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020-10-29 05:44王利君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茶产业政策建议创新发展

王利君

摘 要: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茶叶品质持续提升,广大茶农持续受益,茶乡知名度持续攀高,“信阳毛尖”、“信阳红”已经成为河南省最靓丽的名片。但由于茶树种植资源性状相近、加工技术工艺大同小异,茶产业普遍效益低下,政府主导生产型的信阳茶产业,必须加快推进茶产业市场化、现代化,以适应茶市场的个性化及综合功能的新需求,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59

浉河区是中国著名的茶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对农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浉河区茶产业现状

1.1 茶文化现状

河南省信阳市是“信阳红”新派红茶的发源地,是我国绿茶最北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环境优势,所生产“信阳毛尖”是中国10大名茶之一。河南省生产茶始于东周,至今已有2300a余,是中国著名的淮南茶区,其中浉河茶有神农解毒见茶功、武皇敕建千佛塔、车云山茶传说、鹰嘴石茶传说等众多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信阳毛尖”享誉世界,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全国茶叶博览会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国内外各种高水平大奖。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通过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茶文化进校园、全民饮茶日、茶乡欢歌唱幸福等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将茶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中,也渗透到每一位游客的旅途当中。目前,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以茶名、民以茶富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1.2 茶产业生产现状

1.2.1 多元化生产

浉河区现有茶园面积4万hm2,绿茶、红茶继续主导生产,青茶、白茶、黑茶等茶类生产势头强劲。茶叶总产量达3.8万t,涉茶综合产值70亿元。其中,绿茶产值54.75亿元,红、青、白、黑茶产值15.25亿元。茶产业在强区富民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彰显,茶产业突出“转型升级、提质高效”,发展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1.2.2 龙头带动持续增强

浉河区拥有农业龙头企业32家,在茶叶行业,信阳毛尖集团、文新茶叶公司、广义茶叶公司纷纷入选中国百强企业,两潭茶叶入选“中国十大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农茶叶入选“全国示范社”,车云顶峰茶叶科技公司伍德军入选首批(绿茶类)中国制茶大师。粒粒香茶叶、车云顶峰茶叶、七龙山茶叶、豫信茶叶、贤峰茶叶、傲胜茶叶、德茗茶叶、发扬茶叶等中小茶企也在逐年发展壮大。近年来,浉河区政府不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雁阵式带动作用,有效推动辐射范围,更多中小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标杆,更多产品融入茶元素,逐步形成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导,以茶元素为主题附属产品逐步开发,有效推动浉河区茶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1.2.3 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浉河区现有龙潭、文新、广义3个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濮公山、浉河、傲胜、贤峰、南湾湖、两潭、德茗、茶都、彦远等15个省著名商标。自2010年以来,“信阳毛尖”连续10a跻身“中国茶叶10强”。2019年4月,浙江大学的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65.31亿元,荣居全国第3位。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力度,以“信阳毛尖”、“信阳红”2大母品牌为基础,全力支持全区优势茶企品牌和新产品的宣传推介。

1.3 茶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坚持自愿、有偿、规范原则,鼓励引导茶农采取“入股分红”的发展方式,与知名龙头企业和种茶专业合作社建立联结体,实施“知名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贫困户”等合作模式。茶农也可通过土地入股、茶园入股、金融扶贫贷款入股等模式,使资金变成股金、资产变为资本。截至2019年底,全区建厂茶企茶合作社已对浉河港、董家河、双井等9个乡镇办进行了8450户次茶产业带贫,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2018年带贫4262户次,2019年带贫4188户次。同时依照协议,各企业还将根据发展茶叶生产、茶园流转、茶企就业、茶叶技术培训等带贫模式自愿对贫困户进行茶产业持續带贫至2021年底,带动贫困户依靠茶产业、依靠双手脱贫和发家致富。

2 浉河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1 标准化建设力度不够,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浉河区茶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比例较大,茶叶生产者素质普遍不高,茶叶生产先进技术的普及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对“信阳毛尖”、“信阳红”茶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力度不够。茶农绿色种植、管理意识有待加强,茶园标准化生态建设程度不够,优良品种繁育推广的力度尚待加强,茶叶精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先进茶区还有较大差距。茶产业的资源优势仍需优化升级,茶与旅游景点相容度较低,茶馆、茶楼服务缺乏文化氛围,专业茶艺人才相对较少,茶产业链的延伸力度不够,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有待完善。

