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识猷
女儿啾啾出生后不久,当时我还在催产素高峰期,正值“自己生的哪怕是瘌痢头也美”的阶段,她爸却开始念叨:“唉,刚出生的娃娃都不会互动啊。我同事的娃娃9个月,跟大人互动起来可好玩了。”
我按住自己的“家暴之心”,温柔地答道:“是,你说得有道理。但不好玩的娃也需要换尿布,快去吧。”
我发现啾啾爸是个“带娃路痴”。路痴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走着走着会忽然被直觉或路上某物吸引,继而拐入陌生的小道,等猛然惊醒时才发现已经偏离目的地很远……“带娃路痴”大抵相仿,说好周日10点后由他带娃,眼睁睁看着他起床洗漱吃早饭,怎么就开始修淋浴房、换窗户滑轮、装新电盒了呢?问他时,他拿着电钻露出一副如梦初醒的表情。“啊,糟糕!可是这边弄到一半……”于是他花了4个小时把电路修了一番,没有带娃。
我再一次按住自己的“家暴之心”,开始琢磨怎么“套路”男人带娃。
套路一:议程设置。这招媒体常用,主要是利用人类的常见心态——当一个议题越常被提及,人们就越会关注它,并越认为它重要。对于处在“前父亲”状态的男人来说,孩子不是他心里最重要的“待办事项”,优先级会被安排得很靠后。怎么改变?当然是多多提及呀。
于是我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今日孩子动向”——腿上出现了3个蚊子包,可能是昨晚新咬的;右门牙长了10%出来,张嘴大笑的时候可以看到白色的小尖尖;看我开柜门,立刻学会了,然后一个人开了800遍,每次开完都咯咯笑一阵;下唇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包,到底是自己挠的还是疹子,还需要继续观察……啾啾爸非常积极:“我来看,我来看。”端详半晌,“唔,继续觀察吧。”
信息轰炸一周后,啾啾爸开始主动在微信上问我:“小囡今天怎样了?”
套路二:在“特权瞬间”提出短期要求。一个要求被拒绝还是接受,跟要求的内容有关,更和提出要求的时机有关。
人们在两种时刻最容易答应要求:一是刚刚受过别人恩惠;二是刚刚被人认同了自己有某种特质,就遇到展示这种特质的机会。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问路人愿不愿意提供自己的电子邮箱以得到一瓶免费饮料,只有33%的路人愿意。后来科学家换了一种问法,先问路人:“你觉得自己是爱尝试新事物的人吗?”几乎人人点头称是。再问:“你愿意用电子邮箱换新饮料吗?”这次,76%的人同意了。
我的实际操作方法如下:“亲爱的,我帮你取了快递。晚上我要加班,你能看着小囡吗?”“又有不给小孩打疫苗导致严重后果的新闻了,你也觉得这种人特别糟糕,对不对?说起来啾啾又该打疫苗了,这周你找个时间带她去吧?”“你觉得你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吗?这周末想几个全新的陪她玩的游戏怎么样?”
套路三:锚定效应。这基本上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漏洞。简单地说,一开始接触的数字,会不知不觉改变我们接下来的预估。数字大则预估大,数字小则预估小。哪怕我们明知那个数字跟我们要评估的东西完全无关,也一样会受影响。推销员只要在开价前开玩笑地说“这东西我可不会收你们一百万”,就能大大减小顾客讨价还价的概率。同样是我家附近的饭馆,去“107号老别墅西餐厅”的人会比去吃“九毛肥肠粉”的人更愿意为饭菜付高价。
于是,我决定在协商长期条款时使用这招。
“你知道银河系里有多少颗恒星?大概3000亿颗吧。”“你猜宇宙里有多少原子?大概10的80次方个吧。”“好了,现在让我们来聊聊,你计划一周带娃多少个小时呢?”
大局已定,细节就不要太计较了。这周日我把啾啾交给她爸,两个人在房间里的大床上玩。5分钟后,“哐”的一声,八成是脑袋撞床板上了,我继续躺在沙发上刷手机。15分钟后,“砰”,这声音不对啊,我躺不住了,起身进房间一看,她爸抓着她的腿尴尬地笑:“滚得太快,滑地上了,意外,意外……”
好吧,父爱如平衡车,带你刺激带你浪,带你一路看远方,只是偶尔也会带来脑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