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心学思想,做智慧教师

2020-10-26 02:28尹继凯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心学磨练王阳明

尹继凯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他精通儒释道三家之说,是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发展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心学”。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孙中山、胡适之、毛泽东等都从他的心学中汲取人性解放,自尊无谓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梁启超说:“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郭沫若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深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在创办晓庄师范的时改名为陶知行。后在工作中他认为一定要先行后知,真理从实践中来,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那么王阳明为何如此备受推崇,他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统一于心。王阳明与程朱理学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而他又不同意朱熹的理在心外,“性即理”说,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所谓“心即理”,是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心所发生的意念活动的存在;第二层意思是说,心就是世界,它是无所不包的,即客观真理和事物的都存在于心中。

從“心即理”出发,他进一步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教育者从他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体认天理。换言之,心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这种认识过程的完成并不需要外界的中间桥梁。

二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言行不一的弊病,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不可分离。

三是“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有了良知便能先验的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一切人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都可能成为圣人。”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蒙蔽,为此,人就有受教育的必要。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

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物质文明的繁荣,欲望的膨胀,人的幸福感却每况愈下。多少人迷失在成功学编制的所谓“梦想”中,蹉跎了青春,荒芜了精神。许多人在拼命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充满焦虑,没有存在感,失去安全感。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最好的救赎便是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检视自己,认识生命,无论境遇如何都心安自得,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王阳明十一二岁念书时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得科举名第”,他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王阳明心学智慧告诉我们,人要有信仰,有志向,这是做人根本。

孔子游春带着自己的学生到泗水河畔,观水论志,启迪发现,寓教于乐;阳明先生龙场讲学,常百人一起狂歌曼舞,击鼓泛舟。这是何等开放的教学方式。王阳明论儿童教育更为先进,反对“鞭挞绳缚,如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汲取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秉承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改变教育的面貌纠治教风,疗修信仰。

“和谐”是中国社会亘古至今的认知理念与实践追求。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上,王阳明将其“心学”理论,尤其是“良知说”推及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他的“心物一体”的思想与我们正在实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人和自然和发展”的发展,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其无疑有助于现代生态建设、 生态教育、乃至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构建。

工作中,我对照实践加以印证,怎样做到“知行合一”,怎样“省察克己”,怎样“在事上磨练”。实践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我们明白“事上磨练”是达成心学的最好方法,有了这方法再加上用心“省察克己”,这样方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拿写字教学来说,有些学生为什么就写得不规范、不美观呢?细作观察分析:书写中执笔不正,角度不对,落笔不准,力度不当,速度不合,还有态度不端表现出的潦草应付,这都是心的功夫未到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在正确的引导下观察明理,成功转化,且能细致表现出来,这才是真知。再如,学生为什么作文难,内容空洞,还是心的功夫未到,心中缺乏感知、内心缺少情感。类似事例很多,凡此都是悟得不够,悟的功夫在心,心物和谐,自然能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启迪学生自己琢磨,自己改变,自己在事上磨练。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借鉴,首先是人必须学“圣人之学 ”,心之所发,通过心理合一的“事上磨练”和“实地用功”而“致良知”,获良能,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文化育人在于提升人性,又重在情感与精神的培养,文化育人重视技能到人格的提升。王阳明教育思想中的学必立志、德育为先、“修德”以“致良知”“勤学”“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观点和主张给我们以启示,教育必须以“树人”为本,教师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培养的人才应是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德、智、体、美、劳都是“做人”不可或缺的,不可偏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汲取心学智慧的能量,实践心学智慧的思想,明白自己的“第一等事”,用心学智慧去知行实践,改变我们教育的旧面貌,提升我们的工作效能,改善我们生活的质量,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心学磨练王阳明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漫画
用聪明的方法 得最好的成绩
良知
磨练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