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聚人才

2020-10-27 09:33李慧玲袁航姜飞飞
党员生活·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恩施市土家恩施

李慧玲 袁航 姜飞飞

产业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生态资源富集,素有“华中药库”美誉,因产业化经营不够、销售渠道不多,恩施优质的土特产品“养在深山未人识”,成了发展致富的瓶颈。

近年来,以平台引才、以事业聚才、以产业育才,恩施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再造产业链条,四大产业集群发力,120万亩富硒产业基地长成好产业、渐成大气候。

产业聚才,硒产业顾问有了上百人

“恩施到处都是宝!”丛欣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4月,他带领3名硒科研学者踏足恩施,钻进深山半月有余,寻找聚硒能力最强的植物。被吸附在深山投资兴业,从欣最看重的是,恩施发展硒产业的决心和求贤若渴的真情。

2017年,恩施市专门成立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连续3年在知名高校举办硒食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连续6年举办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百余名硒产业发展带头人。目前,恩施市培育涉硒企业超过400家,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汇聚硒都,帮助恩施市企业组建10余支博士研发团队。团队由海归药学博士领衔,聘请国内顶尖硒科研专家教授10位、专业顾问90余人,真正做到产业层面专业全覆盖。

柔性引才,卡脖子问题解决了

技术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推动力。2019年以来,恩施市实施“硒都菁英汇”聚才行动,探索“本地高校资源深度利用,州外高端资源柔性吸纳”引才机制,逐步破解加工制造业、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人才缺乏问题。

“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必须及时技改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这就需要有专业人才作支撑。”湖北钜鑫工贸集团董事长张力谈起了他的发展思路,公司尝试通过技术入股、市场入股等方式柔性引才。

恩施市委组织部整合人社、科经、农业等部门资源,共搜集编制14个技术攻关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联系对接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杭州茶叶研究院等10家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目前,恩施市采取“项目引用、合作引用、特聘引用”3种方式,聚集300多名科技创新人才和14个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

文化育才,土秀才成了活招牌

“这位师傅的手可真巧,编出来的背篓好漂亮,之前从来没见过。”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文化博物馆后侧,正在编竹篓的篾匠王红国面前围满了游客。

王红国是恩施市盛家坝镇大集村人、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他作为土家文化人才被引进到土家女儿城。“给我免费安排食宿、提供经营场地,卖出的产品全部由自己所得,比原来在村里强多了。”王红国笑着说。

“女儿城要是没有这些土生土长擅长土活的民间艺人,那就没有生命力。”恩施文旅人才超市负责人韩洋介绍,恩施市实施了“硒都文旅人才发掘培育”重点人才项目,建立了土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开辟了非遗工匠街,把分散在恩施市各個村落的138名“土专家”“田秀才”等身怀绝技的非遗人才请过来,让他们成为恩施旅游的“活招牌”。

恩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建华表示:“恩施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载体靶向引才聚才,建优平台深度用才留才,培植项目精准选才育才,有针对性地把各类型、各层次人才聚集到产业链上,助推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恩施市土家恩施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盛夏的离别
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飞檐走壁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恩施市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探讨
家的团圆
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