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房、杜,即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后世根据二人的从政特点——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而有“房谋杜断”的说法。姚、宋,即姚崇和宋璟,他们二人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开元盛世”的出现,与二人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唐代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就说道:“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一)武后、睿宗时期两次入相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学,通过科举而入仕为官。
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是在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很重视人才,颇有些贞观遗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侵扰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出应对的策略。在阅读群臣的上书时,她发现姚崇对问题的剖析十分周密,观点精辟,于是破格提拔姚崇为夏官(即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跻身朝廷重臣之列。
姚崇没有因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器重就变得“媚上”,而是依旧直言敢谏。当时,他对武则天鼓励告密、重用酷吏、滥施刑罚、杀戮无辜之事十分不满,其他官员或许也有意见,但不敢说出来,怕丢了官职。姚崇则尖锐地指出:“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罗织罪名,犹如“党锢之祸”,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姚崇的尖锐批评,武则天还是颇有肚量的,不但不怪罪,反而高兴地说:“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于是赏赐姚崇白银1000两,以示鼓励。
姚崇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声誉很好。698年,武则天下令任命姚崇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姚崇第一次做宰相,辅佐武则天处理军政事务。
当时,晚年的武则天最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仗着武后的宠信而飞扬跋扈,连武承嗣、武三思这些武氏家族的权贵勋戚都让其三分,称他们为五郎、六郎。然而,姚崇却不买他们的账。张氏兄弟对姚崇很忌恨,于是便在武则天面前反复挑唆和中伤。结果,武则天对姚崇渐渐疏远,甚至不再信任。最终姚崇被外放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
唐睿宗继位后,于景云元年(710)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姚崇第二次入相。当时,睿宗无能,太平公主干涉朝政,诸王也掌管禁兵。姚崇和宋璟一起密奏睿宗,请求把宋王、豳王外放,将太平公主与驸马安置在洛阳,收回岐王、薛王统领的羽林军。不料,睿宗却主动征求太平公主的意见,结果姚、宋二人被外放到地方任刺史。
可以说,姚崇的这两次人相,特别是第二次,正值唐朝政局比较混乱的时期,他没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辅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
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后者即唐玄宗。唐朝历史进入了开元时期。当时,政局并不安稳,武后以来的皇亲国戚大多身居要职,朝官相互勾结。
1.提出治国十策
此时姚崇正在同州刺史任上。玄宗深知姚崇的才干,于是密召他回朝。姚崇曾两次入相,深知中宗以来,朝廷弊政很多,必须切实进行改革。于是,他向玄宗提出了自己經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十条建议:第一,治国理政应以仁爱宽恕为本,不以严刑峻法威慑臣下。第二,在三十年内,不再追求边功。第三,法律面前不论亲疏,冒犯宪纲者依法处理。第四,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第五,除租庸赋税以外,杜绝一切苛捐杂税。第六,皇亲国戚不担任御史台和三省中枢等中央要职,罢免斜封、待阙、员外等官。第七,君主对大臣应待之以礼。第八,鼓励直言进谏,臣子可以犯颜直谏,不得因此而随意处罚。第九,杜绝营造佛寺道观。第十,要接受外戚干政的教训,禁止外戚执政。
对这十条建议,玄宗欣然接受,并立即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他第三次做宰相,也是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一次。而姚崇提出的十条建议就成为他任宰相后的从政目标,也是开元时期的施政纲领。
2.整顿吏治
姚崇人相以后,大力整顿吏治,做到任人唯贤,严格铨选制度,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开元二年(714),申王李成义未经批准,私自奏请玄宗,要把自己府中的阎楚珪由录事(从九品)破格提拔为参军(正七品上)。李成义虽然是皇亲,但这种私人请托而任官的做法,和以前的“斜封官”并没有区别。姚崇知道后,立即上奏玄宗说:“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由于姚崇极力反对,据理力争,最终迫使玄宗收回成命。从此,私自请托的歪风逐渐被遏制。
姚崇的吏治思想,还体现在他所写的《五诫》中。《五诫》包含《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旨在告诫从政人员应该拥有怎样的素养,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正直”“明廉”“谨身”是书中所体现的三个主旨词,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比如文中告诫官吏要“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要“内涵虚心,外分朗鉴,物不可以匿诈,体无得以逃形”,要“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等等。实际是向官员提出道德规范。
姚崇不仅严格要求别人,身为宰相的他也是躬身力行。曾和姚崇不和的张说,后来在给姚崇撰写碑文时也说他“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故每到一处,“必甿庶风偃,骜狠化从,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
3.捕蝗救灾
姚崇还是一位具有无神论思想的唯物主义者。他反对“天命论”,而主张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在他主持捕蝗救灾一事上有着突出表现。
开元三四年间,山东(时指崤山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当时,蝗虫漫天横飞,所到之处,禾苗一扫而空。但在“天命论”的影响下,人们都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很多百姓甚至祈祷苍天显灵,救民于水火,而对于蝗虫则眼睁睁地“坐视食苗不敢救”。朝臣也是议论纷纷,“皆以驱蝗为不便”。面对此景,姚崇上书玄宗,积极主张捕杀蝗虫,指出“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尽力捕杀,蝗灾一定会消除。为了打消玄宗的疑虑,坚定他捕杀蝗虫的决心,姚崇还坚定地表示:“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一席话,让玄宗放了心,于是放手让姚崇捕蝗,甚至说“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扑蝗之事,敢议者死”。
