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有的人,常常把“完璧归赵”误写为“完壁归赵”。“完璧归赵”的成语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想方设法要占为己有,他写信给赵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权衡再三,觉得秦很可能不讲信用,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至秦,果不其然,秦王只管把玩和氏璧而无意以城换璧,蔺相如暗使从者将璧送回赵国。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试想,原可以换得十五城的和氏璧,一旦被人写成“和氏壁”,又能价值几何?
又如安徽灵璧县盛产磐石,珍之如璧,故名。长沙潇湘观光带,立着一块产于灵璧县的灰灵璧(磐石)。煞风景的是,旅游介绍中有两处把“灵璧”误作了“灵壁”。
璧,古代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一般用作礼器和饰物;也泛指美玉,如珠联璧合;也用作动词,如“璧还”(比喻把物品完好无损地奉还主人)、“璧谢”(如数退还赠礼,并表示谢意),都是敬辞。壁,墙,如“家徒四壁”“壁炉”“墙壁”;引申指像墙一样的陡峭山石,如“悬崖峭壁”“绝壁”;又引申指古代军营的围墙或防御工事,如“坚壁清野”“壁垒”“作壁上观”等。
“璧”和“壁”都是形声字,二字读音相同,都是上下结构,上边声符又相同,所以易混淆。不同的是,表示二者基本意义的形符不同,“璧”的下边是“玉”,“壁”的下边是“土”。应注意别写错。
请看下面两例。
①蜇伏沉静的日子里,所有关心和期待她的朋友,都想知道她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某网站,2006年12月25日)
②生命并不孤独,处处都蜇伏着温情和美好。(《中国青年报》1997年4月18日)
有问题的两个“蜇伏”,究竟错在哪里?
蜇,读zh8,是从虫折声的形声字,指毒虫叮刺。晋代张华《博物志·异虫》:“蝮蛇秋月毒甚,无所蜇螫(sh#,义同蜇,用毒刺刺人畜),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又如“马蜂蜇人”“腿被蚂蟥蜇了一口”。引申为刺痛、刺伤。如“伤口蜇痛”“切洋葱蜇眼”。也读zh9,仅用于“海蜇”一词。蛰,读zh9,是从虫执声的形声字,指动物冬眠,如“惊蛰”(介于“雨水”和“春分”间的节气)。引申指隐藏、隐居,故今有“蛰伏”“蛰居斗室”的说法。总之,蜇、蛰二字音近,字形也相近,但字义迥异。
上面①②兩处引文中的“蜇伏”都用错了,“蜇伏”的“蜇”是叮刺、刺痛的意思,不符合原句应该表达潜伏、隐藏的意思,所以要改为“蛰伏”。“蛰”和“蜇”确实容易混淆,两字长相酷似,犹如同母双胞胎。但细辨还是有小异,虽然都跟虫有关,“蛰”在冬眠,“蜇”却刺人,不可不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