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不散”

2020-10-26 06:56谢金花
知识文库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文章

谢金花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专业型教师”变为“社区型教师”;从“教书匠”变为“教育家”。学生从“接受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从“单一”的变为“多彩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应力求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做到语文教学设计中“形散神不散” 的境界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内容散,目标不散

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摒弃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做到“内容散,目标不散”。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设立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认清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立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目的,也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劳力与劳心、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教学重、难点:方法散,重、难点不散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光指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还包括用学习方法的重点与难点,做到“方法散,重、难点不散”。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还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学习方法的重点与难点。现代学习方法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体验性,其中强调要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第9课《九寨沟》时,这篇文章语句优美,主要描写九寨沟迷人景色和学生喜欢的珍稀动物。在课堂上,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热情。尤其是课文第三小节,以为学生会读的很美,可大多数学生未能读出九寨沟那迷人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呢?而学生在学童话时热情极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这与儿童已有的经验有关,大人能从自己已有的经验中感悟到九寨沟迷人的景象,而儿童却不能感悟景色的怡人。因此,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应把如何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去体验九寨沟那迷人的景色作为重点、难点。

3 教学时间:时间散,任务不散

教学时间的划分,不再是标准的45分钟一堂课,而是每一堂课都呈现了弹性。根据实际情况一堂课可以1小时,也可以上20分钟,做到“时间散,任务不散”。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社会即学校”。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迈出课堂,走出学校。因此,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课时安排必须符合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课时安排呈现弹性课时制。如:教学《云雀的心愿》,安排2-3天的时间让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找有关环境破坏的资料。在教学中安排一节20分钟的交流课,让学生交流查找资料的情况;接着安排一节40分钟的阅读课;最后可安排一课时让学生走向学校、社会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课。

4 教学准备:准备散,理念不散

教学准备的范围由单一的语文教学准备,扩展为综合的、多样化的准备,做到“准备散,理念不散”。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教学准备的范围,应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扩展为多媒体、网络等科技信息手段,还应由单一的语文教学准备扩展为综合的多样化的准备。我们知道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的场所,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能支持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如:各种认知工具,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以及教师怎样为学生提供帮助支持,学生间怎样进行相互的帮助支持等。我们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饶有兴趣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多样化问题情景等等。如:人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的教学准备:(1)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情况。(2)多媒体课件展示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壮观景象和枯竭的景象。

5 过程设计:过程散,体系不散

教学过程的设计由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往里掉的美丽陷阱,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地,做到“过程散,体系不散”。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写……而是充满创新、自主、合作、探究与活力,呈现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師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去思考和想象;解放学生的双手,让我们去实践和体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和分析;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发问和质疑;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变为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的基地。如教人教版第六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理解诗意时,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结合,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把诗意表演出来,可以用画画出诗意来,可以用朗诵的方法表达出诗意来,还可以用优美的文字写出诗意来……整堂课老师成了一名导演,而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们尽情地演呀、画呀、说呀、写呀……个个兴趣盎然。以往听课时,几乎很难看到学生们兴奋的神情,但这一堂课,学生们的张张红脸蛋充斥了整个课堂。学生们无拘无束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6 解读教材:大处着眼,小处研磨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正确地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而现在,很多老师都会忽视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浅层解读大行其道,甚至还会出现解读偏差和错误解读。所以,我认为正确解读教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大处看教材。大处看教材包括看文章的内容、文体、结构和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讲了什么;其次从文体特征看,一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接着考虑文章的结构;最后从主题上解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例如《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我就从大处――主题上展开解读: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感受其中流露出的浓浓师生情。了解了作者苏叔阳的经历,就会发现作者不仅感恩刘老师的教诲,更感恩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所以,除了师生情,我认为学生还应体会刘老师乐观勇敢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从大处看教材就是要先走好文本内容解读的第一步,接着再把握好文章的文体、结构和主题,步步为营,使自己的教材解读能从宏观上出发为教学设计保驾护航。

二是应从细处研磨教材。解读中,不但要从大处梳理文章,还要从具体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等细节处去剖析教材,以此达到教有所教,学生学有所学,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设计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我再一次细致地研究《理想的风筝》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通过思考,罗列了以下教点:(1)可以教生字词、特殊字词。(2)可以教品味词语的方法。(3)可以教细节描写。(4)可以教景物描写的作用。(5)可以教拟人的修辞手法。(6)可以教外貌描写。(7)可以教朗读。(8)可以教省略号的作用。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知道文章的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表达了什么精神,更要注重对课文“微末处”的细细品味,这样才能更加自如地驾驭教学设计。

解读不是简单的教点的罗列,而是教师在建构自己的“教点资源库”的时候有迹可循,有理可依。从大处看教材,到细处一步一步研读教材,两者相结合,才能将文本研究得更有层次、更透彻,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解读下产生的资源库,设计好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文章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教材精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