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辉
怎样培养孩子,关乎祖国未来。
纵观当下,相当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问题上,存在两个矛盾的做法。一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从吃的到穿的,从用的到玩的,量不能比人家的孩子少,质不能比人家的孩子差。为此,但凡市场有卖,再贵也舍得买。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从家里到家外,从学习到爱好,孩子都得遵循家长的要求与设计,不能说半个不字,更没有商量余地,只能言听计从,甚或逆来顺受。否则,就不是“好孩子”。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小绵羊,没有了个性,更不敢反抗。这样的孩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对家庭幸福,对国家未来,都没有好处。这样说,绝非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这一点,黄炎培先生,早就发出过告诫。
黄炎培,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1945年,他与毛澤东在延安的“窑洞对”,可谓尽人皆知,经常被人提及。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黄炎培还有一段措辞激烈而又切中要害的“日记说”呢。1933年1月6日,黄炎培与杜重远、李公朴等一同去听报告。听完报告,引发思考。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华民族受异族压迫后缺乏抵抗力。他族不能忍受,我族能之,究其原因,儿童惯受家长压迫,亦为其重要原因之一种,因自戒,从今以后,再勿以威力压迫儿童。”
黄炎培这段短短数十字的日记,把儿童惯受家长压迫与民族缺乏抵抗力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种“重要原因”,颇有见地,不无道理;今天品味,仍有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既有望子成龙的热切愿望,又有担忧孩子不听话的扭曲心态。以致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成为为人父母者约定俗成的观点。而听话的“标准”也一样——在家不许向家长提抗议,在校不准跟老师唱反调。父母的批评、制约,老师的教诲、训导,都是出于关心,都是为孩子好。不论对错,只能服从,不能拒绝,更不能怀疑或者反对。否则,就不是“好孩子”。于是乎,孩子从牙牙学语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听话”教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乖是够乖的,却没有了个性与棱角,俨如逆来顺受的小绵羊。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多了,对国家的未来何益之有?
只会言听计从,不会独立思考的“好孩子”,是父母旨意的服从者、成人命令的执行者。从小失去选择自己成长的权利、不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孩子,只能活在唯命是从的氛围里,除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没有独立的人生可言。试问,养成“顺从”习惯的孩子,长大后走上纷繁复杂的社会,何以独立、何来自信、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尊严?更遑论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英勇抗争。
观察发现,很多孩子面对家长的训斥或体罚,每每带着一脸委屈,可怜兮兮地站在一边,泪光盈盈地强忍哭声,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如此这般,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只有创新,才有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锐意创新的人才。可是,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没有好奇心,何来创造力?这类“听话”的孩子,关心自己尚且不易,何谈关心国家未来?
我们应当记住黄炎培先生的告诫,不要把对孩子的“压迫”当成“关心”,更不能把“小绵羊”与“好孩子”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