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孜丽耶·阿里普 崔婷婷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宣教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随机将其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n=42),观察组进行护理宣教(n=43)。统计分析2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宣教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宣教;内镜;肠息肉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253-01
前言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向肠腔内突起的实质性病變,属于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为便秘、腹泻、腹胀等,该病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障碍,还会引起便血、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身体健康[1]。手术摘除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是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可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在围术期中患者不太了解该种术式,容易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通过评价护理宣教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85例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进行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85例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42例对照组中,22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6.10±6.85)岁;43例观察组中,23例男性,20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5.60±7.30)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发现P>0.05,具有临床研究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宣教,具体为:在明确诊断后,即手术治疗前,就对患者进行临床宣教;宣教模式包括面对面交流、发放学习材料、观看视频资料、电话答疑等;宣教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根据其接受能力采取针对性方式进行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内镜诊疗的禁忌症、适应症、影响因素、住院流程及肠道准备要求等。
1.3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2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总分100分,主要分为满意(评分>80分)、一般(60分<评分<80分)、不满意(<60分)三部分,计算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SPSS19.0版本)中测算计数资料[表达形式:n(%);检验方式:卡方值]。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大肠息肉主要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是指来源于上皮的、隆起于大肠粘膜的赘生物。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时才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治疗。目前,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摘除,内镜下治疗已成为治疗的有效手段。
随着内镜性能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指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及血管发生凝固,达到息肉切除效果的治疗技术,如今已取代开腹手术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上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具有损伤小、费用低、痛苦少、疗效可靠等优势,患者无需住院,并且一次可进行多颗息肉的切除,易于患者接受,治疗效果满意[2]。但据报道,患者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60%[3]。本文通过对患者实施护理宣教,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宣教的实施,可以让患者对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减少心理恐惧,减低应激反应,更能积极配合治疗,完成治疗,减少不适,从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增加。
综上所述,护理宣教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取得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芃, 柏愚, 方军, 等.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5):332-335.
[2] 阿布都萨拉木·阿布拉, 热依拉·加帕尔, 刘雪芳, 等. 结直肠扁平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的病理学分析[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8, 17(2):173-176.
[3] 陈朝晖, 凌静. 影响结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相关因素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2(4):69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