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军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刘少奇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到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总共11天。这11天会议的报道工作,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处新闻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负责人是宦乡。
宦乡,字鑫毅,笔名范慧、范承祥,1909年生于遵义老城。幼年就读于武汉、上海,1932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后,赴英国留学,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考入宜昌海关。
宦乡工文,善言谈交际,办事精明干练,富有正义感。全国性抗战爆发后,赴江西第三战区政治部工作。次年到前线日报社工作后,以其广博学识和对时局的精辟见解,得到长官顾祝同信赖,不久升为副社长兼总编辑,从此报纸面目一新,发行量很快由7000份猛增至2万余份。宦乡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主张,写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分析国内外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的社论和专论。皖南事变后,经多方努力,从上饶集中营中救出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安排部分人士到报社担任要职。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增辟栏目,刊登进步作家作品,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前线日报》因此著称于世。国民党特务欲取而代之,终因其学识渊博、精通英语、善于外交而无法下手。盟军官员至战区联络、视察,司令长官顾祝同均嘱其随行翻译。
抗战胜利后,他因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在预感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机智前往上海。后应聘任上海《文汇报》副主笔,同时为《文萃》《周报》等进步刊物撰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呼吁和平与民主。《文汇报》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反映人民呼声的重要喉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1947年5月,《文汇报》被上海警备司令部勒令停刊,宦乡也受到威胁和利诱。国民党当局愿给一笔钱让他出国,宦乡愤然拒绝,仍作自由撰稿人,继续战斗。通过两年多的斗争实践,加深了对国民党本质的认识,看清了美国以军调处为掩护,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真面目,宦乡遂由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2月,宦乡取道香港,与郭沫若、李济深、梅兰芳等56人去东北解放区。天津解放后,《大公报》改组为《进步日报》,宦乡一度任主笔。不久,前往北平参与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任筹备会新闻处负责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能进入会场的中外记者仅有29名,他们是:苏联塔斯社的罗果夫,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党报记者史巴诺,朝鲜中央通讯社的智龙成、李同健,《人民日报》记者李普、李庄、柏生、朱汉、陆灏、陈迹、林韦、金凤、而东、江夏、家炽,《天津日报》记者鲁西良、张虎刚,《光明日报》记者慧年,《新民报》记者章正续、魏廉,《文汇报》记者唐海,《工人日报》记者胡明,《新华日报》记者季音,《东北日报》记者张沛、汪溪,《河北日报》记者肖风,《大公报》记者王芸、徐盈,《进步日报》记者萧离。
从这份29名记者名单中不难看出,《人民日报》记者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人民日报》也是最先在1949年6月21日刊登记者柏生的有关政协筹备会议的速写:
这是(1949年6月)19日下午6时20分,在主席周恩来同志宣布大会要休会的时候,从代表席站起了民主教授代表邓初民先生,抢着说:我这里有个临时动议: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所以能召开这个大会,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因此我们提议,应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通电致敬,请主席把这列入议程中去表决。随着他的话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表示一致拥护这个动议。
宦乡
周恩来同志含笑回问道:这是否可留在将来正式会议时再谈?
邓初民先生又站起来坚持自己的提议:筹备会也是会议,还请主席提交表决!(会场上洋溢着一阵笑声)
这时毛主席忽然从自己座位上站起来了,他稳重地说:代表们!我提议:我们在筹备会期中,正逢着“七七”纪念,请各党派共同发表纪念文件,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这时全体代表立即以雷动的掌声来欢迎毛主席的这个提议。
周恩来同志接着说,这样连邓初民先生的意见也都包括在内了,大家既然都表示同意,我们是否就交常委会决定以筹委会名义发出电文?
邓初民、许德珩教授又先后站起来发言:大会已经进行了5天,但我们对国内国外还没有什么表示,我们的提议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致敬,不仅在会场上是表现了我们大家的精诚团结,同时在国际上也表现了我们的大团结。70多岁的沈钧儒先生也兴奋地站起来说:各位代表都知道,由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才能在这里开会,所以我提议在散会前,我们全体代表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全體代表认为这个提议是立即可以做到的,立即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成。农民代表杨耕田站起来激动地补充道:“今天毛主席、朱总司令都在这里。如果没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不能有今天,我们应该向领袖致敬!”
