,早先的句吴国,地处蛮夷之地,过于偏僻,史书经典中没有记载。直到寿梦北上伐郯,《春秋》这部史书经典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吴国的记载。《左传》对吴伐郯的记载,比《胡传》简约:“七年,春,吴伐郯,郯成。”郯没有被消灭。但《左传》借用季文子的话,对吴伐郯这件事发表了一番深长感叹:“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并说,“有上不吊,其谁不受乱?吾亡无日矣!”由此可见,寿梦北上伐郯,在中原诸侯列国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恐慌,都在埋怨周王室“军旅不振”,无力保护中原小国,中原小国受到蛮夷入侵,周王室也不来慰问一下,都在担心“吾亡无日”。這说明,寿梦时期的吴国,已经能够北上远征,讨伐郯国,可见其国力已经很强。

吴伐郯,这是长江文明对黄河文明的一次“回访”,是太伯和虞仲后人对黄河文明的一次告慰:浪子远奔荆蛮,他俩并未走失,十九代了啊,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方已经事业有成。于是,中原周王室和诸侯列国都知道,吴国在夷蛮之地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这时的新兴吴国,还在继续崛起。新兴吴国的崛起阶段,经历了寿梦、诸樊、余祭、余眛和僚,祖孙三代人,五位王。其中,诸樊、余祭、余眛三位都是寿梦的儿子,僚是寿梦的孙子。吴国崛起之后,一直在与长江中游的强大楚国争夺发展空间,吴楚交战长达八十余年。前六十多年是“小打”,后二十来年是“大打”。吴王僚打的最后一仗,夺取了楚国的鸡父。鸡父地处大别山区与淮河水网地带的交界处,居高临下,瞰制着楚国在淮河流域的诸多附属小国,战略地位很重要,是楚国在大别山北麓的屯兵要地。吴国夺取鸡父,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后,吴、楚双方内部都发生了重大政治变故。楚国发生了“费无极乱政”事件,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杀掉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也受到株连,伍尚被杀,伍子胥幸运逃脱,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投奔吴国。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吴国则发生了“专诸刺王僚”事件,公子光弑君篡位。鸡父之战中,吴王僚亲任统帅,公子光是主将。攻下鸡父后,公子光内心起了变化。他对刚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伍子胥发牢骚说:“我父亲诸樊是先祖父寿梦的长子,我是寿梦的长孙。四叔季札不肯为王,我和僚同为孙子辈,应该由我长孙继位,怎么能让僚继位啊!”伍子胥急于在吴国找到靠山,立刻把赌注押到了公子光身上。他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位刺客专诸,自己领着从楚国带来的太子建的儿子胜“耕于野”,躲开了。专诸用鱼肠剑刺死吴王僚,公子光以血性手段将王位争夺到手,是为阖闾。

阖闾开启了吴国的鼎盛时代。阖闾弑君篡位后,为了摆脱不利舆论,博取人心,采取了几条对策。其一,刻苦自励,“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其二,体惜民生,“大辟鱼盐山林之利,广励工商之业”。其三,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他对来自楚国的伍子胥、伯嚭,来自齐国的孙武等军政人才,均予重用。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孙武为将军。吴国开启鼎盛时代的条件已经具备,阖闾厉兵秣马,雄心勃勃。他将都城从无锡的阖闾城迁往姑苏,称吴都。从此,吴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吴国走向鼎盛的标志性事件,是阖闾对楚国发动拔郢之战,一举攻克楚国郢都。拔郢之战是一场大战役,战役过程如下:吴军在大别山区与囊瓦指挥的楚军遭遇,吴军连战连捷;柏举之战,歼灭了囊瓦指挥的楚军主力;追击中,在清发水击溃了西逃的楚军残部;在另一个方向雍澨,又歼灭了沈尹戍指挥的楚国援军。吴军五战五捷,气势如虹,一举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弃都逃亡。拔郢之战,显示了吴国的强大实力。两年后,阖闾又命太子夫差领兵攻取了楚国的鄱阳。楚昭王担心吴国再次发动大举进攻,被迫将首都从郢迁往鄀(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由此可见,吴国已对楚国构成重大威胁。

