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复杂多样,与之而来的是深基坑工程施工对周边保护建筑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1]。建筑高度的增加缓解了用地紧张,即便如此,建筑物密度依旧不断增加,逐渐造成基坑和已有建筑及道路紧密相邻。一方面,空间受限,施工机械受约束,基坑施工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坑紧邻既有建筑,若基坑出现事故,必将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等造成影响,轻则影响建筑和道路的安全使用,重则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基坑变形和基坑施工影响下周边既有建筑的变形备受关注。变形控制成为新的聚焦点,而对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监测则是了解变形必不可少的手段。变形监测能够反映基坑和周边建筑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并结合预警值,为基坑和周边建筑事故做出预防措施,甚至可通过变形监测预测变形趋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本文以兰州某住宅小区住宅楼基坑为工程背景,依据相关基坑监测方案,现场监测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边既有建筑物的变形,将水平和竖向位移数据处理成图表,以分析基坑和周边建筑变形规律。
兰州某小区住宅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桩筏基础,桩基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该建筑地上33层,地下1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4.5~8.1m。拟建场地北侧是既有彩钢板房,为2层,根据建设方意见,将在基坑开挖前拆除,故不考虑其影响;基坑东侧为既有小区道路,宽约5m,基坑上口距离马路道牙约0~4.9m;基坑南侧为既有家属院住宅楼,尚未拆迁,地上6层,砖混结构,浅基础形式,基坑上口距其约3.0m;基坑西侧北段为住宅楼,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为30层,地下为1层,埋深约7.5m,基坑上口距其约15.6m。由《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此住宅楼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需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道路和既有建筑物进行保护。考虑到基坑周边环境概况和基坑工程地质条件,该基坑采用“护坡桩+预应力锚杆”和“土钉墙+预应力锚杆”支护措施。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3]中相关要求,需要对本工程基坑支护进行监测。
基坑一共布置12个监测点,基坑监测点位布置如图1,12个监测点为JK01-JK12,监测项目为基坑坡顶土体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此外,由于基坑临近建筑、道路及围墙,其变形亦在监测范围内。
图2和图3为12个监测点JK01-JK12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变化曲线。由图可见,施工初期曲线均较陡,而后曲线均变缓,虽然有波动,但不再急剧增加,最后趋于水平,说明基坑开挖初期位移增加幅度较大,随后减小,最终平稳。
同时,本文对基坑周边6F砖混和1F平房建筑以及道路和围墙物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进行监测。由于篇幅有限,仅选取基坑周边6F砖混建筑进行分析。
图1 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图2 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图
图3 基坑监测点竖向位移变化图
图4、图5分别为基坑周边6F砖混建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曲线。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均为先陡增后平缓,表明基坑周边6F砖混建筑水平和竖向位移受基坑开挖施工的影响,期初位移变化幅度较大,随后减小,最后接近于零。
图4 6F砖混建筑物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图
图5 6F砖混建筑物监测点竖向位移变化图
图2和图3的位移曲线变化特点表明,基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在基坑施工前期变化幅度较大,随后位移变化缓慢下来,最终均朝着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基坑变形逐渐稳定。对比图4和5发现,周围建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有着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是位移较小,由于三个监测点与基坑距离不同,所以水平位移曲线稍有差异,竖向位移曲线则基本一致。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对基坑及周围环境进行变形监测的过程中,施工现场未出现明显异常情况。
本文通过对兰州某基坑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分析基坑和周边一处建筑的实测变形规律发现,基坑及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变化幅度开始陡增,随之减小,最终趋于平稳,说明基坑变形规律基本一致。且基坑的12个位移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在0~7.80mm之间,竖向累计位移在0~7.90mm之间,砖混6F建筑物的3个位移监测点的水平位移为0~4.10mm,竖向位移为0~3.80mm,均未超预警值,证明基坑施工虽伴随有变形,也对周边建筑造成变形影响,但基坑及周边建筑是安全的。通过以上对位移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由基坑和周边建筑变形过程可知,其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开始变化较大,随后减缓,最后趋于稳定,但基坑位移较大,周围建筑物变形较小,说明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形。
2)通过对基坑及基坑周围建筑的变形监测以及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知,为减小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影响并使其得到控制,需要合理地安排监测点的平面布置[4]。
3)未来基坑工程中需要形成体系化、信息化施工,对基坑、基坑周边环境、既有建筑物地下结构变形等的监测会更加便捷,定期分析监测数据、预测未来变形走势、反馈施工信息等也需要一体化,以期最大化地减少基坑事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