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帅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单边贸易主义更是对贸易全球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世界诸多国家的不满及反抗。因此,很多国家逐渐开始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性,去美元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而作为“五通”建设之一的加强货币流通对于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金融合作,进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意义重大。如何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实现沿线国家金融协调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议题。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区域化,中亚国家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合作对象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突破口。一方面,中亚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毗邻,经贸、投资合作密切,中亚人民币区域化能够降低区域内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同时能够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中亚国家货币币值稳定性较差,汇率波动风险较高,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内金融市场波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然而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势必会打破中亚国家现有的货币利益格局。首先,中亚国家为了维持本国的货币主权,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他国货币的流通;其次,美元作为中亚地区重要的流通货币,为了继续维持其市场占有地位,美国必然会采取措施抵御人民币的区域化;最后,与中亚五国存在密切联系的俄罗斯,为了提升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样不会轻易放任人民币在中亚的区域化。
“一带一路”建设下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发展的局势已不可逆转,但必然会引发与区域内原有货币体系的激烈竞争,从而打破原有的货币利益平衡。因此,把握人民币区域化的竞争优势,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针,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意义深远。
国内学者针对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研究成果也基本成熟,而关于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亚地区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部分学者开始将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视角转移至中亚。
定性分析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推进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及政策研究方面,李文勇(2017)从人民币国家化的趋势、贸易规模、贸易收支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影响因素[1]。李培清(2017)、张雨思(2018)则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人民币中亚区域化所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路径[2]。李亚楠(2017)则从经济开放、贸易一体化、商品多元化等多个层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中亚区域并不适合构建单一货币的贸易结算体系[3]。
定量分析则主要集中在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论证方面,如田巧雨(2017)通过构建OCA指数模型,研究认为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可以成为主导中亚区域的货币[4]。李亚楠(2017)通过构建中亚国家“一篮子货币”指数,研究得出人民币占据较大的权重,这对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具有重要意义[3]。程贵(2018)通过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就人民币的区域化问题会随时间的推进而趋于合作的策略[5]。郭建伟(2018)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人民币、美元、卢布及欧元分别与中亚五国货币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美元在中亚五国锚货币权重占比中最大,人民币则相对较低,人民币实现区域化仍需加强区域货币合作[6]。
纵观以上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综合来看,当前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确实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但仍然存在深层次货币合作的重大机遇。文章则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视角,通过引入一般均衡模型(GTAP),考察人民币与中亚区域内主要流通货币(美元、卢布)在实现中亚货币区域化后的竞争优势,从而明确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所处地位,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货币区域化的最高层次就是实现一国货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而文章所论证的货币区域化则主要体现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这一相对基础的层面,即中亚五国分别采用人民币、美元、卢布为计价货币进行贸易清算的货币区域化模式。虽然在GTAP模型中并不存在刻画金融部门的相关变量,但已有学者通过论证得到关税的变化与货币汇率波动所引发的贸易量变化效应是相同的(Feenstra(1989))[7]。理论框架如下:
其中Pm、TX分别反映A国家该商品货物的销售价格及出口补贴税率。
其中F、TM分别反映B国货币汇率及进口关税率。
由(2)式可见,A国货物出口补贴税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出该国汇率变动影响B国货物进口价格的大小。文章立足于使用出口国家本币进行结算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分析,而汇率的波动能够直接反映出本币价值的变化,最终传导至贸易及福利效应的变动。因此,文章将出口国本币汇率波动所引发的贸易效应通过该国对不同产业制定的出口补贴税来反映。原理如下:
同理,假设出口国货币贬值α,TX'为相应出口补贴税率的变化,则满足:
则代表本币汇率变化所带来的等价出口补贴税。因此,可通过出口国对不同产业制定的实际出口补贴税率,并采用(4)、(6)换算出汇率波动所产生的相应的等价出口补贴税。
(1)数据处理
文章利用GTAP模型中所包含的9.0数据库,涉及140个国家和57个部门。依据分析的实际需要,将数据库原有国家划分为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其他中亚三国及世界其他地区8个区域。依据产业部门的相似性,将数据库原有产业划分成农林牧渔、纺织服装、其他服务业等10大类。分类结果见表1。
(2)情景设置
文章共设定6种模拟情景,分为人民币、美元、卢布分别升值10%(情景1)及贬值10%(情景2),考察三种货币在汇率波动情况下,中亚五国使用该种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带来的影响效应。根据GTAP9.0数据库可以查出美国、俄罗斯现行的出口平均退税率,中国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律师网,通过公式(4)、(6)计算出的三种货币分别在情景1及情景2下不同部门相应等价出口退税水平。如表2所示:
表1 GTAP模型产业部门分类
表2 等价出口退税率
从表3可以看出,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一方面能够促进该区域GDP的增长,其中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增速提升最为显著,两种方案下分别增加0.95%、1.56%;哈萨克斯坦次之,经济增速分别上升0.67%、0.58%;其他中亚三国GDP增幅则分别达到0.55%、0.47%。另一方面对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则起到抑制效应,其中俄罗斯经济增速分别下降0.07%、0.06%,其他国家GDP降幅基本维持在0.02%。就我国而言,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缓慢上升,GDP增速分别增加0.05、0.04个百分点。
