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 要] 信息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国内信息化市场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进入用户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生业态,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新常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也要适应产业的发展。文章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背景,梳理了专业群组群逻辑思路,提出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1+X证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96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232- 03
1 引 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生业态,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新常态,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IT企业员工的标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简“我校”)顺应时代的需求,提出了高职高水平专业群的规划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群”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助力产业升级,培养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群建设背景
软件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提供支撑。2018年,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长12.4%,超过6.19万亿元;从业人员人数不断增加,达645万人,本专科学历为主体。预计未来五年保持增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年增30%。8.54亿网民、8.47亿手机网民,三年信息消费预计拉动产出15万亿元。广东十三五规划中,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均进入十大万亿元产业行列。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成为产教融合热点,软件技术近三年被评为麦可思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学校“十三五”规划将软件技术专业列为龙头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列为重点扶持专业。学校“十四五”规划将软件技术专业群列为拟重点建设龙头专业群。专业群招生人数14年增长10倍,合作企业与毕业生亮点纷呈。
3 专业群组群逻辑
3.1 专业群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5G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作为大湾区内的高职院校,我校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建设高水平特色软件专业群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专业群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五个专业,可以培养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所需的软件、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对接关键岗位
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岗位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融合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抓手,坚持“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重点培养从事软件产品开发、UI设计,产品的VR/AR应用,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云服务部署与运维,区块链技术应用,5G传输技术应用等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3.3 群内专业组群逻辑清晰适应职业标准
软件产业以基础软件为支撑,以应用软件、智能终端软件、移动应用软件推动各行业实现软件定义生态链,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产业发展逻辑。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逻辑。新业态、新技术岗位呈现专业化和泛在化,一专多能的职业岗位要求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人才需求逻辑。
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把握5G通信技术、云架构、智能终端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趋势,坚持“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专业与主要就业岗位融合”的原则,围绕新一代软件产业产品开发、应用与服务,构建“软件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Web系统、移动平台、智能终端)的开发与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前端開发,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UI设计、产品原型展示、产品VR/AR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云服务部署与运维、区块链技术应用;通信技术专业对接新一代软件产业链中5G传输技术的部署、服务及应用”的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高度吻合。
4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主要内容
软件技术专业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软件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通过联合知名企业,政校行企共建专业群,实施“岗课训证精准结对”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引领”、专业建设和标准的“专业引领”、教学资源和教法改革的“技术引领”、产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服务引领”,进行专业群建设及创新研发服务。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4.1 搭建“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政校行企资源协同平台
基于“资源协同”吸纳多方投入,共建共享,合作共生。以“校中厂”、“厂中校”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从学校层面创新实训中心投入共建体制,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构建多方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可自运营的实训管理云平台和制度文件。与深度合作IT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课程资源协同、业务和设备资源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职业技能鉴定协同等资源协同体,做实专业群建设中微观层面、 基于利益捆绑的深度政校行企合作平台和长效运行机制,
4.2 创新“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整体结构调研,了解人才市场职业岗位需求,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群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与广州漫游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与1-2家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总结经验,推广深化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在校内专业群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在省内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群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4.3 探索产教协调育人创新平台,搭建政校行企资源协同平台
根据软件专业群岗位需求,与职教桥、合作企业签订协同育人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产教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政校行企合作机制,政校行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产教融合将开发的课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完善课程资源;定期进行经验总结、诊断与改进;建设项目结项后辐射推广。
4.4 创新实施“岗课训证精准结对、项目贯穿、分层递进、精细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匠”型软件技术人才
联合合作企业行业创新“岗课训证精准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托“课程理论知识够用、技术逐渐成型、技能达到纯熟”的理念,创新性提出了“岗课训证”的课程教学实践一体化模式,以培养“工匠”型可持续发展软件技术人才为目标,与东软集团、蓝盾公司等知名企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根据软件企业的需求,按照工程化的培养方向,形成一个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技能,参考IT企业布局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念,建成多个校内工作室,承接学校软件开发任务和项目。把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分段递进的活模块、职业化课程体系,并将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精细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施弹性学制、学分置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4.5 優化专业群“活模块、职业化”课程体系
构建教学内容活模块,实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形成7个专业方向、16个教学模块。自选专业方向实现分类培养,在基础、核心、实训、证书、选修等课程中实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5%的课程实现专业群共享,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课程实现分级培养,3个专业拓展模块满足专业深造、高薪就业或自主创业个性化成才选课需求。满足联合培养本科,中高职衔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以及现代学徒制的需要。选择1-2家软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专业群特色课程,将1+X试点证书的核心知识内容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中。
4.6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打造技术技能强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以参加高级别技能竞赛获奖、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自由参与授课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发。同时完善技能竞赛体系,组织专业群5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创业创新大赛。建立过程考核管理机制,强化过程性考核,牢固把握人才培养中间环节,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共同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模式,实现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结构预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同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5 结 论
除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群的建设还需要同步开展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教法改革、实践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平台搭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工作。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软件技术专业群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同时对传统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专业群的建设必须与产业的发展及岗位群的发展紧密联系,做到专业方向设置与软件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软件生产过程、核心技能与软件开发关键岗位的精准对接。实现群内各专业的管理集约和资源集成共享,以专业群为模式实现协同发展,形成专业领域群体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占营.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47-52.
[2] 陈晓.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1-105.
[3] 张丽,姜月秋.“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浅析[J].福建茶叶,2020(3):400-401.
[4] 段兰,兰谌玮.我国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132-133.
[5] 江岸.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课岗证赛”融合下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J].职业,2019(5):40-41.
[6] 周志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核心架构和未来着力点[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