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适配发展路径研究

2020-10-29 05:42邬伟娥褚华东唐根年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共同体

邬伟娥 褚华东 唐根年

摘要:基于“政产学研”协同的视角,以杭州市4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案例,采用组态分析见长的QCA方法,甄别特色小镇高质量韧性发展前置条件组合及其适配路径。研究发现:(1)特色小镇不仅仅是聚焦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更是“政产学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合作、联盟自律的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2)高质量特色小镇的共性是锚定专而精的特色产业,并成为“政产学研”合力聚焦之目标,架构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体现“政产学研”整体协同水平;(3)不同“个性”的特色小镇高质量适配发展路径强调各具特色的前置组态构件,体现“一镇一品”而并非“千镇一面”,警告和降格的特色小镇呈现出“跛脚”“崎形”组态特征;(4)构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并据此形成“合力”是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标配”驱动引擎,“合力”错位引致动力不足、韧性不强则是阻碍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因。

关键词:特色小镇;政产学研;共同体;适配;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9-0050-56 收稿日期:2020-08-25

1 引语

早在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在杭州云栖小镇考察时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新”概念,短短6年时间里,浙江大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生发。镇小能级大、创新创业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韧性发展,赢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空间生产转向”与“发展逻辑纠偏”为标志性特征定位的“特色小镇”无疑给“创新浙江”注入了新元素、新动能和新期待。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更强调“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张丽萍,2017)。短短几年时间,浙江省已分批推出命名、创建、培育特色小镇近194个,呈现出享有美名的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余杭艺尚小镇等22个特色小镇。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镇或被警告、或被降格甚至淘汰出局。

根据动态跟踪调查可以看出,成功的特色小镇背后都有强大的“政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的支撑。政府部门应着力营造环境、打造生态、搭建平台,深耕细作“人才沃土”,做好“店小二”的角色,为特色小镇市场主体精心服务,筑巢引凤以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在杭特色小镇吸纳、集聚了高校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的创业创新“新四军”近万名、创业团队1900多个;入驻企业达3300多家,其中不乏为全球500强企业;引进了32名“国千”人才、32名“省千”人才、10名国家级大师和52名省级大师。同时促进特色小镇与196所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央企、外企、民企等纷纷主动前来对接,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那些或被警告、或被降格甚至淘汰出局的特色小镇则往往重“形”轻“魂”,片面追求小而美的“颜值”却忽视了小镇特而强、聚而合的“韧性”,其问题的根本所在则是缺乏应有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持续动力支撑。

基于此,本文将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视角,以杭州市4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案例,采用组态分析见长的 QCA方法,甄别特色小镇高质量韧性发展前置条件组合及其适配路径,为高质量推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 文献梳理与分析框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鉴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资源离散化、主体认知差异化、技术组织惯性化以及创新体系碎片化等客观原因,成为跨异质性组织间开展有效合作的障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就是要紧紧围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合力”这一共同愿景,破除异质性组织协同创新的体制桎梏、制度藩篱。

Lynn(1996)等学者认为,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无例外的会涉及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若干组织,而這些根植于特定制度环境的组织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造就了一系列市场、非市场关系集,因此急需在特定框架下探究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有效功能和制度安排,并提出“创新共同体(Innovation Communities)”概念。创新共同体由根植于密集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的交互人群所构成,关注于参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新技术与创新共同体的相互推动作用。Sawhney&Prandelli等学者(2000)认为:传统封闭等级制模式无疑在知识产权保护、确保结构化创新和激励个体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因其过度强调创新计划、创新组织从而导致多样性创新思想受限和创新对话缺失;而开放市场模式虽拥有敏捷创新、组织灵活等优势,但因难以对兼容性及其创新质量的有效控制,易导致创新活动无向与创新过程的混乱。协同创新共同体模式则无疑是求解过于结构化和无序化问题的有效方案,以取得系统稳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最佳平衡,创新共同体依赖于广泛的参与,强调所有参与个体或者组织对共同目标的贡献。在共同体内,成员间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交流并分享显性、隐性知识,并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灵感和创意,使得创新共同体拥有自组织能力并能不断进行自身演化、完善。Nordic Innovation在2012年的《创新共同体:信任、互相学习与行动》报告中指出,创新共同体中达成共识的个体或者组织群体聚集于特定空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有关创新、创业之洞见,致力于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简言之,创新共同体由目标明确、达成共识的若干个体或组织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合力前行,其动机则是他们所期望达成的、明确的共同理想。

