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闻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县域的作用非常重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基本的行政单元,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都需要在县一级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述“县一级”的作用:“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纲领性文件出台,22个省份先后与中央签下了脱贫攻坚责任书,随后《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印发。“十三五”开局不久,全国性的大扶贫迅速展开。中央政府定规立则,省级领取任务,层层分解,实施考核,而主战场则在县域。可以说,县域是扶贫政策的践行者,脱贫行动的施行者,全面小康的检验者。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经过了7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这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扶贫才有实力支撑。宁乡市作为县级市,积极发展脱贫产业,构建脱贫攻坚系统工程,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工作重心,以造更多“饭碗”为工作目标,积极发展扶贫车间,强化就业帮扶,抓实劳务对接。截至2019年年底,宁乡仅剩余未脱贫贫困户879户16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之初的4.4%降至0.13%。
只有县域脱贫做好了,脱贫攻坚整体目标才能实现。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行“六个一批”,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从产业、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事业和保障工程等多方面持續发力,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2018年脱贫摘帽后,巫山县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不是简单的帮扶,而需要强化产业支撑。移民大县会东县是凉山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部分,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东县实施产业培育与基层治理整体联动,县内18个安置点被划分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贸易服务等3种发展类型,每个安置点所在村扶持一个集体经济项目。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而资金是发展扶贫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扎根县域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坚持将服务重心放到“三农”小微上,支持贫困户自身经营谋发展,助力当地企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再就业,让县域扶贫有了“金融活水”,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做好县域脱贫这篇大文章,激发县域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才能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