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家长支持与合作,也难于成功,因此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纽带。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
一、个案表现
我曾经接手过一个二年级的班,有一个叫小宇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性格过于内向。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颤心跳,担心回答不对。跟同学更是不接触,下了课总是一个人站在操场边上看别的同学做游戏。后来,我从他父母那里了解到,小宇从小就很胆小,总是独来独往,在上幼儿园时就表现出很孤僻,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放学回家后,钻进房间就看动画片,再也不出门。
二、分析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家访,我了解到使小宇同学有这种表现的原因是,小宇的爸爸妈妈是做生意的,一天忙到晚,使得小宇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带他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性格孤僻,胆怯的心理。于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淡,不理睬,好象比较高傲的样子,伙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三、探究帮助措施
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特别像小宇这样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们更应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恢复活泼烂漫的天性。所以为了让小宇更快地走进快乐的校园生活,我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鼓励多与人交谈
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老师家长和他一起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引导交友: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2.适时鼓励,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孩子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所以在家长面前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多一些自信。在课堂上,有时提问我也会适时地请小宇回答,一开始他总不说话,低着头,显得很不自信,后来我鼓励他自己怎么想的就怎能么说,答错也没关系,同学们不但不会笑你,还会帮助你。慢慢地,他开始说话了,也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记得一次语文课上,孩子们在玩“开火车”的游戏,当火车开到小宇那里时停了下来,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小宇身上,他涨红了脸站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了,突然响起了如雷的掌声,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用掌声来鼓励小宇,掌声停止,小宇终于大胆地读出了生字,掌声再一次为他响起。老师、小宇、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3.引导阅读
让小宇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可以改变心理状态。 写观察日记:让小宇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让家长在日记后面签上家长意见,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
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与家长携手共育
学校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作。孩子孤僻早期自家中形成,因此,帮助孩子走出“自我”, 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是,让家长認识到孤僻,不合群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二是,与家长共探育儿经,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三是,家长再忙也必须保证每天有15—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学校的趣闻乐事。确实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面谈的可以电话交流。四是,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支持他们与人交往,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让孩子形成“合群”的心理。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辅导效果
通过家校共同合作,小宇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并能独挡一面,组织活动,并很成功。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成了每个同学的好朋友。
孩子的转变,家长的认同,就是给我最好的肯定。看着一个个孩子从刚入学的不知所措,到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为自己负责,这,就是做教师的乐趣所在吧。总之,教育与社会相连,与生活相通;教育与生存相连,与发展相通。教育的轨迹是一个无穷的圆,其圆心就定位在“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文明气息中健康的人、与时俱进中发展的人。整合教育力量,实施家校合作,致力于构建和谐、共赢的教育网络,是让家庭、孩子受益,使学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成功的多赢举措。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和孩子的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