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美云 吴演文
【摘要】 目的 探討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 各37例。
对照组施以解剖定位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 试验组施以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药物剂量、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的78.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麻醉药物剂量(21.23±5.49)ml少于对照组的(30.67±6.54)ml, 麻醉起效时间(4.06±0.82)min短于对照组的(6.01±1.04)min, 镇痛持续时间(642.84±125.61)min长于对照组的(449.94±105.46)min,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11%低于对照组的29.7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B超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14
Application value of B-ultrasound-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TAN Mei-yun, WU Yan-we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Zhongshan Boai Hospital,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B-ultrasound-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erical table,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natomically locat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and the test group received B-ultrasound-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The anesthesia effect, dosage of anesthetic drugs, anesthesia onset time, duration of analgesia,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7.30%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3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 drugs (21.23±5.49) m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0.67±6.54) ml, anesthesia onset time (4.06±0.82) min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01±1.04) min, and duration of analgesia (642.84±125.61) min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49.94±105.46) mi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B-ultrasound-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Key words】 B-ultrasound-guided;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锁骨骨折现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能够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1]。然而由于此种手术为侵入性操作, 因而将会导致患者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为有效的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缓解其疼痛, 则需要在良好的技术下进行麻醉[2]。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逐渐成为临床中常用的模式[3]。本文将探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在本院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74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 各37例。对照组, 男21例、女16例, 平均年龄(48.5±4.9)岁;试验组, 男23例、女14例, 平均年龄(48.9±5.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
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②家属均签署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现象;②存在麻醉禁忌证。
1. 3 方法 手术前30 min为患者肌内注射0.5 mg的阿托品(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0324, 规格:1 ml∶0.5 mg);进入手术室后,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建立静脉通道为其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并且在神经阻滞前为其注射
0.03 mg/kg的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0025, 规格:2 ml∶10 mg)与1 μg/kg
的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4172, 规格:2 ml∶100 μg), 以能够使患者保持镇静。
试验组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 使用B超对穿刺部位及周围组织进行检查, 以选择最佳的进针位置。B超的引导下在肌间沟臂丛上、中、下三干显像后, 沿导线方向进行穿刺, 经回抽无脑脊液与血液后经穿刺针为患者注射0.5%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 注册证号 H20140763, 规格:
10 ml∶100 mg)与1%利多卡因(湖北天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2021839, 规格:5 ml∶0.1 g)的混合液20 ml。
对照组患者实施解剖定位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 将患者头部抬升, 以能够暴露锁骨, 在肌间沟以垂直的方向刺入皮肤, 同时向内、后以及尾侧进针, 直至患者出现异常感觉, 进行1次回抽, 若无回血, 则为患者注射(0.5 ml/kg )0.2%的罗哌卡因。
1. 4 觀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麻醉效果, 判定标准[4]:显效:手术过程未出现疼痛感;有效:手术过程出现轻微的疼痛感;无效:手术过程出现强烈的疼痛感。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麻醉药物剂量、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物剂量、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麻醉药物剂量少于对照组, 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 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将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诸多患者因无法承受而被迫放弃治疗, 因此为有效的缓解疼痛, 需要对其予以良好的麻醉阻
滞[5]。然而以往因缺少麻醉技术条件, 仅能够采用解剖定位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 此种方式虽然依据解剖定位, 但仍然属于盲探形式, 从而无法准确判断穿刺针达到神经的部位, 同时还可能对神经与血管造成不良损伤[6], 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B超技术的应用, 目前临床中多使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此种方式能够对神经部位进行准确的探查, 因而能够降低对周围神经与血管的不良损伤;同时此种方式能够减少对神经根的反复刺激, 因而加强了对神经根的保护[7];除此之外, 此种方式无需患者进行积极配合, 因而为患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相比于解剖定位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能够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分析原因为在B超的引导下能够清晰准确的找到神经部位, 因而能够精准的注射麻醉剂, 从而使其发挥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对周围神经的不良损伤, 避免对神经根进行反复刺激, 因而能够获得良好的阻滞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可作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首选的麻醉阻滞方式, 但操作人员仍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 以便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载歌. 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探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6):53-54.
[2] 周正阳, 武斌.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浙江实用医学, 2014, 19(5):347-348, 358.
[3] 郭勇, 封位鸣.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2(4):7-9.
[4] 单家媛. 评价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0):150-151.
[5] 周少武. 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同按压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31):56-58.
[6] 杨红晓, 王爱芝, 魏洪伟. 颈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0, 23(6):481-482.
[7] 陈家趁, 蔡宜良, 吴铁, 等.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应用.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21):123-124.
[收稿日期: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