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新城成都市圈发展新节点

2020-10-29 05:41叶一剑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20年8期

摘要:都市圈内的产业布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周边地区的产业承接,而是伴随着产城融合发展下的产业再集聚和产业生态的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小镇和产业新城建设尤其关键,并将成为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的亮点。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协同;产业聚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8-0013-15 收稿日期:2020-04-23

截止到目前,无论是从数据统计分析来看,还是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无论是从地方城市化实践来看,还是从商业投资价值预期和实际收益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都市圈时代——都市圈不仅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视角和窗口之一,而且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最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对都市圈的关注和讨论,就像对城市和建筑的关注和讨论一样,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都市圈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都市圈建设和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认为是未来5-1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结构性潜能所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回到常识,敬畏规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依然是最重要逻辑。

比如,中心城市的崛起是都市圈的基础之一,但在都市圈的构建中,又需要有对超越中心城市优先的区域公平和协同发展理念的坚持;都市圈最终要实现的是完整的市镇体系构建,除了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中小城市、产业小镇、产业新城以及传统村落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在都市圈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键之一,而国际化和市场化则是都市圈發展过程的基本价值观,政府虽然可能是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主导者,但在都市圈的发展中,一定离不开市场化机构和平台的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1 中心城市的崛起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或几个高能级的中心城市的存在,对一个都市圈的提出和培育都是必要条件,很多都市圈之所以被提出和推进,直接的目标诉求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服务溢出、资本溢出甚至人口溢出,实现对中心城市治理困境的纤解,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这一概念表述中可以明确看出中心城市之于都市圈的必要性。不过,对于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成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或者说一个城市发展到什么阶段和水平才具备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能级,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政策文本中也只是用了“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这样的措辞进行描述,按照中国的城市归类,超大特大城市虽然有人口上的界定,但人口规模显然还不足以充分表明都市圈中心城市应该具有的特征。

具备带动周边地区进行都市圈化发展的中心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体量,从国内城市发展情况来看,8000亿元甚至万亿元GDP已经是一个基础门槛,在形成如此规模的经济体量之前,无论是从城市决策者的决策意愿来看,还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状态来看,都还很难谈得上有外溢的动力,而是依然处于快速集聚的阶段,哪怕是主动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集聚效应也多于疏散效应。所以,目前很多GDP规模在8000亿元甚至5000亿元以下的城市大谈都市圈的建设,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而已。

另外,需要具有较明显的外向型特征——要么城市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以及面向全球和全国进行发展要素和资源的配置能力,要么在某一产业或某一领域具有全国和全球影响力以及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中心城市的平台,带动周边地区与全国和全球市场的对接,并通过全国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2 超越中心城市优先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

在推进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中,需要避免都市圈成为一个中心城市虹吸周边资源的都市圈,区域公平和协同发展的理念也就变得尤其重要。虽然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中心城市的全球开放度和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是重要的内容构成,但更迫切也更需要政府通过战略布局、政策设计甚至财税补贴等方式推进的可能是在区域内实现包括公共服务供给、产业集聚资源配套、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等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项目平台落地,这背后体现的是真正的区域公平和协同发展理念,考验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政策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具体内容之一就是:“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加快实现便捷换乘,更好适应通勤需求”。

这部分不但牵涉到一些具体的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调整,还将牵涉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基于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进行一系列政策设计和投入策略上的改革和创新,其中就包括: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按照城市规模作为管理标准的机制应该有所调整,以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为平台与尺度进行优化应该成为决策方向和逻辑之一。

3 完整的市镇体系与多元化的空间和产业节点

都市圈的建设不是要消灭乡村、小城镇,而是需要更具品质和现代生活承载能力的乡村和小城镇;都市圈内的产业布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周边地区的产业承接,而是伴随着产城融合发展下的产业再集聚和产业生态的建设,而且这种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建设,是与全球产业变革密切互动的,于是,现代化的产业小镇和产业新城建设尤其关键,并将成为都市圈培育和发展中的亮点;随着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作为县域经济中心平台的县城的转型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小而美的县城也将成为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重要的支撑点。

就目前来看,在中心城市致力于作为都市圈建设的最重要支点而发挥作用的同时,一些产业新城正在成为都市圈发展中的新的产业和城市节点,成熟的案例越来越多;与产业新城类似,一些产业小镇也在江浙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诞生,不但推动了当地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链转型和产业生态构建,在都市圈的区域发展框架下,也将开始扮演更综合的角色;乡村也是一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乡村被保护、被唤醒、被激活,并可能对都市圈内的全域旅游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和健康养老的功能配套形成实质性支撑,见图1。

都市圈不仅完成了国家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最后一块战略拼图,而且在这一框架下和平台上,还将直接助力国家在新基建、乡村振兴、特色小镇、中心城市、产业新城等领域的战略投资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

让目标归目标,让现实归现实。都市圈的发展不是一场以中心城市为圆心进行画圈的运动,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故事,更不是中心城市虹吸周边的新的政策通道和空间框架;在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尤其关键,但也一定不是一场政府和政策的独舞,而是要更多的秉承改革创新的逻辑,以更加清晰化的产业制度改革、更加彻底的权利赋予、更加开放的平台建设、更加国际化的资源配置、更加完善的营商环境、更加清晰的产业路径等,推动都市圈内部的公平、均衡、协同发展,推动都市圈与外部市场和资源的连接与互动。

行稳才能致远,善始才能善终。我国的都市圈时代才刚刚开始,需要大家且行且珍惜。

作者简介: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