2.2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产品延伸力度不够

茶叶产区市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经营和交易方式有待提升,总体规模偏小,消化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和集散地;茶叶产区市场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多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市场开拓不够;网络电商销售平台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元化、系列化的茶产品,引导从冲饮向食用、药用方向发展。

2.3 质量安全有待提高,监管机制待完善

质量安全认识不到位,浉河区茶产业生产链条中有农户、个体商户、自然法人企业等,经营群体散且多,对质量安全宣传不易全覆盖。有关部门组织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部分商户、农户对此持消极态度,认为产量和销量才是主要的,忽略了质量安全。安全监测设备不足,浉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以及流动监测站数量少,且检测设备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现有的监测设备不能满足当前茶产业发展需求。监测能力水平有限,安全监测专业技术性人才少,同时设备陈旧也一定程度限制了监测结果的精度。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老百姓越来越追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这也是未来茶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2.4 生产力水平低,高质量发展基础差

浉河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起点低、底子薄、设备陈旧,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等方面,茶叶初制厂中80年代前的仍占40%之多,导致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深度开发能力不足。大批新增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销售企业仍处于创业期,因资本积累不够,尚能维持生存,无能力进行茶叶新品开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探索。

3 推进浉河区茶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建设高标准茶园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造低产、衰老茶园,采取深耕改土、复壮树冠、更新换种等措施,修缮园区道路、蓄水池、沟渠等基础设施,配置修剪、釆摘等生产管理机械,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重新栽种优新苗木,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提升传统茶园生产水平。预计到2021年,投资4800万元,实现2666.67hm2老旧茶园改造。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发展要求,立足全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背景,注重茶产业的优质茶苗繁育、规模化种植、加工转化、品牌营销、休闲农业等开发,集聚运用先进科技等现代要素,结合产业园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最终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3.1.1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新动能培育创新区

聚焦茶叶主导产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茶产业逐渐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生产上重点提升良种化、生态化、规模化水平;在加工上重点提升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水平;增强茶产业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凸显品牌效益,提高市场份额;在农旅融合上,挖掘茶产业文化和地方农耕、红色、民俗等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完善“五权抵押融资”、集体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折股量化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和农民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示范带动效果,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为产业园农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标准升级、加工升级、服务升级、融合升级、主体升级,形成产业园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新动能培育的示范样板。

3.1.2 中国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毫不动摇地发挥好主产业优势,继续将茶产业做大做强,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向产业链两端进行延伸,持续推动服务高端化,围绕主导产业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培育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拓展大数据在茶产业应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智能化信息中心,汇聚国内外茶产业品种、人才、技术等相关信息,对产业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利用,并依托产业园强大的科研能力进行转化,带动园区及辐射地区产业发展同时,实现向国内外产品、人才、技术、服务、标准的集成输出。扩大浉河区茶产业、信阳毛尖的市场影响力,将产业园打造为技术先进、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中国北方茶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3.1.3 全国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广应用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注重吸引多元市场经营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园建设,让农民分享产业园的发展成果,建成“生态美、农民富、业态多、产值高、带动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走出“绿色生态、产业富民”的生态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形成全国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通过茶产业的技术集成应用、精细化生产、初精深加工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价值增值、产村融合,促进技术输出、人才输出、标准输出,将产业园打造为全国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3.2 实行标准化生产

3.2.1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推广市场竞争力强、销路好、前景广阔、易于产业链延伸的优新品种;根据采摘时令和加工产品的不同,合理搭配芽品种,引进多种高品质、功能型品种(如茶多酚含量较高品种),丰富信阳市浉河区茶品种及产品多样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注重生态保护,推广茶园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通过在茶园中科学放养蚯蚓、合理间作林果等,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如实施农药零增长、开展有机肥代替化肥行动和茶叶清洁化生产等措施提升生态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园可持续发展。