阖闾对楚国发动拔郢之战时,越王允常(勾践之父)曾偷袭吴都,阖闾耿耿于怀。十年后,阖闾起兵攻越,是为槜李之战,这是阖闾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其时越王已是勾践,交战中,阖闾被勾践射伤手指,拨转马头逃跑时还丢了一只鞋子,挺狼狈。伤不重,可能是得了破伤风,不治身亡。阖闾临终时叮嘱太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继位后,专门派一名卫士立于宫廷之上,每天上朝时都会问他:“大王!越国杀父之仇忘乎?”夫差每次都会大声回答:“未敢忘也!”两年后,越王勾践年轻气盛,决定乘阖闾丧期、夫差新立,攻打吴国。范蠡对勾践说,时机尚未成熟。勾践不听,决意攻吴,是为夫椒之战。这是一场舟船大战,吴国水军比越国水军强大,训练有素。交战结果,勾践大败。吴军攻克越都会稽,勾践逃上会稽山,被吴军包围。勾践求降,伍子胥力谏阻止,他劝夫差乘胜一举灭越,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了越国厚赂,勸说夫差纳降。夫差将勾践拘入吴宫当亡国奴。夫差降越国、拘勾践,也成一时盛事。

但是,夫差在胜利面前失去了清醒头脑。勾践为了麻痹夫差,吞吃夫差类便以表“忠心”,口称越国永世臣属吴国,年年纳粮,岁岁进贡。伍子胥提醒夫差,不要被勾践的甜言蜜语蒙骗,让他逐条写下来,对天发誓,签订降吴盟约。夫差很不耐烦地说,越国已经臣服,不必担心。我下一步目标是要北上征讨齐国,你们不要用这些琐事来烦我。勾践若敢变卦,我从齐国回来,再将越国征服不就得啦?就这样,越国没有向吴国递交投降书,吴国也没有签署受降书,这是一个大漏洞。《国语》中收有一篇《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讲的就是这件事。三年后,夫差特赦勾践,放回越国,埋下祸根。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聚力量,伺机灭吴。

夫差对勾践的复仇之心完全失去警惕,亲率吴军北上伐齐。伍子胥又向夫差力谏,吴国心腹大患是越国,不是齐国。夫差不听,决意伐齐。艾陵之战,夫差打败齐军,大胜而归,他头脑开始膨胀。两年后,夫差再次亲率吴军北上,赴黄池会盟,与晋国争当霸主。后院突然起火,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都,杀掉吴国太子,烧毁姑苏台,缴获吴国大批舟船开回越国。夫差将前去报信的七名信差召入自己军帐,亲手杀掉,封锁消息。他以咄咄逼人之势,列阵于晋定公帐前,威逼晋定公让出了盟主地位。夫差派王孙苟前往洛阳向周王室报告会盟结果,周敬王说了一句“伯父秉德已奢大哉”,算是承认了吴国的盟主地位。

表面看,阖闾、夫差两代,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三大战略目标均已实现,一片鼎盛气象。内囊里,夫差北上争霸得手之时,正是吴国走向灭亡之始。

夫差浪得虚名,黯然退兵回到国内,姑苏已是城破亭塌,尸臭熏天,满目疮痍。不过吴军主力尚在,勾践此刻想要一口吞下吴国,尚无把握。他命越军退至姑苏城外,筑堡围守,长期不撤,不停骚扰,困不死吴国,也要将夫差烦死、累死、拖死。

四年后,吴国大旱,越国来攻。笠泽之战,越军三战三捷。吴军退入姑苏城内,闭城坚守,国力渐渐耗尽。

又五年,越国对吴都发起最后一击,夫差逃上姑苏台,被越军包围。夫差派王孙雒去向勾践求降,范蠡阻挡。王孙雒二次再去,勾践的心有些软了,想要答应,范蠡坚决不许。他对勾践说,你我受尽了人间难以忍受的屈辱,又经历了二十多年殚精竭虑的奋斗,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最终消灭吴国吗?眼看就要成功了,你何以“一朝而弃之”?勾践回答说,我实在想不出再用什么话去推脱吴国使者了,你去对付吧。范蠡说,好,交给我。王孙雒三次再去,范蠡接见。范蠡对王孙雒说,过去上苍把灭掉越国的机会给了吴国,吴国没有抓住。这次上苍把灭掉吴国的机会给了越国,越国怎能重犯吴国的错误呢?“王孙雒大哭而返”,范蠡怕勾践的心又软下来,没有把这一情况告诉他,自作主张指挥军队对吴军发起最后进攻。勾践还是知道了,还是心软了,派人去对夫差说,我可以把你安置在甬东,给你一百户人家,保留王号,养老送终,“夫妇各三百人以奉之,以没王年”。夫差派人给勾践回话说,不了,你这样宽容,我很感激了。吴国地面全归越国,我无颜面对吴国父老。我已老了,不能像你当年侍候我一样侍候你了,我收回求降请求,“寡人请先死”。这时,夫差想起了伍子胥。他让随从在伍子胥灵位前焚香设供,转述他的话:“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从句吴初创,到吴国崛起,再到吴国鼎盛而又迅速灭亡,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哪些经验教训?

