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易
最近,我们翘首企盼的《八佰》,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负众望,《八佰》用IMAX摄影机,拍出了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300勇士死守温泉关的悲壮豪狠。
《八佰》的背景,是著名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役,团附谢晋元率400余名遗兵(对外号称800),他们在与租界仅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鏖战4日。坚守最后之防线,以寡敌众,可歌可泣。
此为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为后人所铭记。
然而,若以战争酷烈程度而言,在3个多月浩荡的淞沪会战中,还有一场比四行仓库更为惨烈的战争。那便是宝山保卫战。
它,堪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参战的国军战士,几乎全部牺牲。连对手日本人,都被震撼。
这段历史,在3年前被锁进了影片《捍卫者》里。可惜《捍卫者》不是《八佰》,它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票房平平,影响力完全和那段汹涌暴烈的历史不相称。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公。
如果说《八佰》让人们知道了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那么,宝山保卫战“捍卫者”们的故事,则要从另一个人说起。
他的名字叫姚子青。
1
1937年7月7日晚上10时,平静的卢沟桥,传来一片争执之声,争执双方,是日本关东军和中国驻军。原因是,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搞军事演习,他们说有士兵在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
外国军队搜中国城池?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行为,遭到我中国驻军严令拒绝。然而,就在双方交涉过6小时后,日军突然开火猛攻宛平城,强占宛城东北沙岗。
日本人侵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干了。
早在6年前,他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张学良手中夺走了富庶的东三省,最终促使少帅不顾一切地以兵谏逼蒋抗日,策动了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件后,国共二度合作,统一战线形成,全面抗战的序幕骤然拉开。
日本人则开始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迫不及待地想把中国这块“肥肉”吞入腹中,然后北进苏俄,候着希特勒的德军,以逸待劳。
那一年,我们文章的主角姚子青,刚满28岁。他出生于广东平远,16岁考入黄埔军校,和罗瑞卿、臧克家、戴笠同一届。
姚子青魁梧英俊,风华正茂,跟着蒋介石北伐的时候,已初露锋芒,屡建奇功。
卢沟桥事变1个月零6天后,淞沪会战打响。
不久,姚子青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98师292旅583团中校营长,奉命开赴宝山驻防。
宝山,方圆不足10里,西邻狮子林要塞,南抵吴淞炮台,北东两面紧挨长江,在军事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在姚子青奉命奔赴之际,宝山南北两面皆已失守,月浦和川沙口尽落敌手,四面楚歌。当时宝山在战略上已成一座“孤城”。
任何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都会明白,守这样的城,意味着什么。
姚子青接到命令后,他坦然地给汉阳家中的妻子林素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那时,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
2
1937年8月30日,姚子青抵达宝山。
那日,江堤瞭望,唯见东方水上,号称世界第一的日本联合舰队船只,如同一个个漂浮在海上的钢铁棺木。太阳旗在海风吹撩下,嚣张地摆动,遮天蔽日。
看着这一幕,姚子青对身后的兵士们说:“头可断,血可流,宝山不可丢!”
那一刻,不知他是否想起7年前,也是在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当他得知同乡黄梅兴把日寇打得丢盔弃甲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对同学们说:“以后日寇如果再敢侵犯,我也要像这次一样把他杀得胆寒,让他再尝尝中国人民的铁拳是什么滋味!”
这一次,登上拳台的是他自己。面对的,还是这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对手。
1天后,姚子青带领583团第3营500余名将士,正式接防城池,宣誓剪灭倭奴凶焰,洗雪国耻!
