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洪秋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培养人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高校的人才培养开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分析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4-0111-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是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保持稳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教育秩序,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因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重大类型中毒等因素在社会群体中突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伤害、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其中,包括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流行疾病、化学物品中毒及重大食物中毒、核泄漏等严重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新时代要深刻把握和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努力达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目标要求、任务要求、改革要求及社会要求,切实提高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心理影响。一是恐慌心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性、危害性和伤害性导致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二是抑郁心理。防疫防控过程中的出行管控、居家隔离导致学生产生压抑心理和抑郁心理,部分有抑郁症的学生可能会因此而病情加重。三是暴躁。长期的居家隔离和出行限制使得部分学生出现烦躁、暴怒和暴躁的情绪。四是其他心理疾病和不良心理情绪。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影响学生日常的生活正常秩序和行为,可导致一些行为异常、行为失常和行为怪异等现象发生,给家庭产生影响和困扰。
(二)对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会通过线上网络教学手段及途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采取视频会议、视频教学、慕课等手段进行教育,同时还可以采用QQ、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法第一时间洞察学生的心理想法,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准确,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开展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赖视频会议实现,无法达到校园内实施的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的深度、广度,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1.对高校人才培养第二课堂的影响。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程的有效延伸、发展和补充,是高校“三全育人”的主要载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的开展,减少了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才能的机会,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
2.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课程教学的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形式,并对课程教学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思考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政治意识。使其找准政治站位,主动维护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做好全局、局部和区域共同防疫、防控和防治工作。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必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理念,深刻认识到有国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情怀。使其积极维护网络舆论安全,拒绝发表不当言论和网络舆论,敢于制止恶意传播的不良舆论信息。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坚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应结合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实际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排查疏导,引导大学生“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精神,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價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更应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坚定理想信念,而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提醒大学生明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强化心理疏导途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生命安全具有威胁和伤害。一方面,加大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教育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对自身的保护意识、防范意识和防护意识,减少对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增强其自信心,树立学生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胜信心,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部署,完成疫情的“防”“治”工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对点”“面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成才理念。
2.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围绕重点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困难。通过微信、QQ、朋友圈、微博等渠道,采用多种方式跟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密朋友积极沟通,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四)创新授课方式及组织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方面,应根据实际创新教育教学的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形成教学观摩、课程实践观察和调查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教学,强化课程考核及监督的全过程,确保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保证第二课堂的正常开展,创新指导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有效锻炼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众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
[2] 曹银忠.消解与重构:知识型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回归——以知乎APP平台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