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勇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为报举荐之恩,趁夜送来十斤黄金。说,暮夜无知你就收下吧。杨震厉声拒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知?
一个人能否廉洁清正,外部监督固然重要,但“无人时”的觉悟更关键。中央苏区的一次血战突围中,刘启耀被冲散,和部队失去联系,他不敢回家,便隐姓埋名,靠讨米为生。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表面上破衣烂衫的讨米人,原来是江西省苏维埃主席,而腰间竟缠着一大包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的金银。为了保存这笔经费,他宁愿自己去讨饭也不愿花费一分一毫。由此可见,隐蔽之处、细微之中、人所不知之地,正是最能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党性如铁,唯有矢志不渝的坚守,才能撑起人生的脊梁;党性似金,唯有淘尽功利的杂质,才会愈发闪亮。
廉由慎独始,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始终守住“第一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破一次规矩,有可能就留下一辈子的污点;违反一次纪律,很可能会造成人生防线失守。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之路,无不是失守于“第一次”。“一次小让步,次次守不住。”一个人的廉洁防线一旦被突破,再想收手就很难。正如“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是一种作风、能力和品格。时刻把党规党纪当做戒尺,注重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只有心存敬畏,遵循规矩,才会“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陈云同志一生从不收礼,不管礼物轻重,都是来者必拒。有一次,他在某市的公务结束后,当地的干部瞒着他将两只老母鸡和一些蔬菜放在了火车上。陈云知道后果断地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正确看待轻与重、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时常提醒自己防微杜渐,才能避免祸患。
非淡泊者无以慎独,只有达者才能兼济天下,心怀万民。彭德怀说:“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那就不如死掉。”他之所以勇于横刀立马、敢于舍命上书、甘于淡泊清贫,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地里,“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就在于高尚的灵魂背后,是神圣的党性。“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洲,“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廖俊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小”,“把人民看得很大”,始终俯下身子,用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行动守住了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高地。深扎理想信念之根,收获提纯升华之果,离不开实践的锥心切问,离不开岁月的洗礼雕琢,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自我“敲打”。不断加强和锤炼党性,修好慎独这门基础性道德功课,就要有反躬自省见贤思齐的必然,甘于清贫淡于富贵的超然,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得失任人评说的淡然。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到慎独,就要在思想上时时守住这“一念”,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可谓语重心长的叮嘱、醍醐灌顶的棒喝,因为“无人时”最能见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