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型主流媒体外事新闻的创新呈现

2020-10-29 05:46冯紫薇
今传媒 2020年9期

冯紫薇

摘 要:央媒主持人拍摄Vlog是新型主流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重构话语权的积极尝试。本文以康辉Vlog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Vlog新闻”这一新兴的外事新闻报道方式,探究其对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外事新闻报道的借鉴意义,梳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的全新构建路径。在传播语态方面,康辉Vlog以人情味为特点贴近大众,用年轻化的表达引导舆论;在视频内容方面,康辉Vlog软化硬新闻以瓦解内容区隔,回应观众的信息期待;在个人形象方面,康辉本人担当祛魅精英,解构严肃的新闻符号,完成由严肃到亲和的刻板印象转变。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外事新闻报道;“Vlog新闻”;传统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11-03

当前媒介环境纷繁复杂,传播权力去中心化日益明显,主流媒体逐渐陷入了渠道失灵、话语权式微的困境,如何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大众共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所面临的时代问题。2019年11月,央视主持人康辉以“Vlog新闻”的形式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希腊、巴西的外事新闻。这一创新实践对新型主流媒体重构网络话语权、构建传播新生态提供了范本。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媒介环境中的传播主体变得多样而复杂,去中心化趋势使得主流媒体的中介作用有所淡化,新兴媒体抢占了民间舆论场的主要阵地,信息内爆亦使受众产生了信息疲劳,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面临挑战。

2014年中央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已成为时代所需。

新型主流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功能。新型主流媒体,一方面能够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入民间舆论场并参与其政治沟通活动[1]。在急剧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新型主流媒体应主动参与民间互动,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二、“Vlog新闻”:新兴的外事新闻报道方式

坚持“新闻为立身之本”,这既是传统优势,又是新型主流媒体社会担当的使命之所在[2]。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外事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把握舆论风向、展现主流媒体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故外事新闻传播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垂直领域。以往的外事报道多以大外交场面进行宏观叙事,程序化报道现象明显,缺少创新与互动,这极大地削弱了外事新闻的宣传效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在外事新闻报道中重构话语权、扩大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在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之间保持平衡”[3]。媒介融合的浪潮下,偏向空间的媒介占据上风,稳定的社会呼唤充分体现时间和空间偏向的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Vlog新闻”则是兼顾时间和空间偏向的一种创新,正逐步拓宽主流话语的表达渠道。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是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日常生活的网络视频日记。如果说,Vlog是对生活的镜像记录,那么“Vlog新闻”则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创新呈现。康辉的Vlog新闻形式放低语态、进行互动性表达,营造了强烈的社会临场感、在场感、代入感,既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又兼顾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职责,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提升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更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主流价值引导的出路。

三、康辉Vlog在外事新闻中的创新应用

(一)语态变革:下沉语态、非凝视“他者”

传统主流媒体深陷传统媒介生态下传受地位的桎梏,将大众置于“他者”境地,且忽视年轻人的主体性。而新型主流媒体的受众定位应是多元化的,应最大程度地覆盖社会年龄段各阶层,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民间舆论场,传递政治话语,引导舆论。在年轻一代人当中的影响力也将对主流媒体重构话语权产生重要影响,保持好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的平衡,需要新型主流媒体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进军年轻人的舆论阵地。要对年轻人进行精准的定向传播,首先要下沉语态。

在叙事态度上,康辉Vlog采用平民化口吻以放低语态,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采用第一人称的平民视角,平实、亲切地呈现外事新闻,带领观众前往大国外交最前线。“想不想去看一看”“跟着来吧”,互动性话语以平等交流的姿态代替了枯燥说教,纪录真情实感,传递有效信息。同时,康辉Vlog以用户为中心,根據观众兴趣进行自我调整。例如,网友指出康辉的“Vlog”的发音发错了,他在下一集中立马改正了自己的发音,还反问观众:“这次对了吗?”。这些自我调整和高效互动,一改旧媒介时代主流价值引导自说自话、无人理会的尴尬困境,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使外事新闻更有人情味,满足了受众对外事新闻的期待。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传播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康辉Vlog转向年轻化表达,以外事新闻所具有的较高的新闻关注度,配以Vlog的年轻化讲述方式,稳中带皮,亲切活泼,唤起观众的认同。康辉以希腊民谣《比雷埃夫斯港的孩子》中的歌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歌词的基础上进行中希两国友好往来的展望:“我相信,今天比雷埃夫斯的孩子,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未来希腊人民的歌声当中,也会有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不论是Vlog还是民谣,都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审美品位,康辉Vlog用最接近年轻人的新潮方式进行外事新闻报道,在这样的语境下,年轻人不再是被凝视的他者,而是受尊重的主体。

