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桂香
语文核心素养是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对于文化基础较弱的中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职学生要通过“读好十本经典”,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都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文本思维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经典作品全本往往内容深奥、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甚至有些作品还呈现“时代差异、文化差异”等特点。通过运用UMU互动平台,对金华市27所中职学校的120名语文教师与6所学校的335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发现:
(一)学生无兴趣、无能力参与阅读
中职学生倾向于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轻松愉快的阅读内容,而对文学名著、经典作品不感兴趣,存在普遍畏难情绪。87%的学生因缺少具体方法和策略指导,再加上整本书阅读任务重且所需要的阅读时间长,很难完成整本书的有效阅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阅读主动性不强,阅读量少,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教师无精力、无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語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以课本的单篇阅读教学为主,很少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一是因为本身的教学任务重,无多余的课时用来专门指导“整本书阅读”;二是65%以上的语文老师缺乏有效的策略和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教学,只有19.4%的语文老师会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但也还没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法;三是传统教学和学业考试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甚少。而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18个学时。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试图深化对比阅读策略,以提升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效。
二、对比阅读策略的架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策略有很多,但在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力度、深度和广度上,对比阅读策略不失为有效而又容易掌握的方法。“对比阅读”不仅需要互相参照,还需要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即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或事物进行参照对比,鉴别细微差异,探究产生差别的深层原因。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包含多点串联、多维视角和多重体验三种对比方法。粗读阶段,采用多点串联对比,生成对文本的初步认知,强化思维的力度。精读阶段,采用多维视角对比,从不同的侧面探寻文本内涵,挖掘思维的深度。拓展阅读阶段,采用多重体验对比,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体验不同媒介带来的不同感受,拓宽思维的广度。总之,这三种方法逐层推进,助推学生有效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对比阅读策略的架构图
三、对比阅读策略的实施
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茶馆》仅三万字,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不会形成太大的负担和压力。同时,其丰富、生动、多角度的艺术表现,更适合对比阅读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茶馆》“整本书阅读”从以下三个层面进一步培育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必备的思维力度、深度和广度。
(一)多点串联对比:生成文本认知,强化思维的力度
粗读时运用多点串联对比,即对有关联的“点”进行有效梳理、罗列,“瞻前顾后”地对比拉连接线,形成横向和纵向各主线的串联。“整本书阅读”重在一个“整”字,要求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纷乱”条理化、系统化,使阅读认知完整而不细碎。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时,引导学生关注和探寻文本中的“点”,并由此寻找到更多的“点”,串连成线,生成对整本书的整体认知。
多点串联的核心是“点”。这些值得学生关注的“点”可以是典型的人物,也可以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还可以是场景中的突出特点。以这些局部的“点”贯穿起整书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线”。在阅读时,通过对对比点的归纳,将文本读“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甄别归纳的思维品质。
实践:《茶馆》中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始终、不得不提的典型人物。在第一幕时,他刚继承父亲的茶馆,将祖传的为人处世之道奉为圭臬,由此判定王利发是一个“顺民”就显得狭隘了。随着时代的更替,到了第二幕,面对巡警的勒索、大兵的敲诈,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安,裕泰茶馆在这个动荡的时局中也难以为继,于是他表现出对时局不满。在第三幕中,面对小唐铁嘴的威胁,小吴祥子和小宋恩子的恐吓,他一改之前逆来顺受的性格,悄悄放走康顺子,最后选择自杀与不公的现实做抗争。重新梳理整本书,将三幕中的王利发串联起来,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王利发所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在时代风云中艰难的生存状态。同理,用这种多点串联对比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秦仲义、常四爷等人物,从茶馆的环境布置变化等方面入手来寻找串联的点,与文本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强化思维的力度。
(二)多维视角对比:探寻文本内涵,挖掘思维的深度
