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构建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对策建议

2020-10-27 09:36谢涛何大维李伟谭颖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谢涛 何大维 李伟 谭颖

摘 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本文通过深入调研,研判全球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趋势,分析我市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重庆市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0-0024-02

1 全球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趋势

当前,健康产业战略价值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重点,健康理念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催生全球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呈现新态势[1]。一是创新引领。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升高,具备强大研发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到位的国家或地方将获益良多。这一趋势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健康产业领域表现最为突出。二是产业重塑。生物前沿技术加速突破,免疫疗法、3D打印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加速融合,全球化医教研用协同创新格局正在重构,彰显科技创新引领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时代[2]。三是投入加大。从全球看,生物医药、医疗设备领域企业营业收入中研发创新和无形资产投入占比高达80%[3]。

2 重庆市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既是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也是惠民生、保健康的重要抓手[4]。业内人士估计,2019年重庆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6000亿元,占GDP比重约6.7%,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总体看,我市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呈现“三多”“三弱”“四少”特征[5]。“三多”:基础化学原料药多、医疗资源多、中药材资源多。现有化学原料药品种超过3000个,总量排名全国靠前。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524家,其中医院800家,拥有以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代表的36所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医疗服务总床位数23.19万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7.42张。现有药用动植物5892种,占全国48%,常用的中药材552种,其中《中国药典》品种的占56.92%,栽培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品种有18种。“三弱”:创新主体弱、成果转化弱、产业园区弱。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仅太极集团、智飞生物两家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中。创新成果流失较多,中药材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园区分散,整体实力较弱,产业集聚度较低,我市176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在全市32个区县,没有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四少”:研发投入少、高端人才少、大品种少、高端创新平台少。财政科技投入有限,持续稳定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不够,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我市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55%,尽管高于全国1.97%水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8%水平。院士仅5名,不到武汉光谷的1/5,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差距更大。年销售过亿元的药物大品种少,过10亿元的药物大品种仅3个,武汉、江苏等地均超过10个。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9个,中药现代化、医疗器械、创新药物孵化等国家产业化基地3个。

3 加快重庆市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对策建议

把握科技革命和健康产业发展战略机遇,紧扣医疗医药、养老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等重点领域,聚焦技术创新、基地协同、人才共享、政策保障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加速计划,着力构建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西部医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着力强化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以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健康经济。一是强化医疗医药技术研发。加强生物技术创新,更加重视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前瞻性生物制品研制,积极推进细胞治疗、微创技术等新技术研發应用,努力培育10个年销售过10亿元的药物大品种,优先发展新型植入装置、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等三类高端医疗器械和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高值耗材。二是强化精准医疗。聚焦基于基因水平的精准诊断、基于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精准预防等方面,抢占先机。同时,将快速高通量筛选、新型生物传感器研制、抗原工程技术、新型治疗性疫苗研发等作为重点研发领域,加强科技攻关。三是加大养老养生技术集成应用。系统集成远程医疗、康复护理、自理辅具、保健养生中药等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研究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老龄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支持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四是推进运动康体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智能运动健康装备、柔性电子智慧织物、运动功能食品、科学健身及运动处方服务平台、智能体质监测等突出智能化和网络化特征、打破常规定位的新型运动健康产品。五是打造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健康保险服务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强化医工结合,探索智慧康养、网络医院、共享医疗等“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形成数据互用的框架。

(2)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园区为依托、军民融合为特色、开放协同为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依托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以及渝东南和渝东北资源优势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特色科技产业园区,支持发展健康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重点培育发展10家百亿级技术引领企业。二是系统布局科技创新基地。在病原微生物、新药与疫苗研发、高致病性病毒监测与预警、智能救治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从理论突破到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的创新链。三是加快建设专业孵化载体。提质发展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支持重庆科学城、两江大地、江北临港、巴南麻柳等地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国际免疫转化研究院投入运行。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的开放协同。建立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临床、基础及公共卫生数据,联动推进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相关部门联合主导成立市级联合实验室,着重开展基础性、方向性应用研究,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急难性攻关,重大科研技术项目的协同创新。构建成渝地区健康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平台共建、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强化与美国波士顿—剑桥地区、日本东京等健康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国际合作,促进人才交流、技术互动、信息共享。

(3)着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引才。发挥国家“万人计划”、重庆“英才计划”等作用,大力引进疫苗研制、生物技术等急需人才。二是育才。鼓励市内高等院校优化健康产业学科专业设置,支持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多模式人才联合培养。三是留才。实施“千博留用计划”,对签约博士或博士后在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5年留用1000名博士和博士后。

(4)着力完善保障措施。优化政策举措,营造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投入引导。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在精准医疗、中医药创新、健康食品、生物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主题专项,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投入研发创新。二是强化金融支撑。生物医药产业时间长、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必须强化金融支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议组建50亿规模健康产业创投基金,支持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加快健康产业研发创新与产业化。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建议建立医药、药械快速审批、快速应用机制,制定渝产创新健康产品首台/套清单,出台促进健康产品首台(套)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举措,引导医疗单位优先应用渝产产品。四是强化进口保障。建议探索设立创制性新药临床试验所需进口医疗仪器、耗材、实验设备、样品的保税区,形成西部地区医疗进口产品集散地,以此吸纳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艳华,张洪钊.跨界融合视角下京津冀健康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3):83-85.

[2] 鲍勇.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于健康中国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2):78-82.

[3] 崔家善.构建哈尔滨新区十大健康产业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9(9):14-15.

[4] 郑亚庆,刘思辰,吴霞,等.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1):39-40.

[5] 田好.贵州省大健康产业面临态势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9(8):156-157.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