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2020-10-27 05:51洪光曙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圆周角动力数学知识

洪光曙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机械听讲并且完全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缺乏探究动力,不能自主学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融入情境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提出问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提高问题的质量,并运用可行性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的探究问题,从而对知识达到理解与内化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明确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去深入探究.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以明确的问题为指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激活学生思维,产生探索动力,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2.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具有新意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探究动力.如果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出,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也不会产生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要确保问题具有新意,学生往往对于具有新意的问题感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探究,找出问题答案.

3.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探究欲望,问题过难或者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探究动力的产生,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但是,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度,不能因为问题过易而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或者因为问题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而不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增强.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要紧密结合生活,善于运用实验方式,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1.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与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水平要做到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与把握,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则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相反,如果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也不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提高情境创设的直观与形象性,使烦琐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变成学生问题探究的驱动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数学思维,完成对新知识的吸引与建构.

例如,在进行分式的学习时,教师提出问题:初中阶段所接触的分式与小学阶段学习的分数有何特点与区别?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习到的相关三角形知识,再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根据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生活是学生熟悉的环境,问题情境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师要运用生活情境提高知识的直观与形象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内化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观察一些名画名作,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建筑,引入黄金分割点的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如观察名画《断臂的维纳斯》,就可以针对人体比例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黄金分割点的知识进行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3.在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学生不喜欢教师一味地讲解灌输,不喜欢被动机械地学习,他们活泼好动,适合在动手操作中激活思维,并且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全方位地观察,进而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相关知识时,如果单凭讲解灌输,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理解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与总结,达到理解与内化的目标.首先,让学生画出已知圆、圆周角、圆心角,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对所画的圆心角与圆周角进行测量,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请再画一个已知圆周角的圆,是不是还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并且测量分析,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探究与比较,满怀热情地去观察探究,从而更直观与深入地理解了圆周角定理.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师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学生乐于动手实践,教师要在学生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圆周角动力数学知识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