精读阶段运用多维视角对比,是指从不同视角阅读文本,在反复对比中全面挖掘文本内涵,真正达到“文章不厌百回读”的效果。整本书由于篇幅较长,展现的人物和事件较多,所以应引导学生选择对比角度,明确阅读目标。在丰富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加深阅读思考,探究人物形象或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阅读指导时,教师应事先吃透文本,带着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对比视角,引导其顺利进入整本书阅读之中。一是身份视角,可以是文本中任一人物形象的身份,也可以是文本阅读者的身份,如学生、教师、导演等。二是内容视角,就文本内容中相似或相对的内容开展对比,在对比中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文化视角,如宗教特色、特定历史环境等。通过对一个个精妙传神的字词,一句句意味深长的对话,一个个精彩典型的句段甚至一个妥帖的标点进行反复推敲,品味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一来,文本从“读薄”又到“读厚”,文本思维的深度不断被挖掘。
实践:《茶馆》作为一种话剧形式,从内容视角分析时,可以选用同一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同一阶层的不同人物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不同阶层的人物不同生存状态的对比,场景设置中的异同等。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先是描写了达官贵人为争一只鸽子而大打出手,随后又描写了一位八十多岁的孤苦老人无家可归、流落街头。这种对比形象表达了清末反动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读者看到了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也不难想象其中饱含着老舍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讽刺和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多重体验对比:品鉴文本魅力,拓宽思维的广度
拓展阅读阶段运用多重体验对比,要求利用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态势,对比体验不同的阅读感受,正视其它媒介对阅读产生的影响。阅读策略在整本书中的运用,它不属于阅读技巧层面,而应该是阅读导向层面,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将影视作品引入到整本书阅读当中,通过影像媒介和紙质媒介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安排场景、传达作者意图等方面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后劲。学生在多重艺术形式的反复阅读中,发现文字之美,体验情感之美。
以影视作品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影视画面蕴涵的艺术韵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所呈现的想象张力,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迁移和深化。通过对比不同媒介表现的艺术形式,学生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更能启发多元思考。这样的对比阅读,既符合审美需求,又有助于拓宽多向思维的广度。
实践:《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流作品,不仅在话剧舞台上不断演出,而且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阅读时,为更好探寻文本魅力可以借助参考1982年谢添执导、于是之等主演的经典电影《茶馆》,对比老舍《茶馆》文本原著与电影的细节差异。如《茶馆》电影中,在结尾处理时,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设计了在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人烧纸钱的背景里叠加出殡、三人回头看的镜头。但影视作品无法替代文本阅读,一些过场戏在影视作品里只能被简化,例如重复的礼仪、客套语;还删除了一些次要人物,如卖福音书的、收电费的等。
四、对比阅读策略的成效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触类旁通。教师通过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切入点和关注点反复阅读文本,在对比与归纳中理解人物形象,梳理文本情节,探究思想内核,感受文本魅力。通过对比阅读策略实践,与学生共读《茶馆》整本书,发现教师教、学生学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
(一)以读教读,形成了具体可鉴的阅读方法
教学上运用对比阅读策略,犹如递给学生一个有效阅读的“拐杖”,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本的内涵和精髓,更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有助于其往后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以读促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学生的阅读反馈来看,学生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并且还能将这种阅读策略迁移到其它文本的阅读当中,以读促读,以读养能。同时,从近段时间的考试结果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不仅表现在阅读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
(三)以读促思,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从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浅层次阅读,逐渐向思辨性鉴赏阅读转变,无形中提高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断阅读和捕捉文字信息的同时,逐步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养成在阅读中能思、会思、善思的习惯,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锤炼。
以《茶馆》为例,探究对比阅读策略在《茶馆》中的运用,旨在以读教读、以读促读、以读促思,为学生建构阅读框架,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种策略运用不是谋求某种确定的答案,而是启迪和活化文本思维,以弥补图像思维难以深入的固有缺陷,从而淬炼出思维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也许,对比阅读策略正是搅动图像思维泛化的那条鲶鱼,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文本阅读生态,回归文本思维的淬炼与升华,进而培育中职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成长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