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2020-10-27 10:17石慧
党员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边防军朝鲜战争朝鲜半岛

石慧

国际国内两大背景

朝鲜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问题。众所周知,三八线是作为二战末期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南北两边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被确定下来的,是美苏两大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峙、地缘政治博弈的直接产物。同时,作为美苏双方直接参与下达成的一种协定,是战后东北亚格局的再平衡。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激发连锁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华政策尚未最后明确,但集中力量争取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阻止“共产主义蔓延”始终是其亚洲政策的出发点。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后,美国政府要求改变对台政策的压力迅速增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派出飞机、军舰和地面部队进行武装干涉,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既定部署。

此外,美国政府还大力援助侵略越南的法军,图谋对中国形成“半月形”包围圈。这样,中国国家安全在东北、东南、西南3个战略方向均被构成现实或潜在威胁。

二战结束后,美苏不可避免地由局部对抗走向全面对抗。斯大林一方面高度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苏联构成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又非常谨慎地处理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关系,极力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在朝鲜半岛的方针和策略也从开始积极参与军事进攻变为避免过多地卷入冲突,甚至一度决定放弃朝鲜。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就非常突出,既可以是亚洲大陆在远东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也可以是向亚洲大陆扩张的跳板。1948年8月15日,朝鲜南方受美国政府扶持的李承晚集团上台,成立大韩民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朝鲜北方于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苏军与美军亦先后撤出朝鲜半岛。但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却一直没有间断,南北两个政府都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实现半岛的统一。而鉴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朝鲜得到苏联的默许、支持和军事援助之后,战争朝着爆发的方向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治理战争创伤。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新中国来讲,可以说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就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声明强调指出,这“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还处于建设筹备阶段,解放台湾的难度陡增。我国东南和东北两个战略方向同时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和威胁,这对于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来讲,必须有所取舍,作出选择。

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党中央在对待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反复权衡利弊,反复斟酌得失,随着朝鲜局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50年7月7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保卫国防、组建东北边防军的问题。13日,经周恩来亲自审阅的《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报送毛泽东。党中央和毛泽东把全国战略重心由东南方向转向东北,开始着手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从8月中旬开始,边防军转入以军事训练、政治教育、装备与编制调整、后勤准备为主要内容的突击整训。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的新课题就是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采取积极态度,将东北边防军组织起来。”

随着朝鲜交战双方在釜山地区陷入胶着状态,战争长期化的趋势逐渐显露出来。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听取周恩来作的外交报告后,深刻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他分析了美军的优缺点,强调,“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美军介入朝鲜的最初目标是阻止朝鲜人民军统一朝鲜半岛。在1950年8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们。”周恩来也强调指出:“如果美帝將朝鲜压下去,则对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随着战争形势向着有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府开始酝酿扩大战争。9月30日,周恩来针对朝鲜战争问题郑重声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就朝鲜战争问题再次郑重地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美国政府得到相关讯息后,认为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极小”,“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误判中国没有能力单独与美国对抗,只要苏联不采取军事行动,中国作为苏联的盟国也不会出兵援朝。很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越过三八线、消灭朝鲜人民军的命令。随后,“联合国军”大举向北推进。

10月1日和3日,朝鲜政府和金日成首相相继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尤其是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战局急转直下,“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并企图逼近鸭绿江,中国必须马上作出自己的决策。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万分火急,但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4日和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摆在决策层面前的是出兵和不出兵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但最终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认为,尽管存在严重困难,出兵还是必要的。一是因为如果让美国侵略军占领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我国将难以安定地从事建设,东北工业基地作用发挥受限;二是因为我军出战也存在着取胜的可能性。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毛泽东分析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估计“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针对这种最不利情况,党中央也作了预判,由于中苏同盟的存在,如果美国扩大战争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显然是要挑起世界大战,而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顶住美国的进攻势头,挫其锐气,就可能使战争局部化,然后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第二天,毛泽东便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出动。13日,毛泽东电告正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中央政治局一致得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重大决策。1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入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人民周刊》)

猜你喜欢
边防军朝鲜战争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罗马舶菡纪ァ胺盟”安置法刍议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