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2020-10-27 05:51王明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改革开放

王明胜

[摘    要] 对三次经济过热问题治理的实践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核心表现,实际上我国的宏观调控思想早在1993年至1997年之间就已初步形成,同时也已经在经济“软着陆”中实现了良好应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现阶段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核心内容应当是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同时将经济思想和经济史进行有机结合,总结、梳理和概括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改革开放;经济理论;政策演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71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168- 02

0      引    言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近乎于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世界所惊叹。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1      在经济转型期内宏观经济理念与实践(1978至1992年)

1.1   处于传统体制内的综合性平衡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结束,这是新中国首个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于这一时期踏上了市场化改革的新道路,然而在这一阶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依旧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另外,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学也开始尝试脱离前苏联经济学理论束缚,逐渐转变发展为现代经济学。实际上宏观经济理论雏形在此时便已大致成型。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国有生产单位中的资源直接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配置,并决定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以及生产数量等。所以,不论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在这一阶段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别,简单来讲即在该时期所有经济问题都可以被称为“宏观经济问题”。实际上,计划管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之下就是所谓的宏观管理,与之对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则是微观管理。而在计划管理中“综合平衡”又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物资、信贷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1.2   宏观经济理论的转变(1985年至1992年)

此次转折的关键点是于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同时还指出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实行计划经济必须按照和遵循价值规律开展相关工作。由于确立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国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间的距离得到了进一步缩小。也正是由此开始,我国企业、价格还有宏观经济理论等改革得以快速铺开。

因为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开始展现,因此必须要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制度进行适当改革以此来满足对应需求。这不只是前一个时期长期探索分析的结果,同时也是有效解决现阶段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需求。社会各界在此次会议中取得的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党的工作重心应当转向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在经济制度改革领域达成的共识是要实行“放权”政策,也就是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就当时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放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群众自主创立且后经官方认证与推广的农村特色经济体系(家庭联产承包制);而另一方面则是下放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权,这也是“放权让利”政策中最为根本的一项内容。宏观经济在这一期间曾出现过两次“过热”的情况,时间分别为1979年到1980年以及1984年的年底。出现两次“过热”问题的原因除了包含经济学家指出的“洋跃进”或者是“新跃进”之外,更主要且更为深层次的应当是“综合平衡”与“放权”几乎无法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存。如果通过某些手段让两者被迫实现共存,同时忽视丧失经济活力的代价,那么两者之间自然可以实现共存,但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收權”而并非“放权”。只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放权”,那么综合平衡自然无法实现,这就是常说的“一放就乱,一统就死”最为本质的一点。

由于受到上述种种条件限制,如何开展宏观经济体系改革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而此时恰好有一个重要会议(巴山轮会议)召开,其为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次会议所达成的最重要的一个共识即宏观经济的管理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对我国改革目标形式的挑选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于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则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做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本次会议要求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的基础作用,同时找到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而不断改善与优化国家对于经济宏观的调节与管理。至此,我国经济虽然在此阶段经历了多次波动,其中包括20世纪末的第三次过热问题,但最后所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并且最终也实现了由“综合平衡”至“宏观调控”的巨大转折。

2      宏观调控理念基本成型以及政策运用(1993至1997年)

于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紧急办法来进行宏观调控,构建计划、金融还有财政相互配合且制约的新型体制”。由此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得以开展,而这些措施大多是按照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的,也正因此,我国在该阶段形成了宏观经济理论以及机制。

将分税制当作核心的财税改革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最为重要的一项宏观经济制度改革措施。而造成分税改革出现的一个关键原因即在“分灶吃饭”环境中财政包干制度导致政府的财力逐渐弱化。实际上,中央政府的财政等收入减少还有比重降低都是“放权让利”政策实行之后带来的“副作用”。然而因为财政收入减少还有政府财力减弱,从而导致政府几乎无法通过有效的改革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进而让我国的宏观经济逐渐趋向稳定。另外,我国在开展分税体系的改革以前财政承包制度是最常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有政府间实施的税收承包制度,往往有更为显著的顺周期特点。这一特点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如果对企业实行对应的所得税制度,那么各级政府税收的收入会于经济增长时期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表现出反周期的“自动化稳定”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绝大部分的税金使用的都是包死的工作模式,所以导致政府很难在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税收等其他收入。也就是和经济增长幅度不同,中央政府的实际税收与其呈现反比关系,因此分税制改革的前期税制是顺周期。

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把财税制度作为切入点而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金融制度还有社会保障制度等便已经实现了宏观经济管控体系基本框架的搭建。除此之外,不论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之前实行的反通胀紧缩的政策,还是于1998年才真正落实的“稳健货币”的政策,实际上都体现出我国开始借助需求管理等方式实现对经济间接性的调控。尽管在这一时期紧缩货币的政策仍旧还是借助行政控制信贷额度以及利率直接管制来实现,但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却在逐渐减小,而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所具有的效果慢慢得以展现。

3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的展现(1998至2012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内需”政策,而也正因为此政策的实施才使得我国在金融危机当中没有受到如同其他国家一般严重的打击。在这一阶段,政府所执行的有关生产要素的干预以及管制实际上均属于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預和管制。但是这些干预以及管制,确实又会导致宏观经济结果的出现。所以“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可以说是利弊共存。所谓利,即当遭受到外界的冲击后,中央政府可以调用当前任何一个政策方面的工具,使因受到外界冲击影响而发生下降的总需求尽快恢复到原水平,甚至是更高水平。而其中的弊,即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将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作为牺牲品,进而让经济实现长期增长,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宏观经济在短时间之内的平衡是靠经济的长时间发展决定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可以高效应用又决定着经济能否长时间稳定发展,因此只有让两者保持均衡才可以让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增长。

4      宏观经济政策及供给侧的结构改革(2013年至今)

我国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多年,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工、商”配比不均衡是我国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以及政府多次强调要优化经济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但是实际上上述问题长期以来仍旧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旦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遇到了“促增长”,那么前者总会为后者让路。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党中央指出要开展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以此来实现经济稳定的增长。所谓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改革的方式促使结构进行调整,从而降低无效以及低端的供给,进而使有效与中高端的供给得以扩大,最终通过调整结构使各类要素生产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该政策并不是短期应急之策,它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处理结构层面的问题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则为需求侧管理,它具有短期性的特点,而处理总量问题则是其核心特点。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实际上并非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5      结    语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经过了多次的转变。我国最终也通过不断的探索由过去学习与模仿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变为目前探索与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必将实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海琴.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必胜信心[N]. 山西党校报,2020-05-25(3).

[2]张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演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4):3-13.

[3]王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模拟交传实践报告[D].海口:海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改革开放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