这时沈钧儒老先生就领头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喊着:“全体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
代表们整齐地站起来了,随即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并且愈来愈响愈紧,竟达三分钟之久。坐在一○一代表席上的毛主席和一○二代表席上的朱总司令忙即谦虚地转回身来向全体代表连连答礼致谢。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以《大会侧写》为题,记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天开会时的情形: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七点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了。这个庄严隆重的开幕典礼,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进会场,六根新油饰过的朱红圆柱支着一个大红穹门,上写横幅金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主席台上正面是大会会徽,麦穗接着齿轮,四面红旗飘在晴空里,它象征着新中国的以工农联盟为主的团结在一起的四个朋友的精神,会徽两边悬着孙中山先生和毛主席的巨像,两边墙上各挂人民翻身油画一幅,一是《豆选》,一是《民兵出征》。
休息室内宫灯闪耀,红缎锦幛像办喜事似的挂满了墙壁。“新政协会议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标志”“建设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伟大开始”“团结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人民民主专政胜利无疆”,都说明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欢喜和兴奋,而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的“我们永为新中国的捍卫者”“我们是新政协最忠诚的支持者”,更充分地表明了人民武装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华侨的锦幛“新政协、新中国、新华侨”,区区九个字,语重心长,说明海外华侨无限情意和信心。
毛主席的开幕词博得全体代表的热烈鼓掌,在两千多字的报告中,计共鼓掌四十一次。
《新华日报》记者季音,这样记述了这一天的毛泽东:
他穿着深绿色制服,在数百盏红色宫灯、日光灯、水银灯一片耀眼光辉的闪射下,宽大的前额更显得容光焕发,健壮的身材也愈加显得高大。
《新民报》记者魏廉写道:
毛泽东的每句话都湮没在不绝的掌声中。宋庆龄、何香凝讲话,博得掌声,陈毅讲话,简洁有力,张澜与司徒美堂二老人都被扶上台,但声如洪钟。代表们,有穿军装的,有穿制服的,有穿西装的,有穿长袍的,有穿工人装的,也有包着头巾的农民和梳着发髻的农村妇女。然而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的领导者也只有一个共产党,在毛泽东旗帜之下前进的人们,是多样而又是统一的。主席团人选通过后,毛主席居中,两边排立代表各党派各单位的主席们,向前伸展,宛如毛主席的两翼,特别显出居中者兼容并包领导统一战线的气概。……忽然,几声霹雳,大地震动,门外大雨如注,正好像安排下的节目,有意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大雨中诞生似的。
《大公报》记者徐盈以《万流归宗》为题,记述大会第三天的场景:
大会开幕日的疾风骤雨,和礼炮伴奏着响亮的雷鸣,象征着大时代的风云,和人民政协催生的历程。第二天,雨后秋云朵朵,像等待大检阅似的,排列在人民的首都的上空,冉冉有如大机群,像蜻蜓点水,为会场内三大草案产生的报告在打拍子。第三天是一碧如洗的晴空,市内响着庆祝的锣鼓,有一些残暑的燥热。来自四面八方的代表们,静静地听取各单位代表的主要发言,这是四亿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共同希望,早日获得一致的通过。……
这一天十八位代表代表了无数群众的意见,话虽然是千言万语,但只有一句话:就是拥护三大文件草案,希望早日通过实施。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也记述了第三天會议的情形:
大会第三日程序为十八个单位代表主要发言,每位十分钟,共为三小时。
谢雪红是发言的唯一女代表。在热烈掌声中,她激动地停了半分钟才开始说:“我今天代表在反动统治下被压迫的台湾中国人民向代表们说话。”台下又响起了一片掌声。
几位国际记者朋友对会议的每一个节目都予以精心的注意,塔斯社记者罗果夫且能阅读大会的文件,在沈雁冰上台时,他发现是熟人,便对旁边的一位记者说:“茅盾。”意大利记者听到每位代表之后都高呼“万岁”,他问旁边一位翻译“万岁”是什么,翻译告诉他,他笑着用中国话说“毛泽东万岁”。
休息期间,梅兰芳和戎冠秀大谈其家常。戎冠秀说:“我听说过你的名字,你是演戏大王。”梅兰芳说:“我也知道你,你是子弟兵的母亲。”