(二)话题建构:硬新闻的软化、瓦解内容区隔

新兴主流媒体努力地进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但由于技术赋予了受众一定的传播权和话语权,枯燥说教的内容会致使受众产生反涵化心理,进行对抗式解码。新型主流媒体要想瓦解自己与受众之间的内容区隔,还需将硬新闻软化,贴近大众生活,回应大众期待。康辉Vlog点面结合,从微小的细节出发,以记者个人工作等生活化场景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进入中国外交的大视野。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新闻生产流程的幕后故事,各地人文地理风貌的介绍,为观众带来一次别致的外事新闻报道。

Vlog是一种视频日记,康辉用记录个人生活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央视总部大楼,直击外交活动的等候现场。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是陌生的,不论是夜间拍摄时的秘密武器补光灯,还是配音用的隔音利器小枕头,康辉都用自己的手机镜头,对新闻生产的幕后进行个性化呈现。康辉Vlog进行陌生化表达,向网友展示了央媒记者随团出访报道国际大事的全过程,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更是在围观逻辑下,激发视觉文化消费欲望。

在进行报道策划时,康辉Vlog也注重营造话题,以进行二次传播,引起正面的、深度的讨论,引领舆论提升品位。例如,康辉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旅行箱、盖满章的公务照、自我纠正“Vlog”的发音,还有不断抢镜头的同事等,这些内容都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增加了话题性,使得报道保持了较高的话题热度。

精英形象与世俗生活相互映衬,端庄宏大的外事活动与普通记者的幕后工作相互融合,共同谱写中国外交的宏伟实践,描绘大国外交的美好蓝图。康辉Vlog以小人物故事展现大主题关照,软化硬新闻,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回应了其信息期待,又瓦解主流媒体与网络空间的内容区隔,更展现了友好的大国外交形象。

(三)形象转变:祛魅精英光环、解构严肃符号  “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祛魅是指消解知识的魅惑力。新型主流媒体传递政治话语,需要主持人和记者们当好祛魅精英,帮助大众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等外事活动或许曲高和寡,但是通过康輝亲切随和的报道,人们能够感受到大国外交的自信和开放。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康辉从个人视角引导观众了解和关注重大外交活动,为观众解读外事活动的重大意义,充当祛魅精英。例如,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指出的“历史可鉴,未来可期”,康辉在Vlog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这一点在金砖合作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在第二个金色十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相信中国将会继续以开放创新的实际行动为这块‘金砖增添成色”。再如,康辉为观众讲解比雷埃夫斯港的重要地位、巴西外交部水晶宫的历史,这些个性化、平民化、通俗化解读,是世俗化的祛魅过程,褪去了宣传话语神秘高深的外表,增添了一份和善与亲近。

在信息网络社会,Vlog以技术优势充分展现个体生活,突出个人形象,一条“Vlog新闻”的成功也与记者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从严肃刻板的央视主播到亲民和善的“自拍菜鸟”,从播报《新闻联播》时的正襟危坐到拍摄Vlog时的可爱呆萌,这之间的强烈反差,突出了康辉的个人魅力,更成功塑造了具有亲和力的祛魅精英。褪去了严肃外衣的康辉并没有与《新闻联播》、与央视解绑,反而解构了严肃的新闻符号,打破了观众对央视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康辉进行形象转变之后塑造的个人IP不仅反哺《新闻联播》,更是发挥粉丝价值,扩大了央视的受众覆盖范围。

四、结 语

康辉Vlog消解了主流媒体刻板严肃的形象,用平民式亲和力与沉浸式的沟通感深度填充中国外交的内涵和外延、拓展中国外交的深度和广度,带领观众深入大国外交最前线。这一创新形式不仅延续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优势,也提高了年轻人对主流媒体严肃新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见,Vlog新闻提高了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外事新闻乃至整个新闻领域都有着良好前景,将逐渐开拓成为主流话语表达渠道,推动媒介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外事新闻传播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朱春阳,刘心怡,杨海.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J].新闻大学,2014(6):9-15.

[2] 喻国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价值范式与影响力的关键——以北京广播电视总台线上直播平台“北京时间”G20杭州峰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6(10):48-52.

[3] (加拿大)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