3.2.2 加快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充分发挥浉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产销协会等行业管理和技术推广的职能作用,联合科研机构,在现有的茶产业相关的种植、采摘、加工、储运和销售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覆盖范围,包括苗木生产、栽培管理各环节以及采后储运和商品化处理等方面,形成标准化生产系列技术体系。鼓励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制定企业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统一茶园建设和统一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栽培种植、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修剪整理、统一专用肥”,对茶园基地实施标准建设和管理。支持企业、合作社申请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发挥示范帶动作用。

3.2.3 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

推广“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建设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通过建设茶叶GAP高标准生产示范园、加工型茶叶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建立完善符合进出口标准的高质量茶系列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标准,研发推广符合信阳气候特点的茶叶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茶叶标准园,发挥茶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整体提升传统茶园生产水平,引领中原地区茶产业发展,发挥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的先导作用。

3.3 茶产业加工转型升级

在劳动力与技术的支持下,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使用,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茶产业,培育技术密集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极富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茶产业。

3.3.1 加快迈向茶产业精深加工领域的步伐

坚持信阳毛尖名优绿茶的基础上,增采夏秋茶,加大对信阳红茶和其它茶类的生产力度,坚持春、夏、秋并重,高、中、低档搭配,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优化调整茶叶产品结构,推动茶叶综合利用,综合开发茶食品、医药保健品、日用化工品等茶衍生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茶产业链条延伸,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3.2 大力推进标准化初制加工厂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技术改造、政策扶持、社会融资等措施,积极引导有实力、有市场的企业建设标准化初制加工厂,全面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水平。提升和新建优质绿色、有机(绿茶、红茶)茶加工基地,购置茶叶机械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涉茶产品包装线、茶保鲜冷库加工储运设备,实现茶叶加工标准化、规模化加工,提高茶叶品质、茶叶生产效率。

3.4 “互联网+”茶产业融合发展

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利用新闻媒体等推广宣传茶产业,将茶产品全年不间断供应的特性与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完善服务、供应、物流、金融等电商产业链,积极引导散户茶农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线上线下互联共通、互惠互利互助。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售后服务,客观、真实地反映给茶商、生产企业直至茶农,促进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深度挖掘茶产业附带产品,有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探索联合高等院校、著名电子商务机构、知名电商企业成立浉河区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利用结对帮扶、本地或异地实训、实操演练等方式,定向培养、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实战型电子商务人才,建设具有一定人才储备的高科技高效能电子商务人才库。

3.5 定向培养茶产业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第一大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传统的资源型茶产业经济相比,浉河区的茶产业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茶产业经济,要推动茶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资源禀赋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创新、科技成果扩散和应用为主的现代茶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具有浉河特色的茶产业发展新路子。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势借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促进茶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绿色发展。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实施现代青年“茶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技推广站等,提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每年进行农业创新创业培训500人次以上,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强、创新思维活跃的人才。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搭建人才平台,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打通高水平人才引进通道,重点是优质茶苗繁育、生产管理技术、加工设施设备研发、精深加工技术、商品化处理、电商与流通技术、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人才;创新科技合作管理和奖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引用机制,吸引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加入,调动科技创新工作者积极性,稳固技术依托,强化技术储备,增强基地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一涵.基于钻石理论模型下的信阳茶产业竞争力分析[J].时代经贸,2018(27):62-64.

[2]王晓.信阳茶产业的新时代[J].茶世界,2018(01):39-42.

[3]于澄清,彭伟伟,田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海南茶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09):110-112.

[4]解正定,段宗俊,陈辉,陈习村.保障质量安全推进绿色发展——金寨县创建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做法和思考[J].茶业通报,2014,36(04):158-159.

[5]许咏梅.中国茶产品国内贸易流通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茶叶,2011(04):58-59.

[6]羅以洪,陈涛.贵州省都匀毛尖品牌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6(04):121-122.

[7]高飞俊,梵家山人.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J].风流一代,2018(12):24-25.

[8]邓增永.关于中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中国茶叶,2017(01):79-81.

[9]叶楠.信阳茶产业文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143-145.

[10]郭威扬.信阳茶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8(10):97-99.

(责任编辑  周康)

猜你喜欢
茶产业政策建议创新发展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