吴太伯创立句吴,意义非凡。其一,吴太伯以德立身。他不以周太王嫡长子自居,“三让天下”,与世无争,高风亮节,天下敬仰。其二,吴太伯以德服众。他远奔荆蛮,断发文身,将自己融入蛮夷土著群体,胼手胝足,共同劳作,开发江南,深得民心,建立起了人望。其三,吴太伯以德立国。他“三让天下”并不是为了避世隐居,而是为了实现发奋自立的雄心壮志。他在江南荆蛮之地创立句吴国,获得土著民众真心拥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国虽小,人心齐,有前途,不算辉煌,胜似辉煌。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战乱四起,礼崩乐坏。诸侯列国内部君杀子、子弑君,嫡杀庶、庶杀嫡,喋血相争,层出不穷。孔子哀叹之余,称泰伯“三让天下”之举为“至德”,把吴太伯树立为道德楷模,以示天下。

寿梦崛起,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抓住了发展机遇。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式微,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烽烟四起。战争的主轴是南北争霸,先是齐楚争霸,后是晋楚争霸,烽火连天一百二十余年。寿梦时期,楚国与晋国都进入了战略疲劳期,两国的国内矛盾积重难返,内斗愈演愈烈。寿梦抓住大国争霸的战略间隙,主动出击,不断向楚国周边的附属小国用兵,蚕食楚国地盘,积极向外拓展。第二,大力开发本国潜力。吴国的中心区域在江南,卧伴长江,坐拥太湖,土地肥沃,水利发达。寿梦大力发展农桑鱼盐和舟楫商贸,使吴国迅速成为富庶之邦。第三,从晋国引进先进装备和战法。晋国在与楚国长期争霸中渐落下风,晋景公采纳联吴伐楚之计。据《左传》记载,晋国派遣申公巫臣出师吴国,带给吴国一支战车分队,还带去了教官,“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国原先擅长舟船水战,不擅陆战。得到晋国这项军事援助,寿梦非常高兴。从此,吴军的战车很快发展起来,军事实力大增。不久,吴军作战便能水陆并进,不断向楚国的附属小国发动进攻,打得楚军疲于奔命。“蛮夷属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吴国鼎盛时期,阖闾在位十九年,夫差在位也是十九年,父子两代,短短三十八年,历史长河一瞬间。历史天空划过一道闪电,滚过一声响雷,突然漆黑一片,吴国断崖式地灭亡了。真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教训之一,君主失德。始祖吴太伯是道德楷模,阖闾却成了失德之君。阖闾弑君篡位,失了大德。这件事,与他祖父寿梦生前安排继位者的失误,也存在一定关系。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寿梦意属四子季札,但生前没有来得及将他正式立为太子。寿梦卒,长子诸樊让四弟季札继位,可是季札不愿为王,逃往延陵(今江苏丹徒)种田去了。于是,长子诸樊继位,他与几位弟弟约定,王位传递“兄终弟及”。诸樊卒,二弟余祭继位。余祭卒,三弟余眜继位。余眜卒,轮到四弟季札继位,季札仍然不肯为王。于是,“兄终弟及”变成“父终子及”,由余眜之子僚继位。公子光在吳王僚手下领兵打仗,开始尚能谨守君臣之礼。吴王僚已在位十二年,与公子光堂兄弟二人配合尚好,在吴楚战争中不断取胜,势头不错。假如吴王僚继续执政,吴国同样能走向鼎盛。可是公子光不肯久居人下,干出了弑君篡位失德之事。阖闾不仅刺杀了吴王僚,还把他三个儿子烛庸、盖余和庆忌,用不同方式统统追杀,使吴王僚绝后。再举一例,当年吴军攻入楚国郢都之后,阖闾身为一国之君,完全失去了道德底线。当时楚昭王逃亡,大夫四散,权杖玉玺,后宫佳丽,深宅府第,家室眷属,全都扔下了。吴国君臣“对号入座”,“君居其君之寝,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并怂恿士卒“以班处宫”,糟蹋宫女。孙武提醒阖闾:“此不可。”阖闾一笑了之。伍子胥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扒出来,鞭尸三百,一解杀父之恨。狭隘,偏激,将私仇置于国政之上,伍子胥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语是:“怨毒之于人甚矣哉!”批评他做得太过分了。吴军一切都已失控、乱套,一场空前大胜,转瞬酿成悲剧。楚国申包胥奔赴秦国求救,在秦国宫廷哭求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同意派出三万援兵救楚。阖闾派弟弟夫概领兵前去阻击秦兵,夫概大败,遭到阖闾痛斥。夫概一气之下,回到吴国自立为吴王。空虚的姑苏又传来消息,突遭越国偷袭。吴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阖闾急率主力东归相救,先将来袭的越军打退,接着与夫概兄弟开战,夫概战败,逃往楚国,向楚军投降。楚国划一块小地方将夫概养起来,封他为堂溪氏。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扎在阖闾心上,气得要吐血。阖闾遭此挫败,蛰伏十年未见动静。阖闾道德底线一再失守,这是吴国最大的内伤。