卢布在中亚区域化的影响效应与人民币基本一致。一方面能够推动该区域及俄罗斯GDP增速的上涨,其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增幅最为明显,分别达到0.66%、0.58%。另一方面对中国、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经济下滑基本维持在0.01个百分点。就美元来看,美元在中亚区域化对该区域及其他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弱,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速分别提升0.02%、0.01%,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则并未发生变化。这主要在于当前中亚国家的贸易结算仍然以美元为主。因此,模拟结果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表3 世界各地区GDP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能够促进该区域大部分部门产出水平的上升,其中其他服务业、采掘业产出增长最为显著,增幅分别达到2.81%(方案1)、2.38%(方案1),而对该区域食品加工、其他制成品及金属制品三个部门的产出起到抑制效应,其中金属制品部门产出下降最为明显,降幅达到0.95个百分点。
卢布在中亚区域化对该区域采掘业、纺织服装、其他制成品及金属制品四个部门的产出带来明显负面冲击,产出下降分别达到1.85%、0.79%、1.71%、1.95%,而对剩余其他部门的产出则起推动作用,其中对公共设施建设部门的影响最大,产出增幅达到1.41%,但整体影响低于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效果。美元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对该区域各部门的产出影响相对较小,部分部门如金属制品产出增长波幅基本在0.02%,而其他部门产出则保持不变。
表4 中亚五国不同部门产出变化(%)
由表5可知,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能够显著提升中亚国家及中国的进出口,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变化最为显著,进出口规模分别增加16.86%、26.27%,中国进出口总值则分别提升0.22、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对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状态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即能够推动其他国家进口规模的减少、出口规模的增加。
卢布在中亚区域化同样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哈萨克斯坦增长较为明显,进出口规模分别增加9.23%、7.88%,俄罗斯进出口总值则分别上升0.41、0.31个百分点;从对其他国家进出口的影响来看,基本呈现进口、出口总值均下降0.01个百分点的特征,影响效果相对较弱。美元在中亚区域化能够对该区域进口产生微弱的促进效应,进口总值增长基本维持在0.02%,但对中亚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变化均未产生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能有效促进中亚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其他中亚三国贸易条件增幅分别达到3.88%、4.4%、2.9%,而对世界其他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则起抑制作用,其中俄罗斯贸易条件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下降幅度基本维持在0.01%。卢布在中亚区域化一方面对该区域贸易条件的改善同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变化最为显著,贸易条件上升幅度达到4.06%;另一方面却导致俄罗斯贸易条件的恶化,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甚微。美元在中亚区域化对该区域贸易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贸易条件分别增长0.03%、0.02%,而对其他国家则基本无影响。
表5 世界各地区进出口变化
表6 世界各地区贸易条件及福利水平变化
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一方面能够提升中亚国家的福利水平,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其他中亚三国福利增加值分别达到22.92亿美元、11.73亿美元、8.95亿美元,中国福利水平则增加18.38亿美元;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的福利水平则带来消极影响,其中世界其他地区冲击更为显著,福利损失达到9.79亿美元。卢布在中亚区域化的影响效果基本同人民币,对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福利水平促进更为明显,福利增加值达到4.96亿美元,而对欧盟的负面冲击则更为严重,福利水平减少了5.77亿美元。美元在中亚区域化对世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依然较弱,其中哈萨克斯坦福利水平改善相对较大,增加值达到0.15亿美元,而欧盟及中国福利水平下降则相对较多,缩减幅度达到0.06亿美元。
文章通过采用GTAP模型对人民币、美元、卢布在中亚货币区域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模拟,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能有效促进该区域GDP的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福利水平的提升,而对其他国家则起到抑制效应;能够促进该区域其他服务业、采掘业等大部分部门产出水平的上升,同时能够带动中亚国家及中国的进出口。
第二,卢布在中亚区域化的影响效果基本同人民币,即提升该区域经济增长、改善贸易条件、增加福利水平,但促进效应弱于人民币;但能够对该区域采掘业、纺织服装等四个部门的产出带来明显负面冲击;同样对该区域进出口起明显推动作用,但却导致俄罗斯贸易条件的恶化,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甚微。
第三,美元在中亚区域化对该区域及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弱。
整体来看,人民币相对于卢布、美元而言能够对中亚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具备重大的发展潜力,但依然面临美元市场占有率高、卢布发展空间足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压力。为有效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发展,文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继续深化同中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为区域国家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在项目投融资中鼓励区域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通过直接投资、债务援助、证券投资等多种途径向中亚区域输入人民币,扩大人民币在中亚区域的流通规模。第二,提升金融机构在中亚国家的辐射效应,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制定全方面的金融优惠政策,为区域民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从而增强区域居民、企业对我国金融机构的认可度。第三,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制定促进贸易发展的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降低贸易交易成本;完善境外税务争端解决制度,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的安全稳定性。第四,充分利用中哈边境合作中心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加大离岸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逐渐打通人民币回流渠道;继续推动与中亚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不断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地位。第五,尝试与哈方构建双边汇率联动机制,双方针对两国汇率政策调整、波动幅度等问题进行协商并以法律文件明确固定,在该区域逐步形成坚戈与人民币为代表的双重货币锚形式,最终构建中亚区域性的汇率联动及协调机制,从而扩大人民币在中亚区域的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