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青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着眼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更是实践的要求、创新的产物。近年来,沙洋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立足现有资源,先行试点,大胆探索,实行“双文融合”模式(即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统筹建设、统一管理,打造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明实践平台),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主要做法
目前,沙洋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级实践所 14个、村级实践站264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768场次,完成女童保护、幸福家园、助鹰翱翔、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项目35个。全县积极推进“五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构建起文明实践活动大格局,助推社会文明和谐。
(一)理念融合,解决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解不深的问题。
沙洋县按照中央、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从开始谋划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时,就围绕文明、文化两个关键词,开展基层调研,选取拾回桥镇、毛李镇三坪村、曾集镇孙店村、沈集镇彭堰村等镇村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双文融合”理念。在此基础上,全县按照“双文融合”理念,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和外延准确。
(二)阵地融合,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场地缺乏的问题。
鉴于全县村镇社区都建有规范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沙洋县13个镇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场地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时,选择拾回桥镇作为全县示范点,指导拾回桥镇在“双文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整合政府资源,探索建成了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文化综合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一体(以下简称“三位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力量融合,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员不够的问题。
沙洋县一方面通过“双文融合”,整合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同步兼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全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县网上注册登记的志愿者人数达6.8万人。
沙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辖区现有的志愿者和文化工作者为骨干力量,招募社会志愿者,组建了传思想、传政策、传法治、传新风、传文化、传科技“六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资金融合,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经费不足的问题。
沙洋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项目投入、阵地经营赢利等三种途径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开展活动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每年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性项目资金和镇政府“以钱养事”专项资金,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倾斜,融合使用,保障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经费。同时,整合新体育健身工程、数字共享工程、电影放影工程等文化项目资金,用于完善阵地功能、保障活动经费。
(五)管理融合,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制不顺的问题。
沙洋县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由县委负总责,县委宣传部负责统筹指导,县委文明办、县文化和旅游局具体管理,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县直相关单位承担相应管理职责。各镇党委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设工作负总责,“三位一体”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负总责,统筹村组干部、宣传员、文化员、志愿者等力量,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少数镇(区)、部门没有充分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思想重视不够、理解有偏差、存在畏难情绪。
(二)阵地资源整合不到位。未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统筹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还不到位。表现为统筹调配不够、盘活激活不够、联通共享不够。
(三)志愿服务队伍不强。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仍存在人员少、素质不高、结构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中,虽然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工作保障机制,但存在部门联动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嘉许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策建议
(一)在领会重要性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为什么做”的问题。
1.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市相关工作安排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搞好顶层设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最新战略部署,是推动农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工程,要深入思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背景、目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等方向性、基础性问题,搞好顶层设计,落实建设路径。
3.落細落实见成效。“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在领会重要性和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探索推广“双文融合”模式,把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挖掘调动起来,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沙洋落地生根。
(二)在盘活阵地资源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在哪做”的问题。
1.“双文融合”建阵地。在县城,建设文化综合体总部,实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文化综合体“合二为一”,将其打造成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在镇(区),规划建设乡村文化综合体,实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综合体“双文融合”“三位一体”。在村(社区),整合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各类阵地资源,按照“双文融合”模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固定的活动场所,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活动阵地和工作条件。
2.整合资源搭平台。打破条块界限,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打通党校(行政学院)、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电教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文化服务中心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打通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歌舞团、戏剧团等文艺团体,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农家书屋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示范基地、科普大篷车等,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打通县、镇、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好用好县级体育场馆、农村健身活动场地,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建立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涉及各平台的机构、人员、资源设施等权属不变,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统一调配使用,明确专人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切实提高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资源综合使用效益。
3.单位联动建阵地。农村基层涉及的民生事务多,相对应的机构、企事业单位也多,因此要打通涉及文明实践工作的各单位,发挥行业机构和组织资源优势,建立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和阵地。依托村级党员活动中心建设项目,采取县直单位对口援建、村自筹资金兴建、文化部门专项补助途径,建成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
4.统筹“两个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县融媒体中心网络平台,开设”文明实践”专栏,建立健全“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工作机制,群众在手机上直接按需点单,中心(所、站)把握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最喜爱的服务形式、最欢迎的服务内容,根据群众需求,精准设置、配送志愿服务项目。
(三)在壮大志愿队伍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谁来做”的问题。
1.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县、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县级组建志愿服务总队,县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各镇(区)组建志愿服务支队,镇(区)党委书记担任支队长;各村(社区)组建志愿服务大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大队长,分别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内的志愿服务活动。
2.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鼓励各地各部门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在活动场地、活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扶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加强联络服务指导,有序引导志愿服务群、爱心群等志愿服务自治组织规范发展。
3.加强志愿者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志愿服务培训,培养志愿服务骨干,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组织引导和孵化培育,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能力。
(四)在强化组织保障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持久做”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县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县级层面,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级层面,文明实践所设在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镇委书记任所长,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副所长,宣传委员任办公室主任。在村级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阵地设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站长。二是建立责任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文明办)协调组织、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责任体系,形成县、镇(区)、村(社区)三级管理机制,做到责任环环相扣、压力层层传递,强力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形成全社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有利局面。
2.建立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总召集人,县文明委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各地各部门文明实践开展情况汇报,了解群众的反响,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文明实践月报制度,定期由县有关部门、镇(区)报送本月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向基层延伸。二是建立考核制度。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全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考核项目,加强考核考评结果运用,引导全县干部群众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三是建立资源下沉机制。充分发挥文明单位作用,建立下沉志愿服务等机制,开展向镇(区)、村(社区)派送志愿服务活动,弥补基层志愿服务资源的不足。
3.完善工作保障。一是建立工作人员保障机制。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委文明办合署办公,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不少于3人的工作力量。镇(区)根据自身规模及实际工作需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采取县聘镇用、派出制等形式,配备2-3名工作人员,协助所长负责文明实践具体工作。村(社区)采取由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的方式,配置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站长负责文明实践具体工作。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乡镇统筹,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明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依法发展志愿服务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三是完善激励嘉许制度。制定激励制度,如《沙洋县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沙洋县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办法(试行)》《沙洋县志愿服務时长和积分管理办法(试行)》,依据志愿服务时长、效果和满意度等进行积分,开展志愿服务星级认定。每年开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评选表彰活动,营造“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良好社会氛围。设立“志愿服务超市”,村民可以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全社会参与文明实践的氛围。
(作者单位:荆门市沙洋县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