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淡平和 自然质朴

2020-10-26 02:29华伟臣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采菊田园诗孟浩然

华伟臣

山水田园诗是指归隐田园或向往山水风光的诗人以山水田园生活为题材所作的诗。它源于晋代的陶渊明和南北朝的谢灵运,到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形成。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诗作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下面结合具体诗歌来说说代表诗人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陶渊明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冲淡平和、质朴自然”,主要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的人生理想。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说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闹的烦恼?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心远”是远离官场,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诗人爱菊,诗中常提及菊花,“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是指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意,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苏轼评说:“境与意会,最有妙处。”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表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景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平和散淡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诗的语言大都接近口语,平易近人。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明白如话,朴素率真的语言也体现出冲淡自然的风格。

二、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内容主要是歌颂自然山河优美的景色以及田园质朴的风光。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清幽”,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水边渡头人们归家时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远离世俗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在大自然中陶醉,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了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于平淡中见其真实。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黄昏日落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以明月、烟树、松径、幽人”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三、王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相洽,形成“绘影绘形,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把两晋南北朝以来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维也因此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试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诗歌用“空山”“明月”“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俗、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细细琢磨,体会其中的意境,令人心胸悠然清净。

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富有诗情画意。王维的山水诗画面,层次丰富,远近相照,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近人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唐宋诗举要》卷四)

四、小结

同样的隐逸诗、同样的描写山水田园,我们却从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诗中读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个人思想观念、身世阅历、生活状况和写诗时的背景各不相同,所以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有所不同。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家境贫困。年轻读书,青年短暂游宦;中年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彻底抛弃官场,躬耕田园;晚年归隐后生活困顿,靠村人接济,但甘于清贫。这在《归园田居》系列中多有表现,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在思想上儒道兼修,“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并存,偏向道家清静自然,安贫乐贱。《饮酒》(其五)作于诗人归田后第十二年,东晋灭亡前夕,诗人借饮酒来抒情写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真正的归隐, 真心热爱田园生活,风格冲淡平和。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境殷实,早年隐居鹿门读书,有志用世;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晚年游历,隐士终身。孟浩然生活经历比较简单,但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佛都有涉及,但对于禅宗,他只是有所浅尝,不像王维那样深受禅宗影响。此诗当作于隐居鹿门时期,时年二十多岁,对终南捷径充满信心,诗歌中表现的是自然静谧给人的恬淡闲适之感,诗风清幽质朴。

王维,比孟浩然稍晚,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但经历了盛唐后期的安史之乱。王维出生于仕宦家庭,幼年早慧,博学多艺,二十岁中进士,仕途有起落,晚年官至给事中,在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仕宦经历丰富,生活条件优渥,虽然向往田园,但他始终不肯放弃官场,所以他对农村生活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方面和陶渊明有很大的区别。思想上,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儒道释兼修,精通诗、书、画、音乐。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在蓝田辋川半官半隐时期,诗人“身在朝廷,心在山野”,全诗清新自然,不事工巧,既诗如画卷,美不胜收,又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这就是解读诗歌经常用到的“知人论世”法。我们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分析诗歌的意象,还需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是为“知其所以然”。

猜你喜欢
采菊田园诗孟浩然
胡新科
田园诗
菊与星
自 讽(外一首)
偶感
春晓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