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2020-10-30 11:39:08颜博文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护溶栓医护人员

颜博文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卒中单元, 河南 商丘476000)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由于受时间窗的限制, 只有少数患者可获得成功救治[1-2]。 因部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风险的认知不足, 对时间窗的概念并不完全理解, 导致无法有效配合, 加之溶栓本身流程繁琐, 如不能把握最佳救治时机, 很大几率酿成惨剧[3]。 这需要医生在救治期间对病情发展作出准确判断, 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工作,从而避免时间浪费, 耽误救治[4]。 对此, 本研究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8 例, 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44 例。对照组男 26 例, 女 18 例; 年龄 45 ~ 70 岁, 平均年龄 (57.56± 5.41) 岁; 合并高血压 16 例, 合并糖尿病 13 例, 合并冠心病 15 例。 观察组男 24 例, 女 20 例; 年龄 44 ~ 72 岁, 平均年龄 (58.08 ± 5.81) 岁; 合并高血压 15 例, 合并糖尿病 16 例,合并冠心病13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5]中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发病 4.5 h 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患者出现严重的脑功能损害且持续存在超过1 h;经脑CT 排除颅内出血, 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 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 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近3 个月发生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血压收缩压>180 mm Hg, 舒张压>100 mm Hg; 合并心肾肺肝等器官严重疾病; 合并肿瘤或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 精神认知异常。

1.3 方法对照组按医护人员工作经验, 根据常规治疗与护理流程开展静脉溶栓。 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进行救治, 首先建立医护一体化护理核心队伍, 医护人员提前进行排练演习, 熟悉流程。 ①接诊护理流程: 患者送达医院后, 急诊护士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如意识、 心率等。 如判定患者有溶栓指征, 立即告知医生。 随后安排CT 检查, 同时在10 min 内迅速完成血液标本采集以及心肌酶谱、 心电图、 血常规等检查, 在 5 min 内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 (2 ~ 5 L/min),在30 s 内完成静脉通路建立, 监测血氧饱和度、 心率、 血压。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 影像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后, 护士需在15 min 内完成药品准备, 测量体重, 确认影像报告, 追踪化验结果。 医生与家属交代静脉溶栓事项, 让家属积极配合签署溶栓同意书。 ②溶栓护理流程: 一名护士密切监护患者血压、 心电图、 血氧等生命体征, 确认化验结果, 记录血压是否在可溶栓范围、 凝血功能是否异常、 近期有无手术或抗凝治疗史等, 为医生提供全面、 准确的信息。 另一名护士配合医生应用溶栓药物rt-PA, 用药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积极配合医生工作, 每15 min 监测1 次血压, 如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③溶栓后护理流程: 待溶栓完成后, 立即转入神经内科病房。 实行一对一责任制护理, 责任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病情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溶栓完成前6 h,每30 min 进行一次血压测量, 之后每1 h 测量一次。 同时注意记录患者的血糖、 凝血功能, 每6 h 复查一次。 医护人员共同严格控制血压在 180/105 mm Hg 以下, 血糖在 7.7 ~ 10.2 mmol/L之间。 关注患者溶栓后有无脑出血、 再灌注脑水肿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给予吸氧, 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定时为患者翻身、 叩背, 加强肺部护理。 评估患者吞咽功能, 如存在吞咽障碍或呛咳, 给予胃管留置, 预防误吸。

1.4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CT 准备、 CT 检查、 溶栓准备用时。 ②采用卒中量表 (NIHSS)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 量表包括意识、 感觉、 面瘫、 凝视、 语言、构音障碍、 忽视、 上肢运动、 下肢运动及肢体共济失调10 个项目。 总分值为42 分, 分值越低则代表缺损程度越轻。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时间窗观察组的 CT 准备、 CT 检查、 溶栓准备用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的救治时间窗比较 (, min)

表 1 两组的救治时间窗比较 (, min)

组别 n CT 准备用时 CT 检查用时 溶栓准备用时观察组 44 8.10±1.01 10.20±1.46 11.34±2.75对照组 44 11.25±2.63 13.72±2.97 15.16±2.60 t 7.417 7.055 6.696 P 0.000 0.000 0.000

2.2 NIHSS 评分护理后, 观察组的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的 NIHSS 评分比较 (, 分)

表 2 两组的 NIHSS 评分比较 (, 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44 15.81±2.03 11.08±2.36 10.079 0.000对照组 44 15.45±2.61 13.81±3.05 2.710 0.008 t 0.722 4.696 P 0.472 0.000

3 讨论

目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案, 但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急、 有效治疗时间短, 患者常因错过最佳的时间窗而错过治疗, 故该病具有高伤残率、 高死亡率等特点[6]。 受患者自身及家属对该病相关认知不足的影响, 从发病到入院期间会流失很多宝贵的救治时间, 这是医院无法控制的因素[7]; 而在院内, 常规的救治流程中医护人员在安排CT 检查、 等待检查结果、 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方面均会耽误对患者尽早溶栓的时间。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在同一时间进行多样护理工作, 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为救治争取时间, 提高治疗成功率[8]。 在接诊到患者后迅速对其生命体征及病情进行评估, 并向医生汇报, 积极了解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 对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为患者预约CT 检查的同时,护士要迅速完成相关血液检查, 这一环节相比常规护理,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时间的浪费。 影像检查结果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后, 与医生相互协作, 医生负责交代静脉溶栓、 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护士进行体重测量、 药物准备、 追踪化验结果, 这一环节中医护人员紧密合作, 相互交流, 分工明确, 缩短准备工作用时, 也避免了重复工作情况的发生。 在溶栓过程中,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详细了解化验结果, 确认患者确实符合溶栓要求, 定时监测血压, 确保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医生可在第一时间知晓。 溶栓后立即转入病房,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定时进行血压、 血糖测量, 严密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 以免影响预后。 医护人员共同严格控制血压、 血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给予患者吸氧、 翻身叩背、 留置胃管等护理, 预防患者呼吸道阻塞、 咳痰等情况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救治时间窗显著短于对照组, 护理后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 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可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综上所述,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 可有效节省救治时间,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医护溶栓医护人员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金卡生活(2021年7期)2021-07-07 05:14:40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2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