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遠过墙。
(《全宋诗》)
古人咏秋,多见悲凉之意,此诗则是一首别样的咏秋之作。诗题为“秋日”,全篇通过庭草、蛩、螀、豆花几种物事来表现秋日光景。其中,用“衔秋”来拟写秋天庭草的样子,很别致,很传神;以“答”来拟写蛩与螀此起彼伏的叫声,也很别致,很传神;最有意思是“豆花”一联,想那开着小小花朵的豆蔓,爬过墙而向邻家院间的画面,真是很亲切。此情此景,居乡间的人大约并不陌生。乡间不同于城里,邻里们的房子总会挨着盖,一般都是院墙挨着院墙,篱笆挨着篱笆,像院间或园子里栽种的牵牛花啊葫芦藤啊瓜蔓啊,时常会从东家的墙头爬到西家去,或从西家的篱笆爬过东家来,这是一种很和谐的生活场景。此诗之好,即在于此,在凉凉的秋日光景里,忽现这样一幅温馨的图画,令人读之不忘。
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之一云:“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此诗是写乡居春景的佳作。其中“邻家鞭笋过墙来”之鞭笋与高翥诗中的豆蔓一样可爱。不同的是,一个招摇而过,一个悄悄地过;一个过墙去,一个过墙来;一个是秋之晚歌,一个是春之哨音。就诗的意味来讲,我更喜欢范成大的诗。我觉得,凡写物事,最好不要刻意作人为的说明,只老老实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最好。比如高翥的“豆花似解通邻好”一语,若不作“似解”说明,读者自己从豆花过墙一事上体会出“通邻好”来,似更有意思。当然,写给特定的人、有特定意思的诗除外。比如像戴叔伦(一作戎昱)《旅次寄湖南张郎中》:“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此诗大约是向友人倾诉客中艰难的,故而有“梅花无世态”一说。
高翥是南宋孝宗时期的一位游士,他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可算是典型的江湖派诗人。他有个号很有趣,叫“菊硐”。“硐”同“涧”,想来大约是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意,由此似可窥见他的一些心志。高翥除了写如上这样清隽的时令小诗外,也写了一些如《船户》《行淮》等体恤民情的作品。据闻,其晚年甚贫,贫至唯有一草屋容身。七十二岁,染疾而逝。(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