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强
人类每一次的发明、创造都伴随着无数人的努力,都会给工作带来方便、给生活带来美好。时间推移,时代更迭这些发明、创造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比如一枝笔、一块墨、一张纸、一方砚,如果我们凝神关注,每一样蕴藏着的历史、故事和传奇,都与我们脚下的三晋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先说笔。笔,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笔,从竹从聿,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史传秦蒙恬造笔,至迟在商代,人们已制笔、用笔,但都是文字记载,没有可证的实物。直到1965 年,山西,侯马,秦村,“侯马盟书”横空出世,5000 余片书写盟书的玉石片惊艳世界,它们呈圭形,最大的长32 厘米,小的长18 厘米,精美绝伦,举世无双,3000 余言盟书辞文,是晋国人用毛笔手书。从此,毛笔、朱墨和书法的存在有了实证。写下传世辞文的是一枝怎样的笔,这只笔又是出自哪一位伟大的工匠,这已是千古之谜。据野史记载秦国大将蒙恬其带兵戍边路经山西绛州,将制笔技艺传于当地人,绛州制笔艺人千锤百炼,把一管毛笔做成了“朝廷贡笔”。可以想象,无数文人雅士、大小官吏手持绛笔写下的诗文字画、国家文章,汇入到中国文化浩瀚的海洋之中,传承到今天。今天的绛州(新绛县)绛笔传统手工制作仍有传承,以于良英笔庄和積文斋笔墨庄最具代表性。于良英老人经多年探索、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仅对羊毛处理就有撕、搦、沤、合、刮、齐、冲实、绘、间、通等82 道工序,裁笔、焊笔更是精益求精,所制之毛笔毫尖、锋齐、刚健、型圆四德皆备,深受用户欢迎。
再说墨。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墨历史中,最早造出的是松烟墨,宋时始用油烟墨。松烟是以松树为原料,油烟是以桐油、麻油、脂油等为原料,宋代以来,名墨倍受文人、书画家的喜爱,使墨形成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出现了观赏墨及礼品墨。常加入名贵中药和香料,墨面刻有名人绘画和诗词。山西制墨不甘人后,“诗仙”李白有一首《酬张司马赠墨》写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诗中“上党碧松烟”的产地即现今的山西长治县。唐代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上党碧松烟”写下了多少锦绣文章、不朽诗篇啊!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的李峤赋诗赞美上党碧松烟:“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唐代诗人高僧齐己,得到友人赠送的上党松烟墨后,情不自禁吟诵道:“珍重岁寒烟,携来路九千。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他认为如此珍贵的岁寒松烟,只能用以书写重要的“典诰”。唐冯承素本《兰亭序》、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帖》、李白《上阳台帖》、颜真卿《祭侄稿》等经典法帖,都凝固着“上党碧松烟”的墨香和风韵。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昔日读书人喜欢的墨锭,被更加便捷的墨汁取代,成为“小众人群”的收藏,失去了实用功能。唯其如此,传统的精品墨锭身价突然“高大上”起来。长治市潞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云步从2012 年起挖掘传统文化,依照古法,经过无数次的研制,终于制出了精美优质的“上党碧松烟”,让上党“碧松烟”焕发出昔日风采。
再说纸。最早,人们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因为书多需要用车来拉,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一直到东汉时代,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接着,造纸术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传到了全世界。平阳麻笺,名声显赫,于唐宋元明清多个时代,独树一帜。平阳麻笺品质高雅而珍稀华贵,被雅称为“麻笺”,又因其隶属平阳府,又被称为“平阳麻笺”,被誉为“纸中贵族”。平阳麻笺是古法造纸的“活化石”,极具有史料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平阳麻笺,以优质天然麻为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手法,纸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坚靭,吸墨性能好,不怕虫蛀,可存放千年以上,被世人所青睐。平阳麻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南宣北麻”,也被历代皇上圣批“御用麻笺”而著名。“赵城金藏”为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是使用平阳府传统麻笺印刷的,迄今保存完好,曾经的辉煌和价值可见一斑。稷山竹纸,在宋金时期就闻名全国。康基田所著的《晋乘搜略》卷八第五十四页上说,在西汉时期,山西境内盛产谷物、麻、木材、竹等。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蒲州在唐宋之前便盛产纸张,宋时,所产藏经纸还是贡品,同时,平阳的白度纸、稷山的竹纸都很闻名。稷山竹纸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为印刷提供了优质的纸张,有力地支持平阳的印刷业,使平阳成为金朝公私出版业中心。高平桑皮纸,又称“汉皮纸”,据史书记载,桑皮造纸的技术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还要早100 多年,被称为纸业的“活化石”。高平永录自古有手工造纸的传统,从明末清初开始就形成了产业,最少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最红火的时候,全乡有五六百家手工造纸作坊,整个乡镇80%的人家都以此为生。
最后说砚。砚的别名很多,有石君、石友、墨侯、墨海、墨池、墨盘、墨田、砚山、砚池、砚瓦、研磨器,足见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四大名砚始该为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澄泥砚始于山西绛州,源于秦汉,盛兴于唐宋。盛唐时期,绛州为通往首都长安的重要水旱码头,各路官宦商贾、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云集绛州。绛州先民前承秦砖汉瓦的澄泥工艺,改进陶砚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砚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绛州澄泥砚以沉淀千年汾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时世变幻,沧海桑田,由于战乱,绛州澄泥砚技艺失传。1983 年,定襄县河边村根椐山西书法名家徐文达先生和定襄籍高级工艺师武秋月先生的研究成果试产澄泥砚获得成功。其制作过程是将滹沱河畔沉积百千年的精细胶泥置于绢袋中反复沉淀,待阴干后将泥制成砚形,再经雕刻、打磨等十几道工序,最后入窑高温烧制。河边澄泥砚质地如石,储水不涸,历寒不冰,存墨不腐,有鳝鱼黄、诘子红、蟹壳青、墨玉黑等色,抚之似童肤,叩之若金石。河边澄泥砚花色品种丰富,造型別致、神态逼真,用材巧妙,优美典雅,不仅是文人墨客必备之工具,而且是一种极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澄泥砚被国家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砚之一,畅销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文人墨客喜爱。2019 年12 月5 日上午,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开展。开展前,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与有关省领导及省内外嘉宾一同巡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展区,楼阳生仔细端详一件件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产品,深有感触地说,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我们不仅要把传统技艺打造得炉火纯青,还要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展示、拍卖、鉴赏等手段,把“山西三宝”推向国际,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在文人墨客眼中既是工具,更是朋友,是千金不换的珍宝,漫漫书斋生涯中不离不弃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