综上,根据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和内容,本文认为,创新共同体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以共同的创新远景和目标为导向,以快速流动和充分共享的创新资源以及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为基础,诸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多个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学习和开放共享积极开展知识交互与协同创新,彼此间形成紧密的创新联系和网络化结构,推动个体成员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特定区域创新绩效与竞争力、影响力整体提升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而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本身无疑就是各社会主体多元合作创新的平台,具有鲜明的共建、共创、共享、共治的共同体特征。据此,基于“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的视角,形成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3 “政产学研”协同视角下的特色小镇适配发展路径实证分析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一一组态理论与QCA分析方法

围绕特色小镇形成、演化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结果变量(被解释),现有学者大多采用因果关系分析和对称性逻辑思路,以自变量及其对结果变量影响为导向的回归计量分析及相关实证研究。鉴于影响特色小镇发展成功与否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在捕获变量间交互作用方面回归分析功效有限,加之复杂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往往难以先验所知,故难以达到合理解释异质性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二元特征(成功为1,失败为0)。为此,本文采用以案例分析和引致案例事件结果发生之前置条件组合(原因)为导向,采用甄别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原因(即某事件结果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多种条件组合)而见长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从组态视角剖析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演进路径。

QCA关注的重点是事件本身在复杂结构中蕴含了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又如何相互组合、共同影响目标事件发生与否的结果。通过对大量案例进行结构化和重要信息比较提取目标事件发生的前置条件组合。因此,QCA更像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倡导的超越质化与量化的“混合研究方法”的体现。

一致性测度(Consistency)和覆盖度(Coverage)指标是QCA用来衡量条件变量X和结果变量Y在集合隶属上的充分、必要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Consistency(Xi≤Yi)=∑ [min(Xi,Yi)]/∑(Xi)

Coverage(Xi≤Yi)=∑[min(Xi,Yi)]/∑(Yi)

上式中,用集合Y代表事件结果变量发生时之集合,X代表相关条件变量组合的集合。

基于上述思路,从组态视角通过构建真值表进行QCA分析,探究浙江省杭州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结果变量与政、产、学、研及其共同体协同程度等多维度解释变量间的逻辑关系,探究影响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组合,由此甄别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适配路径。

3.2 案例群——杭州市特色小镇

浙江杭州是特色小镇的诞生之地,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研究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可获得性考虑,选取纳入2018年度省级考核的43个特色小镇组成本研究案例群,借助百度地图获取各特色小镇案例地理空间位置经纬度,绘制杭州市特色小镇地理空间分布图(见图2)。杭州市特色小镇分布密度上西湖、余杭和江干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成为特色小镇空间集聚区,拥有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余杭艺尚小镇等享有盛名特色小镇。

3.3 前置条件分析

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内涵要求是在形态上注重“小而美”,体现特色小镇的高颜值;在产业上力求专而精;在创新动力、创新人才、研发能力上体现强韧性,本文参照《特色小镇评定规范——浙江地方标准》,从“政(Gov)、产(Indu)、学(Unvi)、研(Inst)”以及创新共同体协同程度(Syn)等方面构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路径前置条件集,如表2所示。

表2中政府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充当“店小二”角色,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富有成效的政策供给:二是营造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三是做好监管,其评估数据参考《特色小镇评定规范——浙江地方标准》设定的共性指标——体制“新而活”;产业特征数据则参考《特色小镇评定规范一浙江地方标准》设定的特色指标——产业“特而强”指标下的分类型特色小镇产业专精发展二级指标评定结果提取;学、研特征数据同样来源于特色小镇评定特色指标——高端要素集聚属下的高精人才集聚和科研机构支撑。特色小镇发展质量则以2018年度浙江省发改委考核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关于创新共同体协同程度则主要参考唐根年等(2016)测度四化同步指数的思路和方法。不妨设Si为j特色小镇创新共同体协同程度,则可用几何平均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商来表示:

上式中,xGov,xindu,xUnvi,xInst表示特色小镇创新共同体“政产学研”要素水平,当且仅当xGov=xin-du=XUnvi=XInst时,则Sj=1.0,表示j特色小镇创新共同体“政产学研”要素协同达到理想境界;当xi不相等或者出现较大偏差时,S

