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盛 徐晓伟
(1.山东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555)
山东省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齐鲁大地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其传承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和困境。基于此,本文在文化生态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分析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发展策略,期望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思考,激发人们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更大程度地发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辐射作用,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生态,源自专家学者以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国内专家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文化生态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丁怀民认为“文化生态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1];夏琼华认为:“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系统,是由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以及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二者互为影响”[2];汪凌认为:“文化生态是一种反馈关系,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互为因果关系”[3];国伟、田维华认为:“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因素混合构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4]。总之,文化生态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会因所处环境而动态调整,从而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因此,结合专家学者已有的生态文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文化生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指的是文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价值共生、互相依赖。文化生态会整体影响文化、自然、社会的发展。
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特征。结合文化生态的概念,我们认为: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是指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历史性的身体活动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开放的,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稳定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协同作用的,共同影响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凸显的是传统体育项目、体育环境、象征符号、地域情结、历史传承、文化认同、社会组织等要素之间生态关系的总和。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子系统和传统体育环境子系统。现从以上两个维度详细分析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童昭岗认为,文化主要包括心理、行为、物质三个方面的要素或层面,而体育文化同样也由这三个方面构成:①体育文化的心理要素,即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②体育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等层面的文化;③体育文化的物质要素,即体育文化产品及其附属产品层面的文化[5]。本文对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界定与当前文化学界、传统体育文化学者的解释是一致的,达成了共识。传统体育文化子系统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时空而存在,并与传统体育环境子系统保持一定的联系[6]。
传统体育文化环境,指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外部环境,其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流、信息互换等保持动态的相对稳定性。
2.2.1 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
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致的,同样由地理区位、海陆空间、自然地形、水文条件等环境要素组成,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随着自然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体育文化及其构成要素会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随之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变化。究其原因,自然环境是一切物质产生、发展、传承的基本条件,传统体育文化也包括其中,自然受其影响。文化随着人类适应自然、改变自然而产生,人类的身体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演变成了传统体育文化。总之,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身体活动中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历史产物,是必然形成的身体活动文化。
2.2.2 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环境
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因素。传统体育文化的政治环境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体育政策法规等国家设置的宏观政策体系。体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密切,信息交流频繁,政治保障体育健康发展,体育完善政策体系,相互协同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环境指的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制约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经济要素的总和,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会深刻影响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传统体育文化经费投入方面差距明显,缺少经费支持,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是寸步难行的。可以说,经济水平关系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甚至决定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反之,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得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经济环境可以促进、制约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的科技环境,即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所需的科技支撑。现代社会,科技因素已经无处不在,技术驱动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科技保障、高标准高科技的服务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传统体育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科学进步、场地设施的科技进步等。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加快教育和体育的融合,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本人更倾向于后者,体育就是教育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不应该忽视体育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是一个长期且自然稳定的过程,教育制度和体育制度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是稳定的,是服务于国家的。
山东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52年举行,自1985年开始,固定为每四年一届。山东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8年9月10日至12日在山东省滨州市举行,比赛项目分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其中竞赛项目有10个,分别为珍珠球、蹴球、毽球、民族健身操、射弩、陀螺、押加、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表演类项目有3个,分别为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不断挖掘新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数量一直在增加,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设置也与时俱进,项目的设置原则主要是依据地域特点,设置民族性、地域性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上,重点考虑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不仅要适应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更要注意推广受众广泛、场地要求低、易于普及的传统体育项目。山东省举办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间较早,不仅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参与热情,更促进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山东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在运动会中缺少这种原生态、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建议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或者表演项目。
2018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印发《山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鲁教体发〔2018〕2号),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一校多品”工程,进一步挖掘地方民间体育资源,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学校结合学校周边地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中华武术、跳大绳等传统体育项目,聘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武术教练作为校武术队指导教师,在2018年“武状元杯”全国青少年武术俱乐部联赛中取得了5金、4银、5铜的优异成绩,传统体育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助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调研还发现,多个地区的学校教育体制仍然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观念,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参加培训次数少,先进教学理念更新迟缓。2019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螳螂拳)落户山东体育学院,这对螳螂拳项目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加强保护。在国家层面,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指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应将其作为传统体育工作的行动方针,指导人们大力发展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精髓,保护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开始进行挖掘和整理,重点保护。按照国家要求,山东省积极开展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评审工作。2006年,确定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57项,其中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见表1);2009年,确定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50项,其中传统体育与竞技18项(见表2);2013年,确定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2项,其中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见表3);2016年,确定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8项,其中传统体育与竞技9项(见表4)。由此可见,政府层面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工作,大力支持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表1 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与竞技)
