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青青铺就绿色致富路

2020-10-30 01:54曾诗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湟源县饲草畜牧业

曾诗淇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2015年草牧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海把此项工作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累计投入草牧业发展试点扶持资金2.68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青海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原生态补奖、粮改饲、饲草和家畜良种补贴等政策,探索出“种草养畜”“以养带种”“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

青海用实践证明,推动草牧业发展不仅对草原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种草带动草食畜牧业提档升级,还能帮助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

良种是草牧业发展的基础

八月的青海草原,绿意浓浓。在湟源县波航乡上台村的山坡上,成片的田地里种着饲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湟源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室孙占青介绍,田地里是黑麦和豌豆混播种植。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提高产量,提升蛋白质含量,而且豌豆抗旱、抗倒伏能力强,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明年不用倒茬。

“混播种植不仅使饲草产量从过去的每亩2吨提高到现在的4吨,而且草的品质比以前好,市场价格也更高。”湟源海珍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珍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流转了2000亩地实施黑麦和豌豆混播种植。

对良种的渴望,湟源县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寿基也深有感受。

“良种就是俺们农牧民的希望。”边寿基表示,经过多年实践,农民逐渐意识到,好的草种能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

据了解,为鼓励种养大户及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饲草种植,推动饲草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湟源县在良种引进、繁育上下功夫,先后引进白燕7号、青海444、青甜1号、青引1号、草原224饲用豌豆、铁研53号青贮玉米等新品种,打破了传统种植品种单一格局。

“2017年以后,我们通过培训、考察等方式,不断引进新的饲草品种,合作社示范成功后便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孙占青说。

发展草牧业,除草种外,畜种也同样重要。

“公畜好,好一坡;母畜好,好一窝。”这句在各地广为流传的农谚,形象地描述了在畜牧业生产中良种的重要性和种公畜的突出作用。

育种和饲养是决定畜牧业生产水平高低的关键环节。尽管饲喂饲草料营养丰富、饲喂合理,但如果畜种环节没有抓好,养殖效益也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育种是比饲养更为重要的环节。

“良种以前没人要,现在抢着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宁夏村党支部书记才保介绍,随着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畜牧良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保证种公羊的质量,避免因频繁近交造成后代退化,宁夏村将种公羊交给村里合作社统一管理,由一户专门饲养,并佩戴耳标。

目前合作社有藏系种公羊280只,交配季节,种公羊以租赁形式给合作社社员使用,并指导社员种羊生产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合作社良种全覆盖。

人工种草拓宽致富路

发展牧区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作为基础产业的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草。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了草的问题,才能支撑起生产、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畜平衡,从2011年起,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五年为一个周期,2016年起改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表示,补奖政策实施10年来,通过资金直补到户、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草牧业等多种措施,初步遏制了牧区草原退化的势头,促进了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明显。

“十年间,国家累计下达青海省补奖资金218亿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的方式100%核发到户。”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唐国盛介绍,补奖政策实施后,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天然草原基本达到草畜平衡。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严卓才介绍,当地通过饲草料龙头企业带动,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签订饲草种植协议,已建立黑麦、燕麦等一年生饲草基地13.3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53%。今年更是通过黑麦和蚕豆、豌豆混播方式,将青贮饲草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4%以上,使青贮饲草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销售价格达到了每吨560元,远高于其他地区。

青饲草种植加工、饲草供给及牲畜养殖需求对接、市场销售经营……坐落在湟源县的西宁富农草业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为发展路径,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饲草产业。董事长杨继杰介绍,企业以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全县农户600多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农户在家门口致富增收。此外,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保护价优先收购贫困户所种植的饲草,2018年收购饲草2100吨。

“以前村里的牛吃的是又硬又没营养的黄草,三年都长不大。如今牛羊饲喂条件好了,不仅吃上了好草,产奶量也增加了,长得那是又快又肥。”边寿基自豪地说。

据介绍,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海拔3160米,是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过去,由于农牧民进城务工导致很多地沦为撂荒地。与此同时,养畜户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小麦秸秆饲养家畜,不仅饲养成本提高,小麦秸秆的营养含量也比较低。为了把这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2009年边寿基组织村民成立了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种植户。

