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碗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我们的盘中餐开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培养勤俭节约良好品行,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无论对我们的事业,还是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道德价值。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二首其一。这首诗,我们自小都学过,相信每个人随着学习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对这首诗背后体现的稼穑艰难理解越来越深。
稼穡不易,民生多艰,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崇尚节俭的文化。据《尚书·太甲》记载,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大臣伊尹就对刚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嘱咐:“慎乃俭德,惟怀永图。”伊尹这番话的意思是一定要注意节俭,只有保持节俭的品德,江山基业才能永恒。西周的名臣周公,在辅佐成王时,也教育周成王一定要节俭。在周公的教育和辅佐下,周成王后来也教导臣民们,要“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尚书·周官》)。被视为大道之源的《易经》里面讲:“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孔子直则接提炼出“温良恭俭让”五德,俭因此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具备了道德评判标准。
于是,在祖祖辈辈的生活中,节俭成为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种品德的体现,往往是从珍惜一粒米、一缕麻开始。因此,我们看到有太多的家风家训、治家格言里有着这样的表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训俭示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由此我们就能明白:从一粥一饭、一丝一缕开始的节俭,不仅是生活经验,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升华为了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既是为了人类更好地存续发展,也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但是,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平台“大胃王吃播”因弄虚作假、糟蹋粮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吃播的流行使得吃播经济兴起,但剧场效应在吃播领域快速显现,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吃播博主各出奇招,大胃王、吃辣食、吃活海鲜,有的博主为了避免肥胖,甚至催吐……凡此种种,不仅仅是浪费粮食,还带坏了社会风气,因而受到主流媒体的痛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