《人民日报》记者李庄每天一篇稿件,记述政协会议盛况。1949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他的《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25日刊登《我看见了勇气百倍的信心——记人民政协第四天大会》,26日刊登《热爱领袖,嘲笑敌人——记人民政协第五天大会》,28日刊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记人民政协第六天大会》,30日刊登《让全世界认识我们的力量——记人民政协第七天大会》,10月1日刊登《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政协最后一天大会》。
李庄以通讯特写记录开天辟地的历史,以澎湃激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新篇,以忠诚勤勉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他不仅全程见证并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有幸采访政协第一届会议,还有幸成为10月1日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为数不多的新闻记者之一。
李庄之女李东东曾回忆说: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光明日报》记者慧年以《庄严、欢快的一天——速写人民政协全会第六日》,记述了北平改为北京,通过五星红旗为国旗,表决要经过三次举手反复证明。通过的过程是一个严肃而又动人的场面。《河北日报》记者肖风以《胜利的标志——人民政协会议随笔》为题,写下了京都风采、会场一瞥、大团结、人民热衷。《新华日报》记者季音以《人民首都第一天》为题,记述了1949年9月30日的北京城。《东北日报》的张沛、汪溪写下《盛典再记》。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在开国大典现场记下了开国大典的每一时刻:
3时整,毛泽东主席入场。掌声排山倒海。乐队奏《团结就是力量》。
3时01分,毛泽东主席与全场群众见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3时06分,毛泽东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升起。这时,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3时39分,宣布阅兵开始。
4时03分,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令。
4时11分,人民海军在军乐声中随军旗入场受检阅。陆军方面,按步兵、炮兵、战车、骑兵次序陆续入场。
4时30分,飞机群自东向西飞过会场,接受检阅。
5时48分,阅兵式完毕。
5时51分,灯光齐明,各种各样的灯笼、火把点着了,人流变成了“红流”,分东西两个方向,拥出这个人民的广场。这时,天空尚有几抹流霞,红、绿、黄等各色照明弹已在天空中组成了无数胜利的花朵。
9时,群众在不息止的“毛主席万岁”的欢呼中散去。
关于这一天的精彩,《大公报》记者杨刚、王芸、徐盈都写下新闻稿件。《天津日报》记者鲁西良、张虎刚,《文汇报》记者唐海,《工人日报》记者胡明,《河北日报》记者肖风,也都写下速记与特写。
《人民日报》记者李普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开国大典。他说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所以在家中,一直挂着一张他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普身着无领中山装,头戴一顶帽子,在他周围站着一批开国元勋。这是举行开国大典时,摄影记者抓拍的一张照片。
1949年8月底,31岁的李普从武汉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总社,和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政协第一届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他全程采访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于10月1日,登上百级台阶,来到天安门城楼上。
下午3点,典礼开始。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时候,为了及时拿到主席手里的稿子,李普立刻移到毛泽东身后。毛泽东宣读完毕,李普走上前去拿稿子。这时毛泽东特别叮嘱李普:“你小心这张字条,千万不要弄丢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
原来,铅印的《公告》稿中并没有全部委员的名单,只开列出主席和几位副主席的名单,接着写“陈毅等56位委员”,其他55人都省略了。10月1日上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张治中临时建议在《公告》里公布所有委员的姓名,这样更能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