宝山保卫战,开锚。
这场仗,从一开始,就很难。
第1天,日军第3师团2500人,在舰炮、战车、飞机的掩护下,对宝山城发起进攻。
姚子青调兵遣将,从容布防。他对部下说:“不把鬼子驱逐出去,是我们每一个軍人的奇耻大辱。”
他率队奇袭日军,日寇第一天的冲击,无功而返。
第2天,日寇出动飞机舰炮,企图切断姚子青和后方的联系,被姚子青识破,遭到顽强抗击。
第3天,日军又派2000步兵企图突袭宝山。这次,姚子青先发制人,派出一支突击队,将敌人拦截于金家宅和宝山外围之间,尔后侧翼包抄,竟毙伤日军200多人。
第4天,气急败坏的日军集中军舰30艘,猛轰宝山。
城中,常能听见“磕磕”的声响,那是日本人的硫磺弹碰撞建筑物的声音,这些弹头一落地,便喷出赤红的火光。方圆10里的城,在硫磺浓烈的气味包裹下,化成一片火海。
那天,姚子青手底下的人,死了100多个。
当天晚上,姚子青发给旅部的电报是这么写的——
“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3
4天过去,日寇慌了。
他们没想到这个戴着眼镜,长相儒雅的将领,打起仗居然这么狠。知道是块硬骨头的日军,攻得更加凶狠。
第5天,姚子青手底下4个连长已经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
那天,他宣布:“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员、传令兵,一律到前沿阵地去。”
并且告诉部下,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
不用再请示报告了。
傍晚,他亲自架起一门冲锋枪扫射敌军。带领剩下的兵士,用3门迫击炮、20挺轻机枪和600条老式步枪,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杀了600多个鬼子。
当天晚上,整个营队剩下不足百人。
第6天,姚子青和旅部失去了联络。日军的飞机坦克,不断地向宝山袭来,轰鸣声不绝于耳,四处都是飞瓦碎石,断壁残垣,浓烟滚滚,早已没了本初模样。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在飞溅的尘土中,已渐渐清晰起来。
第7天,宝山城东南一角被轰塌。城破,日军蜂拥而入。姚子青带着最后的20名战士,和日军展开了白刃巷战。
这,当属他们“最后的抗击”。
来时,姚子青对妻子说“如有不测,亦勿悲戚”,没想,一语成谶。
那日,听得一声枪响,伤痕累累、腹部中弹的姚子青,终于倒下了。
7天7夜,弹尽粮绝,倾其所有,无怨无愧。
记得来宝山之前,他对旅长吕国铨说的是:“子青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请旅长放心。”
4
姚子青死后,日军占领了宝山。
2016年上映的历史剧《东方战场》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伤痕落血、满面熏黑的姚子青被日本人用担架抬到甲板上。
为首的军官松井石根,对奄奄一息的姚子青百般羞辱,带着一種胜利者对猎物的凌虐。令人激愤。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姚子青战死后,日本人进城掩埋了所有战死军士的尸体,鸣枪致敬。
羞辱?不存在的,他们也不敢。
因为7个白天黑夜过去,眼前这些已经僵硬焦黑的对手,无数次令他们发抖。
他们突然发现,被轻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身体里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刚毅。
那是生死存亡时,挺直腰板的决绝。
蒋介石知道姚子青殉国后,直言“此种光荣哀劣,震惊中外”,追授姚子青为少将。
国军18军军长罗卓英有感而发,作诗叹颂: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明知不可胜而奋战的姚子青,同时被敌人和同僚敬重。
5
后来,战况持续深入。
终于,1937年11月12日,在“八佰”顶住了日本最后一波冲击后,淞沪会战正式结束。
同时结束的,还有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臆想。日本,正式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潭,这对于一“弹丸小国”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或许,日本最终的失败,从那一刻起,便已悄然注定。
姚子青死了,那一战输了,但是,我们赢了。
迄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严重低估了中国抗战的意义。
诚然,我们并非二战的主战场,我们的将领们,也没有麦克阿瑟、尼米兹、蒙哥马利们那种“一战扭转局势,青史留名”的机会。
那个时候,我们只是英、美、苏身后的队友,人微言轻,国弱家贫。
但要说我们的胜利,全靠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强威慑,那我绝不同意。
于危难中,救民族于水火。
400万将士捐躯,842万平民伤亡,歼灭敌军133万。
我们靠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群即使弹尽粮绝,即使深陷绝望,即使明知必败,亦从来没想过后退的脊梁。他们,凝成姚子青那句——
“誓与宝山共存亡,请旅长放心。”
如今,83年过去,今天的宝山,风景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