表2 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与竞技)
表3 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与竞技)
表4 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与竞技)
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较少,有部分社区居民只在政府或者社区的组织下参与过传统体育,平时几乎不会主动参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程度有待继续提高。经访谈得知,传统体育项目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多为男性,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较大断层。年轻人更喜欢时尚、潮流的新生事物,对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亟待引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竞技)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于本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较了解,参与比例较高,主要是受家族或者朋友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逐渐开始喜欢传统体育项目。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虽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下,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有些地区开展得有特色、有水平,但在多数地区却未能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有的甚至违背了当初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初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反馈机制,有的主管领导不重视,有的学校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人员或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专业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传承效果的监控制度缺失,缺少督促和检查,导致有的学校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制约了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中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受外部文化影响逐渐发生了改变。现代生活中,文化要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创新是提升内在动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传统体育文化亦如此,增强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文化价值,以此来适应社会和大众的传统体育文化需求。所以,当务之急不仅要转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理解不足的现实,又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结合新媒体和自媒体,创新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媒介,拓宽受众范围,提高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也越来越高,体育锻炼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总体来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选择传统体育锻炼的比例也逐渐增大,但现有的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传统体育健身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而人才不仅需要引进,更需要加强培养,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强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建设,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体育从业人员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体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快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以适应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看,参与传统体育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不理想,群众基础薄弱,这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宣传到位,必定会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参与传统体育的激情和热情。调查还发现,部分传统体育文化爱好者找不到“组织”和平台;一部分居民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理解不深刻、了解不全面。这都与宣传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适当地、有计划地增加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在社区和学校。这样做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传统体育的场所,还能为其他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在规划或新建的公共场所中,在符合有关规定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增加传统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传统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要想推动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管理机制尤为重要。虽然在政府的主导下,已逐渐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制定详细的传承与发展方案,将任务具体落实,克服不同部门之间任务不同步、落实不同步的难题,增强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制度执行力,协同推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制定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实时监控和反馈制度,保证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措施掷地有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观念逐渐淡化。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皆喜欢并积极参与传统体育,积极推广传统体育文化,才能体现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大价值。但事实是很多的年轻人并不了解传统体育文化,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或者见过,这说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好、不到位。因此,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传统体育从业人员都要重视宣传工作。最大化地发挥新媒体宣传效能,引导人们关注传统体育文化,深度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培养人们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感,激发人们主动参与传统体育、享受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增强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荣誉感,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旨在发展和普及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从业人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要深度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整理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更要肩负起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重任。应加强传统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引培并举,加强学习交流,提升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富含创新精神的传统体育文化,才能保持持续活力。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传统体育文化,必会产生新的文化吸引力,提升人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通过切身体会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提高居民参与传统体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将文化生态元素融入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探索具有齐鲁大地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经验和做法,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样板,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体现山东独创、山东特色,打造“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新的体系、新的整体,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促进全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谓“氛围浓厚”指的是营造浓厚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在充分认知、认同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自觉地传承、保护与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鲜明”指的是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应具有典型地、鲜明地地域特色、民族特性或历史渊源,与其他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民众受益”指的是山东省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人民健康密切关联在一起,让传统体育文化造福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满足于人民,让人民在传统体育文化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