教训之二,用兵过度。先从战役层面分析,吴国每次对外发动大规模战役,往往孤注一掷,倾巢而出,不留任何后手。每当突发事件出现,毫无应对之策,结局都是前方大胜,后方空虚,惨遭偷袭,胜不抵败,得不偿失。阖闾对楚国发动拔郢之战是这种情况,夫差北上黄池会盟争当霸主也是同样情况。再从战略层面分析,吴国穷兵黩武,连续大规模对外用兵,大大超过了吴国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吴国与南方强国楚国相比,与北方强国齐、晋相比,战略纵深太浅,回旋余地不大,国力也不如楚、晋雄厚。因此,吴国无论如何不能奉行南北出击、两头不顾的战略。再看越国,它的战略纵深同样局促,但在吴越相争中,越国为何能从亡国之灾中恢复过来,最终灭了吴国?越国的成功秘诀在于专注,它不去四面出击,尤其绝不远攻,专注于死敌吴国。勾践从吴国获赦回到国内,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对吴国一击制胜。反观吴国,纵然是成就了大军事家孙武的国度,却在战役、战略层面犯下如此严重的失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教训之三,君臣反目。伍子胥祖上在楚国世世为臣,家训底蕴很深,此人虽有“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名谋略高手。在伍子胥的出谋划策下,阖闾弑君篡位得逞,攻克楚国郢都得手,协助阖闾开启了吴国鼎盛时代。但是,阖闾死后,夫差与他总是别别扭扭。每当关键时刻,伍子胥向夫差进言,夫差都不予采纳。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派使者向夫差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今不灭越,后必悔之。”越国使者回去说:“伍子胥阻挡夫差纳降,夫差正在犹豫。”勾践手下也有两位来自楚国的大夫,一位是范蠡,另一位是文种。范蠡对勾践说,伍子胥太死板,吴王手下还有一位太宰伯嚭,也是楚国人,此人贪心大,多准备些东西,去找伯嚭疏通。伯嚭得了厚赂,对夫差说,勾践发誓永远臣服吴国,年年纳粮,岁岁进贡。大王若不放心,勾践愿意到吴宫来当亡国奴,忠心侍候大王您。夫差表态说,那好啊,叫他来吧!勾践来到吴国为奴,三年后夫差特赦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夫差,文种献美人计。越国举国选美,得西施、郑旦二女,“勾践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然后,交由范蠡负责,建馆聘人,对西施与郑旦训练了三年。穿着打扮、礼仪举止,均由越国宫中仪官教授,唯有攻心计谋课程,由范蠡亲授。三年厮磨下来,西施已成范蠡爱妾。勾践命范蠡将两位美人送往吴国,献给夫差。范蠡与西施一路上竟缠绵了一年多时间,还生下一个儿子。现在嘉兴南面有个“语儿亭”,传说就是西施教儿子牙牙学语处。范蠡向西施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到了吴国,多多在枕边向夫差美言勾践对他的忠心,多多鼓励夫差北上争霸,早日登上霸主地位,把夫差的注意力从越国身上引开。伍子胥见范蠡前来献美人,知道是计,又力谏夫差:“臣闻夏亡以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王不可受。”夫差哪里肯听,命人收下。越国的美人计非常成功,夫差迷上了西施,言听计从,从此不再把越国放在心上,一心只想北上争霸。他准备北上伐齐之前,命伍子胥出师齐国,先去摸摸情况。伍子胥再次劝谏夫差说,吴国的心腹大患是越国,而不是齐国,应该抓紧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夫差哪里听得进去,手一挥说,不!伍子胥心灰意冷,不得不为自己留条后路。他利用奉命出师齐国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带上,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不久,夫差亲率吴军伐齐,艾陵之战大获全胜。胜利归来,夫差对伍子胥的不满情绪要喷发。正在这时,有人揭发伍子胥暗通齐国,伯嚭从旁添料,对夫差说,是的,他已把儿子寄托给齐国。夫差勃然大怒,赐给伍子胥一把短剑,命他自行了断。伍子胥仰天长叹,自刎而亡。伍子胥一死,夫差再也听不到忠谏,他的军事行动更加失去了分寸。