为了尽快灭蝗,姚崇特派御史,名为“扑蝗使”,分赴各地,督促灭蝗。他们根据蝗虫“夜必赴火”的习性,采用了“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的方法,大力捕杀蝗虫。此外,他还积极发动人力,实行人工捕捉,仅汴州一带就捕获蝗虫多达十四万石。在姚崇的督促下,山东官员和百姓奋力捕杀,“蝗由是渐止息”,这对该地区的农业恢复和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的改善,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姚崇也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4.生活节俭
姚崇虽然身居宰相要职,但他崇尚节俭,并没有为自己建造所谓的“宰相府”,他的家人住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姚崇上朝处理完政事,往往由于时间太晚而不能回家,只能就近住在一个名叫罔极寺的寺院里。有一次,他得了疟疾,不得不叫家人前来照顾。在寺里,他仍带病坚持协助源乾曜处理政务。“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源乾曜对姚崇严于律己、生活节俭的作风深表佩服,出于同僚的关心,他奏请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属中书省)来居住,他的家人仍可以到这里伺候生病的姚崇。皇帝同意了。姚崇得知后,认为四方馆内有政府公文、簿书,虽然自己是生病之人,却不适合在这里居住,便谢绝了。皇上听说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言语间显露出对姚崇的器重和赏识。
史书也记载说“军国之务,咸访于崇”。凡是姚崇所行军政大事,“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应该说,在姚崇的辅佐下,开元初期的政治局势逐渐趋于平稳,社会弊病逐渐被消除,从而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姚崇为“救时宰相”。
开元四年(716),六十七岁的姚崇提出辞去宰相之职,同时,他举荐广州都督宋璟来接替自己的职位。从后来的情况看,姚崇确实是慧眼识人,因而深得后人推崇。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道:“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开元九年(721),姚崇病逝。当时,社会中厚葬成风,三朝宰相姚崇却不随波逐流,去世前他叮嘱家人不准厚葬,还嘱咐子孙“汝等身没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传递了勤俭的家风。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进士及第,先后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担任过重要官职。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宋璟受姚崇的举荐,担任宰相一职,他“善守文持正”,为开元盛世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刚正不阿,注重民生
宋璟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天资聪颖,“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进士及第后,开始进入仕途。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刚直,一身正气。
当时,晚年的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诬陷宰相魏元忠有“不臣语”,魏元忠因此被打人大牢。张氏兄弟为了达到处死魏元忠的目的,便贿赂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张说迫于他们的权势,违心答应了。这件事被宋璟知道了,他义正词严地对张说说:“一个人_生最重的是名誉气节,不可只图个人.苟生而陷诬好人。即使因此被贬官流放,他的美德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张说被宋璟的一席话所打动,如实上奏皇帝,使魏元忠免受迫害。
一次,朝臣宴集,按品级就座。张易之、张昌宗位列三品,居上席;宋璟位列六品,在下座。然而,张氏兄弟一向畏惧宋璟,想借此机会加以拉拢。张易之空出自己的座位,对宋璟说:“公方今第_人,何乃下坐?”宋璟知道他们的用意,不为所动,反而讥讽地说:“我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张氏兄弟由此怀恨在心。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一度想派刺客刺杀宋璟,多亏宋璟预先得知,才躲过一劫。
后来,宋璟又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他“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睿宗时期,宋璟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史书记载:“(宋)璟与姚元之(姚崇)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不料,他与姚崇反对太平公主干政之事被泄露,二人被贬为地方刺史。
几经周转后,宋璟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在此任上,他十分注重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他告诉百姓要以砖瓦盖屋来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的可能。由于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他离任后,广州百姓自发捐钱,要为他修建遗爱碑,以纪念他的功德。此时,宋璟已经被调到京城任宰相,他听说此事,立即加以反对,认为当官就要为民做实事,而不是用此来为自己扬名,其谦虚、低调的品格由此可见。
(二)受举荐,入朝为相
前面说过,姚崇在辞去宰相之职时举荐宋璟接替自己的相位。姚崇此举并非随意,他和宋璟在睿宗朝就“并肩作战”,对宋璟的为人和处事风格颇为了解,觉得他堪当宰相大任,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開元四年(716),时任广州都督的宋璟被征召回朝,玄宗特派宦官杨思勖前往广州迎接。这个杨思勖可非寻常宦官,他曾协助玄宗李隆基,在宫廷政变中立有大功,被李隆基视为心腹,时任左监门卫将军,是朝中显贵竞相巴结的对象。杨思勖知道宋璟将受重用,一路上殷勤备至,很想与他攀缘结交。可宋璟一向对宦官厌恶至极,漫漫长途,根本就没有正眼看过杨思勖,甚至连一句话都没和他说。杨思勖非常生气,返京后就向玄宗告状。玄宗听后,嗟叹良久,更加看重宋璟耻于谄媚的品格了。史家赞美他说“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
1.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宋璟为相,务在择人。在任用官员上,他不掺入一点儿个人感情,而是细致地考察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甚至连性格特征也在考察范围之内,使官员真正做到各安其位、各称其职,以便做出利国利民之事。有两封奏疏,可以窥见宋璟的用人策略。其一写道:“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并有才略文词,但性多异端,好是非改变;若全引进,则咎悔必至,若长弃捐,则才用可惜,请除渝、硖二州刺史。”其二写道:“大理卿元行冲素称才行,初用之时,实允佥议;当事之后,颇非称职,请复以为左散骑常侍,以李朝隐代之。陆象先闲于政体,宽不容非,请以为河南尹。”由此可见宋璟对官吏的考察是多么全面和具体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