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如果你热爱教育,喜欢农村,那么特岗适合你;如果你想拿特岗做垫脚石,那么这块垫脚石不够高。”在一个关于特岗教师的网帖下,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这些年在调研中发现,近70%的特岗教师表示喜欢当老师。这个结果让她感到欣慰。
在她看来,特岗计划实施15年,制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年轻人选择当特岗教师,更多是出于理性,而不是一时冲动。因此,要让更多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任教,情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以及相关制度不断优化。
有些地方特岗计划常常招不满,有些地方报名人数众多、竞争激烈,《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同样是特岗计划,在不同地区的招聘情况差别很大,甚至是冰火两重天。
“招不满的一般是偏远地区的艰苦岗位。”郑新蓉说,“造成教师招不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里留不住教师,在不停地流失教师。”
在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其实是一种逆行。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生活也不便利,对于已经上过大学、习惯城市生活的青年教师来说,落差太大,难以接受。
青年教师的婚配也是一个难题。他们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如果在其他地方找,又会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
有的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如深山、高寒等,没有一定的忍耐力和适应能力,很难留下来。
郑新蓉了解到,中西部地区的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有差别,但是在具体的艰苦岗位上,目前工资待遇没有太大的倾斜。
她建议给偏远地区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提高工资,并且在服务期满后给予一些其他形式的补偿,如职称评定等。
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些学校往往学生少,教师离家也远,属于艰苦岗位,需要特别支持。“通常一个县可能会有3到5个这样的学校,也有的偏远县会有10到20个这样的学校岗位,要给这些艰苦岗位更高待遇。”
郑新蓉强调,这样的扶持不一定要以扎根为目的,只要有教育学意义上相对的稳定性,能在那里任教3到6年就可以,这样可以鼓励社会上更多人到艰苦岗位上奉献一段青春力量。
对于特岗教师来说,最扎心的事情莫过于工作多年后,发现自己与留在城市的同学拉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在工资收入上,也在专业成长上。
郑新蓉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发现,这一代乡村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多新的理念,更看重儿童,更认同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教学生做人、让学生学好知识等工作都有很大的专业性,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
大多数特岗教师都渴望更大的专业成长。但相对于城市,这种成长来得并不容易。在城市学校,老教师往往是新教师的领路人。但在农村学校,老教师往往不是那么自信,认为自己在知识上不如年轻教师。而且,农村普遍缺乏名师、名班主任这样的机制,年轻教师在成长的路上缺少师傅和引路人。
郑新蓉
“农村老教师的优势是熟悉本乡本土,熟悉学生,熟悉家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办法,让老教师从这方面给新教师一些引导。”郑新蓉说。
还能给农村年轻教师专业支持的是互联网课程。近年来,一些对于农村教师的网络培训、交流兴起,给了他们很多支持。比如,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即青椒计划),在提供网络课程之外,还让青年教师结群相互帮助。
“信息高速公路上有很多东西,但真正有用的是贴近青年教师成长的资源。不能让他们漫山遍野地去寻觅这些资源,浪费时间。”郑新蓉说,“希望有一个专业的机构,能对网络资源做一些适切性的评估。”
郑新蓉表示,下一步可以发掘全国优秀教师的资源,让特岗教师在网上拜师,也可以到现场学习。“这对他们很重要。让他们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对他们的稳定很有意义,对他们爱上教育事业并尽快成为乡村好老师也很有意义。”
特岗教师的服务期一般是3年,服务期满后,可以留任也可以选择离开。郑新蓉在调研中发现,特岗教师的留任率比较高,有些地方能达到90%。
“特岗教师留任后一般能落实编制,这对于很多人有吸引力。”郑新蓉说,“但我们不是追求留任,我们追求好的教师,能长时间地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工作。”
相对于数量,郑新蓉更看重特岗教师的质量。“数量很容易填满,降低标准录取就行了。但我们不能这么做,把不合适的人留在农村任教,既耽误他自己,也耽误孩子。”
她希望,有能力从教又安心从教的特岗教师能留下来长期任教。“他们真心喜欢孩子、喜欢教育、喜欢农民和農村,是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一些特岗教师在结婚、生孩子后,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有新的需求,他们不一定会要求调到城里,但希望能跟爱人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回到自己家乡的农村学校,方便照顾父母。“对于亲人团聚这样的需求应该给予考虑。”郑新蓉说。
但对于这种变动,现在的制度基本要求辞职重考。进城要考试,换地区要考试,调外县更要考试,层层考试摆在他们面前,甚至考过了还不放行。
“这是让我很心痛的地方。”郑新蓉说,“农村教师队伍追求的应该是动态的稳定,在差不多情形的乡村学校,可以用调动的方式。”
在郑新蓉看来,留住特岗教师、培养他们、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需求,做好这3点,他们就能心安,心安就有所作为。孩子们的依恋、依赖、信任就会建立,教育质量和社区融入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