教训之四,野心膨胀。夫差若能看清时势,利用好吴国拥有的综合资源,不发生重大战略失误,不去盲目北上争霸,足可自强自立。这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二百多年,吴国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殷实中等强国,跨进战国时代。然而,夫差野心膨胀,他不顾本国承受能力已经超过极限,好大喜功,北上争霸,空图虚名,大胜大败,大起大落,身死国亡,呜呼哀哉。

最后,来谈谈吴文化的当下价值。

如果从广义层面去谈吴文化的当下价值,人们既可具体列出诸如建筑、园林、商贸、饮食、风俗、语言、戏曲、书画等吴文化的优势项目,也可从思想、观念、情怀等方面,去归纳出吴文化的许多优势门类。但以我一己之见,在吴文化价值体系中,最值得当下继承和发扬的,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吴太伯“三让天下”的谦让精神。孔子将它称之为“至德”,评价十分到位。谦让,是全人类都应该提倡的精神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我们去让什么“国”,更不需要我们去让什么“天下”。但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处处需要有点谦让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同周围人群和睦相处,同现实世界和谐共存。懂得谦让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间温暖。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广,交往频率越来越快,产生摩擦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当今社会,人人都要发扬一点谦让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谦让,能够帮助你走遍天下,遍地阳光。寸利必争、睚眦必报,会让你处处碰壁、寸步难行。你甚至会怨恨这个世界人人都在同你作对,处处让你为难。一旦内心与社会产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往往会导致你做出过激行为,给自己招来麻烦。谦让,与竞争并不矛盾。有竞争,必有对手,但竞争对手不是战场敌手。竞争犹如体育竞赛,是同场竞技。竞技者首先要尊重对手,这是竞技者的道德。同场竞技必有规则,双方都应自觉遵守,这就需要自律。这种尊重对方的意识,自律的意识,都是谦让精神的不同表现方式。犯规就要被罚,就会失分,犯规多了就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没有一点谦让精神,你的路走不到头,走不到底,走不到最终胜利。这里面充满着人生哲学,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去体会。竞争不能以极端自私为价值取向,它不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第二条,太伯和虞仲开发江南的开拓精神。太伯和仲雍奔吴之时,江南被称为“荆蛮”“夷蛮”,与中原相比,江南还是落后地区。太伯和虞仲无怨无悔,入乡随俗,剪去长发,刺上文身,泥里水里和当地土著一起劳作,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谦让精神与开拓精神,是吴太伯人格力量的两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他“三让天下”绝不是自暴自弃,相反,他胸怀远大抱负,具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在吴太伯看来,乾坤不独关中有,江南也有好天好地好百姓。不必担心人生地不熟,只要自己德行好,没有融入不了的群体。不要怕赤手空拳,只要肯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吃苦,没有征服不了的人心。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万事可兴。太伯创立的句吴國,“从而归之千余家”,还比不上北方一个大村庄。但是,这个小国在当地立住了脚。就像这片湿润而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一棵小树苗,根子越扎越深,树身渐渐长高了,树干渐渐长粗了。夏日炎炎时,这棵小树也能为当地百姓洒下一片绿荫了。刮风下雨天,当地百姓也能听到这棵小树在风雨中摇晃的声音了,他们都能同这棵小树在风雨中同呼吸、共命运了。吴太伯掘到的不是“第一桶金”,而是千余家蛮夷土著的人心,比金子更贵重。太伯和虞仲从不好高骛远,他们从最小的事情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而成江河。什么叫大事业?创立一个国家还不是大事业吗?大事业也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不怕起点低,只要肯努力,事业终能成。吴太伯既是吴国始祖,也是天下百姓的做人楷模:以德立身,以德服人,脚踏实地,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夫差伍子胥越国
“千金”的由来
卧薪尝胆
东周列国志(10)
风雨同舟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所长无用
千金小姐
越人造车
伍子胥出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