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晓红 赵振宇
作风常抓不懈,必定功不虚掷。近几年严查深治,公款送礼等陋习已成“雷区”,逢年过节送礼大军拥堵马路的丑态渐成“绝响”。从通报的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数据看,2015年至2019年,全国共查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4.97万起,且数量连年递增,2019年有8个月更是占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榜首。
高压之下依然屡禁不止,既源于收送双方的利益考量,也折射出查处此类问题的困难程度。魔高一尺,呼唤道高一丈。老大难问题如何深入整治?变味的礼尚往来怎样回归本意?
201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14970起,其特点突出、规律明显。
何时送: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段是高发期。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是问题数量的“波峰”,至少30%的问题都在此间发生。此外,每逢调整干部、审批资金、项目招投标等重要工作开展之前,生日寿宴、子女升学、亲属住院等节点,收受礼品礼金问题约占36%。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即是如此,庆贺生日收祝寿钱,出国访问收“补贴钱”,搬家添丁收庆贺钱,可谓抓住一切时机疯狂敛财。
送给谁:手握实权的党员干部是高风险人群。在受到处理的公职人员中,属于所在地方、单位或部门“一把手”的占比45%以上。同时,手握审批权力的干部,如一些村社干部和窗口服务单位干部都是违规收送礼金行为的重要主体。海南省琼海市房管局90后非在编工作人员陈霄,只因握有出具房产税收减免证明的职权,就成为“攻关”对象,3年间收受他人财物29.35万元。
送什么: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从赤裸裸的现金、卡券,到理财证券、电子红包;从古董字画、摄影器材等“雅贿”,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装修套餐;从名包首饰,到保健品和图书玩具……名目繁多的礼品礼金令网友直呼“想象力不够”。2019年,全国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类礼品问题1872起,占问题总数的12.5%。
怎么送:收送形式五花八门、日趋隐蔽。有的打着“走亲访友”幌子,趁重要节庆或红白喜事之机,收送重金厚礼;有的以“劳动报酬”名义,假借讲课、劳务、咨询服务、介绍费之名,行违规收送之实;有的以“帮忙推介”为借口,公款购买土特产品送给考察团成员,美其名曰“請领导帮着宣传”;有的在工作微信群里发红包,让领导们“试试手气”;现在还出现了以公务接待费等虚假名义套取费用公款送礼的新花样,名为私人馈赠,实则公款报销……
送礼歪风长期存在且久治难愈,背后有着多重因素,而一些共性原因值得关注。
权力失控导致问题滋生。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势必导致寻租空间不断扩张,把“礼尚往来”变成“礼上往来”。有的地方、单位对权力行使规定得不实不细,监督时紧时松,领导干部手里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迫使人们用礼品礼金开路。有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繁多、程序冗长,不打点很难顺利“通关”;有的单位“一言堂”大行其道,搞定“一把手”才能办成事。山西省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就被300多万元的名画、名表等贵重礼品冲昏了头脑,放松了对关联公司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最终导致集团损失43亿余元。
利益驱动导致问题延绵不绝。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从送礼者角度看,期待的是投资回报——有的是“短期投资”,面对即将到来的干部任用、资源调配等,先用礼品礼金探路,继而重金狂轰滥炸,以期迅速“拿下”“摆平”;有的笃信“放长线、钓大鱼”,在“人情往来”外衣掩护下,拉关系、找靠山,期待对方有朝一日用手中公权“还”自己的私情。从收礼者角度看,有的不敢受贿敢收礼,对打着“礼尚往来”旗号的礼品礼金却甘之如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就说,“要趁在位的时候把退休后喝的酒都准备好”。
重拳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是社会共识,但对于监督部门来说,发现和查处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一是发现难。收送礼品礼金不需要固定场所或固定载体即可完成,仅靠日常监督难以发现,不少问题是在审查调查中才发现,案中案较多;二是甄别难。在操作过程中,常常难以鉴别送礼者是否属于管理服务对象,不好判断金额是否超出正常人情往来,尤其对“期权腐败式”的前期“投资”,更难判断是否属于违规收送;三是处理难。收送双方一般都会达成“君子协定”,建立攻守同盟,增加了查处难度。此外,新兴的电子红包等形式更具隐蔽性,难以取证和查处。这些监督方面的困难,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不收敛不收手的人心存侥幸,不惜以身试纪。
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针对隐形变异新特点,尤其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擦亮洞见问题的火眼金睛,让问题无所遁形。用好老办法,将紧盯节点、专项整治、巡视巡察等做法继续发扬光大,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揭开所谓“人情往来”的遮羞布。善用新手段,加强与电信、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撕掉送礼变异类型的隐身衣。开拓新领域,发动群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断扩宽监督渠道,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合力围剿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
有了问题线索,精准甄别是关键。一方面,要明界限。地域不同、领域不同,都需要明确清单,对外事、招商等场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礼尚往来给予清晰界定,让遵规守纪者有据可依、放手干事;另一方面,要明标准。借鉴一些地方出台的“限桌令”“限客令”等有效做法,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明晰纪律红线,让企图违规者无缝可钻。
对已定性的问题,必须严惩不贷。突出一个“严”字,坚持零容忍,坚持从严从重处理,绝对不留情面,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突出一个“狠”字,坚持收礼送礼一起查,特别是对公款送礼的从重追究责任,让送礼“爱好者”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突出一个“痛”字,对于触碰纪律红线的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违纪者既丢掉“里子”,又失去“面子”,促旁观者引以为戒。
善治病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塞其起弊之源。根治送礼之风,必须规范权力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广泛宣传宣讲,让更多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持续通报曝光,强化严的氛围,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让传统观念和世风民俗模糊的收送礼品礼金“是与非”重新清晰起来,让传统文化中的“礼”回归纯洁美好的本意。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