李普拿到毛泽东宣读的《公告》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天安门城楼,而是在城楼上观察现场,注意现场情况的发展,并开始构思,打腹稿。
第二天,《人民日报》第1版登载了李普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文中特别写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对于这句话,有些人觉得不解,写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即可,为什么非要写“按动有电线通往……的电钮”呢?李普解释:报道见报前,当时分管新华社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要负责审看。李普把稿子送去,胡乔木看到有关升旗部分的内容时,对李普说:“电钮升旗的那句,要加上一根电线连着的细节,否则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李普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周密含义。
原来,70多年前的中国百姓,还有不少人相信神灵,“本来那时社会上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出多少神灵故事来”。因此,李普依照胡乔木的建议,不嫌“累赘”,在这句话中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电钮和旗杆之间是以电线相连的。
这一天,年仅21岁的《人民日报》记者金凤,站在天安门广场,感受着开国这一天的震撼。她连夜写下《毛主席检阅学生的队伍》一文:
天安门四周焰火升起,满天彩星飞迸,遍地火龙翻滚,提灯游行开始。北京的学生们排成了一队队白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密集队形,高歌着他们的战斗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挺胸齐步前进,年轻的声音清脆地高呼着“毛主席万岁!”激起了主席台上一阵阵的掌声。这时,蓦然一声洪亮坚毅的声音在高空中回旋:“青年同志们万岁!”学生们听到了这是毛主席的声音,千万颗心顿时感奋激动起来,立即整顿队伍,三十个人横成一排,大纵队行进走过主席台前向毛主席致敬,让毛主席来检阅一下北京学生的队伍:只见贝满女中一丈二尺高的红纱扎的大红星,电灯泡在上面闪闪发亮。慕贞女中一色白衣白裤白鞋,纯白色的队伍中的红灯笼分外鲜艳。清华大学的化工系扎了一所化工厂和一座大锅炉,上面写着“發展重工业”来表示他们的志愿;航空系扎了一架大飞机,上面写着“巩固国防”;机械系做的坦克模型和真的一样,里面还坐着一个学生扮成的坦克手……这是一支为着今天和明天的幸福而歌唱毛主席的队伍。毛主席在扩音器里吩咐着把水银灯打亮了,他仔细地在看着这年轻的幸福的一代的行列,并不时在学生们继续不断的“毛主席万岁”的欢呼中回答着“同志们万岁!”“万岁!”
四万多名的学生队伍走过去了,队伍最后的华北大学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一万四千名学生,以八根火炬前导着,直达天安门前的石桥上向毛主席致敬。几十面大红旗在后招展,几百支火把闪耀成一片火海,一万多面红灯、花灯组成了一条矫健的火龙,在三座白石桥上滚过。学生们望见了毛主席在不断地扬手致意,不断地举手鼓掌,不断地高呼“同志们万岁”时,他们欣喜若狂,把帽子掷向天空,把红灯高高举起,直向桥上飞奔,欢乐地歌唱:“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我们胜利地前进!”只听见桥上的“毛主席”和主席台上的“万岁”已响成一片,学生们和毛主席距离得这样近以致呼声相应和,他们的心更和毛主席的心连在一起!
《人民日报》记者柏生则乘人民解放军受阅飞机,在空中进行采访。她在当晚写下《我们飞行在人民首都的上空》一文:
在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诞生日,我们到了中国人民空军某基地,去参加人民空军的检阅飞行。
在辽阔的机场上,一排排银色的、绿色的、灰色的飞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的两旁。所有飞机都油饰一新:机头是红色的,机身和翅膀上一律饰以镶金黄色边的红星,机尾是红白相间的条纹。这些飞机都是美国货,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有的被空军健儿驾驶起义,有的经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所俘虏,现在已全部变为人民自己的武器。当我们到达机场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行员正精神奕奕,整装待发,准备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隆重阅兵典礼。
指挥部下达了“准备出动”的命令,机场上立刻响起雷霆万钧的马达声音,第一队飞机轻快地滑过跑道。这时,天空阴云新散,太阳从云朵中射出金光,飞机划破云层腾空而起。十分钟以后,我们乘坐的一架也升到空中。这架飞机飞行员是一个姓王的年青英俊的小伙子,他驾着自己在今春起义时飞来的全新的飞机,要在人民的首都上空接受人民领袖毛主席、朱总司令庄严的检阅。他兴奋地向大家保证:今天一定坚决完成这一光荣的飞行任务。