3.4 事实表构建

事实表(真值表)顾名思义则是涵盖对最终结果事件发生产生影响的、涉及各相关前置条件的组合集,藉此可以幫助我们更充分了解与甄别结果事件究竟在怎样的前置条件组合下得以发生及其可能性(概率)的大小。当密切关注何种前置条件组合才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适配路径;为此,首先将43个特色小镇所涉及的“政(GOv),产(Indu)、学(Unvi)、研(Inst)”以及创新共同体协同程度(Syn)和特色小镇发展水平(Level)等特征数据以中位数值作为分界点,进行1和0二值变换,即将大于中位数的赋值为“1”,而把小于中位数的赋值为“0”。则上述5个共同体特征要素理论上共可有32(25=32)种条件组合。事实表通常采用布尔方程式表示,“1”则代表该条件要素出现,反之“0”表示该条件要素没有出现(见表3)。

3.5 运算结果与分析

将5个特征要素导入QCA软件,选定清楚集(csQCA)进行定性分析运算(案例频数门槛值为1,一致性水平定为80%);由于表3没有出现“虚拟”组合,即已经去除了一些理论上存在的组合,但在实际案例中没有被观察到的条件组合情形,因此表4运算结果中,复杂解、优化解和简化解结果基本一致。本文选用优化解结果(见表4)。

QCA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适配路径主要有3个充分性条件组合,累计总体覆盖率达96.55%,对43个特色小镇案例有96.55%的一致性水平解释力。其中:Gov*Indu*Unvi*Inst*Syn条件组合必要性水平较高,其原始覆盖率和净覆盖率均达到为72.41%,涵盖了31个(43×72.41%=31)特色小镇案例;Gov*Indu*Unvi~Inst*Syn条件组合必要性水平达到2成,其原始覆盖率为20.69%,涵盖了9个(43×20.69%=9)特色小镇案例,但净覆盖率均仅为6.90%,说明仅为3个案例特色小镇完全依赖该路径;Indu*Unvi*Inst*Syn条件组合必要性水平相对较低,其覆盖率为17.24%,涵盖了7个(43×17.24%=7)特色小镇案例,净覆盖率均仅为3.45%,说明仅为2个案例特色小镇完全依赖该路径;说明这个条件组合中覆盖的大部分案例可能与其他条件组合重合的。

从研究得到的三条路径可以看出,“政(Gov)、产(Indu)、学(Unvi)、研(Inst)”以及创新共同体协同程度(Syn)是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依赖路径,结合具体案例,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余杭艺尚小镇,西湖龙坞茶镇,西湖艺创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这8个年度考核优秀并成为命名特色小镇不仅政府服务到位,产学研协同程度也非常出色,说明特色小镇不仅仅是聚焦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更是“政产学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合作、联盟自律的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这些高质量特色小镇的共性是锚定专而精的特色产业,并成为“政产学研”合力聚焦之目标,架构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体现“政产学研”整体协同水平;同时不同“个性”的特色小镇高质量适配发展路径强调各具特色的前置组态构件,体现“一镇一品”而并非“千镇一面”,警告和降格的特色小镇呈现出“跛脚”“畸形”组态特征;构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并据此形成“合力”是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标配”驱动引擎,“合力”错位引致动力不足、韧性不强则是阻碍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因。

参考文献:

1.盛世豪 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03

2.张丽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分析.调研世界.2018.06

3.朱培梁 潘聪林.“小镇2.0”:浙江特色小镇再出发.决策.2020.06

4.谢守红 甘晨 傅春梅.杭州市创业活动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城市发展研究.2019.06

5.王峥 龚轶.创新共同体:概念、框架与模式.科学学研究.2018.01

6.Lynn L H,R eddy N M,Aram d D.Linking technologyand institutions: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framework.R esearch Policy.1996.01

7.Sawhney M,Prandelli E.Communities of creation:Manag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 turbulent marke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04

8.伯努瓦·里豪克斯查尔斯C·拉金著.杜运周 李永发译.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9.唐根年 许紫岳 张杰.中国“四化同步區”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经济地理.2016.04

作者简介:邬伟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教授。

褚华东,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教授。

唐根年(通讯作者),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政产学协同行为对区域创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对策研究.15NDJC167YB)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政府引导下的产学协同对区域创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对策研究,15YJC880095卜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浙江区域经济韧性动态监测、演化机理与提升路径研究,2019035018);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浙江特色小镇颜值与韧性甄别及其“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模式研究,2019R403050)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