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文
青石桥岸,叠一只纸船,是否也任凭记忆里的岁月,流淌着慢慢……
人为什么会感到悲伤?往往不是因为事物本身带来的苦涩,而是幸福被抽走的空虚。每个人的生活,都浸润在甜蜜与幸福之中。也只有等到失去之时我们才会从灵魂深处感到痛苦和悲伤。在我们身边,不乏这类东西,但我们很少甚至从不曾珍惜,譬如父母,譬如故乡。
我的家乡在江南,是一座整洁而又诗意的小城。四月,春光明媚,可以沐着微雨,撑着小伞,在岸边寻花,看客舍青青。夏天,正是“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的季节,踩着凉鞋奔跑在青石板上,沿着韵脚,一路清尘。看星河汉汉,望烟火绚烂。秋日渐长,金桂飘香,轻挼来做酒酿,日后曲水流觞。在这静美的秋里,可以埋下落叶,把年华收藏。冬日,可以,踏雪寻梅,剪话闲灯。在桌上铺一张方格纸,看着太阳静静地从东边踱到西边,用苍劲的笔法记录下一天天的时间……家乡的风景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赏玩,无怪乎留有“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的诗行。
可纵使江南有着柔情万种,我仍然想去远方看一看,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毛不易在《消愁》中唱到“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正值二十五六,应是鲜衣怒马,无悔少年时。即使是在故乡,心中也不能没有远方。所谓“敬完故乡,再敬远方”也应由此出。青春之际,若有抱负,怎会因为流连于父母留下的安乐窝,怎会因为家乡一处的月光,而放弃诗和远方的风景。离家的念头早就融进了血液里,当特定时间一到,便会从血脉深处喷涌而出,你会自然地向前方踏出那未知却又坚定的一步。
于是乎,在你的時间里,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唯留夏冬。
听起来有点伤感,那些与你至亲至爱的人,唯剩下孤单单的背影;而从小便伴你长大,在你的身上深深烙下痕迹的故乡,也只是记忆中的夏冬,可转念一想却又不是这样吗?我从小有一个和我一起玩到大的堂哥,每逢节假日,我们便相聚在奶奶家,讨论学习,切磋交流,可谓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自从他三年前去了哈工大,每逢寒暑假只回来一个星期,轻描淡写地点拨一下我初三复习的方向以及高中选课的方式。我试图让他走得慢一点——问他什么时候走,他的回答却总是“明天宁波的飞机”。
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当我们奔赴远方,便如同断线风筝少能飘回。见面日子之短,别离日子之长,便自然是背影熟悉于面庞;而之于故乡,又何尝不是如此。可当你身处他乡、置于纷纷扰扰之中时,你可发现你的父母正在老去?你可感觉你的故乡渐渐陌生?有人说,感情太过强烈是难以持续的。那么让感情涓涓细流,是否会持续,终于人之一生呢?也很难,仅对于家乡来说,你需要担心的不只是感情的淡忘,还会有时间的侵蚀。时光在暮色里无坚不摧地流淌,故乡的变化无法阻挡——甚至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你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迹在你离开后,失去了你精心的呵护,便会湮没在岁月的风中。
父母离去后,你直面死亡;故土消逝后,你走向荒芜——像是一个寻常套路,电影片里面在最后,当主角兄弟或父母死去后,总会走马灯似的回到一个夜晚:城市万家灯火,一家几口人点着灯夹着菜,灯光昏黄,其乐融融。这极其普通常见的场景,却因死亡的扑面而来朴素得让人落泪,我们总说找不到亲情,找不到故乡,殊不知它们就离我们这么近,直到我们离开,它们也一直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的过往……
可我们终将离开故乡,奔向前方。
父母终将只剩背影,故乡也只留夏冬。
星光遍染云山,蔓延天河的彼端,小小纸船,也不知辗转漂泊到第几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