飞机都到了指定的集合点。机群等待命令进入北京上空。小队的机群安详地转着圈儿。驱逐机在我们的旁边和上空飞腾而过。四点二十分指挥部发出前进的命令,两架绿色飞机从我们的左上角掠过,我们紧紧跟着,沿铁路西进。机上每一个人的神经都紧张起来,摄影的同志对准镜头,等待着伟大的场面。四点三十分,北京出现在我们眼前。琉璃瓦的宫殿、红色的墙门、整齐的街道,这庄严的人民首都,今天被红色的旗帜所掩盖,愈加显得庄严美丽了。摄影机响了,天安门出现在机翼下面,数不清的红旗和黑压压的人群连成一片,地面的装甲部队正缓缓行进在司令台前。发动机的震响充满了人民首都的上空,从空中鸟瞰,只见人群晃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定见到我们了!”大家心里都这样想,希望机群能再往北京上空转一回。但是这不在检阅程序规定之内,我们只得奔飞机场而去了。当我们又降落到原来的跑道上时,大队长赶紧跑来告诉飞行员同志们:“我们的队伍整齐威武,赢得了北京人民的热烈欢呼!”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在第2版专栏,还专门刊登《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记录了开国大典之夜那华彩的一章:
万千红灯,万千火炬,三十万人的有组织的队伍,在蔽天的红旗招展下面展开了。数万群众,拥向天安门前的大桥,以震天的吼声狂呼“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天安门的门楼上,毛主席起立频频向欢呼的人群扬手致意。蓦然间,万朵彩色的礼花洒满了天安门广场的高空。这是由一百支枪组织成的礼花放射。礼花从四面八方腾向天安门广场高空,从六时半,直延至七时。首都沉浸在狂欢里了。
指挥宣布:游行开始。两路漫长的行列,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分向东、西前进。东路游行队伍以被服厂工人为先导,农民跟进,机关人员、学生、部队……继后。这支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队伍,从早上八点钟,从各个角落汇集到天安门广场,而今已经过去了十多个钟头,没有吃午饭,没有休息,但是,为立国大典的欢欣所鼓舞着,精神始终饱满而充溢,听吧,当队伍踏出三座门的时候,壮伟的歌声响起来了:走!跟着毛泽东走!
游行开始了。从西长安街到东长安街,从王府井到王府大街,从西单到西四……游行的队伍被夹道欢呼的人群所堵塞,两个单位并列前进已经不可能了。游行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和夹道群众的掌声连成一片,口号声连成一片。
在夹道欢呼的人群中间,杂立着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有的则搬了一把椅子坐下来。这成为十月一日首都之夜的很大特色。他们有的是很少出门的,可是,用东单大街保康大药房门前的刘老先生的话来说,他们今天却要来看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了。
柏生
王府井北口,突然卷起一阵急骤的掌声,乐队来了,一百八十件乐器齐奏着《团结就是力量》。追随在乐队之后,一位青年人对他的同伴说:“要是国民党的乐队,你不用想看一看。”他的同伴幽默地回答道:“国民党也有过乐队,不过,跟卖茶叶的差不了多少。”
乐队的两旁,跟随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特别的游行队伍,这是一支没有组织的队伍,可是它被乐队组织起来了。他们与乐队并列行进,他们鼓掌,他们欢呼。马路两旁一群一群的小孩,连那些还刚刚进小学的在内,随着乐声,拍着小手,高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确,就是这团结的力量,在毛泽东的旗帜之下,为他们的前途创造了无限光明幸福的远景。这情景,给一位酱园掌柜以很深的感动,他意味深长地说:“这真是与民同乐。”
当游行队伍离开会场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整个首都已经为不息的欢呼声所震撼。可是,在天安门广场上,还有长长的行列,正有秩序地踏出会场呢。
这真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人们曾经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日的情景作比较。可是,一位小贩说了:“那时候才有几个人,连这三分之一还不到。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呵!”其实,真正的意义还不在这里,抗战胜利日,正是国民党匪帮劫收时,当时,人民由于抗战胜利所引起的欢欣,没有几天就被匪帮的魔掌扑灭了,那时的欢欣,正好成为蒙受新的灾难的开始。可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之夜的狂欢,却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开始,为自己创造文明与幸福的开始,这条廣阔的大道,伟大领袖毛主席已经指示给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