“220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整合土地4000余亩。进城务工的农牧户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领取分红。”边寿基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整合的土地种植黑麦、燕麦等牧草,在满足自己养畜之余,每年还有200多吨外销。2019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发放给成员盈余分配19万元,给联点贫困户分红1.074万元,盈余25万元。

哈城村的村民通过种草,扩大了养殖规模,转变了种植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拓宽了一条致富路。

“牧繁农育”实现高效养殖

种草是为了更好地养畜。记者在调研时发现,青海养畜采取“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养殖模式,这样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延长产业链。

宁夏村是一个纯牧业村,共93户、430人。2008年以前,传统放牧的生产模式使得宁夏村草场过载、植被退化,粗放的经营方式也使当地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为带领群众走出困境,找到一条有效的致富之路。2008年,在村书记才保的带领下,成立了宁夏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走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牧民经济生产组织化和优化重组牧区生产要素的发展水平,从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才保告诉记者,过去一只羊单位3.5亩草场,成年畜死亡率10%、羔羊死亡率60%,母畜比例40%,生产成本逐年加大。合作社成立后采取“统一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轮牧”的管理模式,牧民的思想观念慢慢转变,养殖方式逐渐科学化。目前,一只羊单位5亩草场,牲畜死亡率大大降低,母畜比例在 80%以上。

如今,合作社形成了高效的羔羊养殖模式,畜群中仅保留基础母羊和种公羊,基础母羊的比例提高到近90%,羔羊断奶后就开始出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畜牧业实现了从“生产”向“经营”的转变,2019年,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2.17万元。

牧民转变生产方式后,鼓起来的可不仅仅是腰包,刚察县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大改善。

农区养畜以育肥为主。作为西宁市政府定点屠宰企业,位于湟源县的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江一力”)肩负西宁市场保供稳价和活畜储备任务,全年供应西宁市场鲜肉5700吨。

“良种、良法、良料才能出好品,我们自称是不买一斤粮、一斤草的公司。”三江一力董事长赵依林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经实现从种植、养殖、屠宰、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产品主要供应西宁市场,占西宁市60%的市场份额。

“除自己养殖外,企业主要与合作社合作。”据介绍,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全县10家专业合作社进行饲草种植和牛羊养殖的规模化生产,将种植、养殖和牛羊肉加工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与养殖基地和农牧户形成利益联结。2019年,公司以订单方式收购合作社牛、羊8600头(只),带动1504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996元。

经营主体联合促增收

“好的产品还需要好的销路。”在草牧业发展中,存在产品加工难、销售难和打造品牌难等问题,经常面临好草、好畜却卖不出好价的困境。

“我们的优质牧草产量越来越大,但增产却难以实现增收。”提到合作社目前遇到的困难,边寿基表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足够的晾晒场以及烘干、揉丝、粉碎等加工储存机械设备,增加的牧草得不到较好保存,一旦腐烂变质,就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掉;二是目前合作社投资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扩大牛羊养殖规模,不能及时消化掉增产的牧草,实现产值增长。

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联合销售、借助互联网等方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西宁富农草业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带领33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草产业联合体,联合体以企业为核心,带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每年收购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牧草,统一对外销售。

“我们有自产自销的能力,成立联合体后,大家联合走市场,提高了市场话语权,与过去分散销售相比,这样可以适当提高市场价”。孙占青说。

同样,三江一力也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赵依林认为,如何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山上種草、山下养殖是最好的。”赵依林介绍,公司通过成立“产业化联合体”的方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牧场,将养殖和生态牧场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此外,三江一力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了“茶马互市”牛羊活畜交易互联网平台。

据介绍,茶马互市是全国首个牛羊活畜交易互联网产业平台,2019年完成产值4亿元,线上6000万元。平台致力于构建“服务+交易+供应链金融”三模块完整的茶马互市产业互联网生态圈,将牦牛和藏羊产业相关的牧民、活畜经纪人、养殖合作社、屠宰企业(户)、定点屠宰共享生产线、加工企业、零售商、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主体联接起来,打造高科技、互联网化和类金融的现代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创造服务低收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新型产业生态,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平台以服务为宗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最终要解决产业链痛点的“六个统一”:统一屠宰、统一品牌、统一追溯、统一检验检疫、统一标准、统一结算。”赵依林说。

猜你喜欢
湟源县饲草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湟源县农牧民草原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调查报告
湟源县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探讨
湟源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