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霞
摘要:“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分值3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都是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全国1卷、2卷、3卷的分析研究可知,这一题常见的设题陷阱主要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空间错位、无中生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等。要想对这一道题作出精准选择,必须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回归文本,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然后根据设题陷阱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的对照和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概括分析、设题陷阱、对应内容、对照分析、准确选择
一、研究考纲考情,了解设题特点
“概括分析”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文阅读材料和主旨,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文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每年必考,分值3分,设题形式比较固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采用四选一的形式,选出错误的一项,设题形式基本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第一句常常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等进行概括,然后举出文中的事例来进行印证分析。
二、体味原味真题,明确设题陷阱
虽然以前各种资料中对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设题陷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通过对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全国1卷、2卷、3卷的分析研究?,我发现近几年全国卷常用的设题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类:
1.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这种设题陷阱最常见、是设题者最青睐的类型题,基本上全国卷每年都?都有一套试卷考这种题型,如2017年全国1卷、2018年全国3卷、2019年全国3卷都考这种类型题。如2019年全国3卷,原文为“吴起惧得罪、惧去,即之楚”,而选项C却是“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把“吴起担心被害逃往楚国”说成是“公叔因担心被害逃往楚国”,把吴起说成公叔。
2.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如2019年全国1卷,原文为“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為梁王太傅”?,而选项C是“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生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据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王太傅”可知,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任命他为梁怀王的太傅,而不是回答以后马上任命。
3.空间错位
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把甲地发生的事说成是乙地,或把不同空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如2018年全国1卷,原文为“(芝)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扰”,而选项B却说“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饱受侵扰的应是天水,而选项中却故意说成是“蜀地”。
4.无中生有
即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如2017年全国2卷,?原文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选项C却说“赵熹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其中最后一句“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纯属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此事。
5.曲解文意
即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设题陷阱。
6.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如2019年全国2卷,原文为“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而选项C却是“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无论何人”把处罚的对象扩大了,根据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可知,太子虽犯法,但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受到刑罚的是公子虔和公孙贾。
三、锁定对应区间,比对题文异同
学生应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回归文本,在文中找出对应的相关内容,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那怎样才能快速地锁定比对区间呢?首先应了解设题的特点,A、B、C、D四个选项往往是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其次,可根据选项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快速锁定比对区间。
当我们在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后,选项与原文应进行仔细对照,根据“概括无误,分析有错”的设题特点,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分析”内容上,根据设题陷阱,特别要关注人物、吋间、地点、结论、关键词、增加或删减的内容的比对,看看人物是否张冠李戴,时间是否前后倒置,地点是否混淆,关键词是否解释错误,有没有无中生有等,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有些时候,错误选项的错误原因不止一个,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者以上错误原因,如2018年全国3卷D选项“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对应文中内容可知是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此处属于张冠李戴;同时文中并没有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只是激怒王诜而已,此处也属于无中生有。
“概括分析”题往往是全文的梗概,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很有帮助,当学生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时,通过阅读此题便能豁然开朗。因此,完全可利用好该题选项内容来印证、补充、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解题时,也可以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一题,有助于快速把握全文内容。
参考文献:
1.《语文月刊》?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
4.《直击新课程学科疑难(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