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研究

2020-10-26 06:37耿爱桥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气胸肺部通气

耿爱桥

【摘 要】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近期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儿6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高频振荡通气,n=32)与对照组(常频通气,n=29),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不适,提示疗法安全。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气胸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可考虑推广。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068-01

气胸是产科常见危象之一,新生儿出现气胸现象后,往往表现为进展快速、后果严重等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行规范治疗,生命就会受到威胁。鉴于气胸及早诊治的价值,邓琳等[1]分析了其治疗方法,给产科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从临床施行方法来看,新生儿气胸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排除胸腔内积气,为心肺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的改善提供良好的环境,高频振荡通气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疗法。本文就高频振荡通气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1例气胸患儿(均为新生儿)。依据所用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9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1-25d,早产儿12例,足月儿49例。肺压缩程度:30%内9例,30%-80%共45例,80%以上7例。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均严格按照新生儿气胸的处理方案进行检查,结合患儿个体的胸部正位X线扫查结果、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准确判断其治疗需求。而后,观察组行高频振荡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通气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于2d内对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主要参考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与患儿症状的改善等信息。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主要参考带机前、带机8h后的a/APO2变化情况,标准如下:(1)维持0.22以上1d,显效;(2)维持0.22以上,虽难持续1d,但有良好反应,有效;(2)数值基本不改变,或无良好反应,无效。另选取OI、RI、pH为观察指标,辅助两种疗法的疗效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指标变化

经对比,观察组患儿的OI、RI、pH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 总体疗效

对比数值显示,观察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针对新生儿疾病的防治,高频震荡通气具有重要应用。从该治疗方法的优势来看,其自身具备的低气道压以及机械死腔小等特征为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治疗过程中,通气处理对肺部起到的保护作用,还给新生儿的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针对气胸问题,也有文献[2]论述了该疗法的价值。仅从临床常用方法的角度考虑,在新生儿出现气胸问题后,采取相应器械进行通气,及时排除聚积于胸腔内部的气体,避免积气给新生儿的后续治疗、恢复带来干扰,即可给心肺功能恢复提供保障,又可缓解患儿的症状。但实际治疗中如何控制频率以及通气时间,则是直接关系到疗效与患儿安全的关键因素。

为明确常频通气与高频振荡通气的疗效差异,我科于近期对收治患儿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了两种治疗方法下患儿的指标改善效果、疗效情况。就数值分析的结果而言,无论是总体疗效,还是肺部功能、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接受高频振荡通气这一疗法的患儿都展现出了其优势。而从理论角度来看,高频通气更有利于治疗时间的缩减以及氧暴露时间的控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肺部功能的改善。不仅如此,其对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尤其是早产儿)以及某些肺部慢性病的改善亦有积极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在新生儿发生气胸危象后,合理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从安全角度考虑,该方法尚存有一定争议:(1)本文纳入的病例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适或不良后果,提示高频振荡通气安全;(2)有报道指出,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可能会诱发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回顾相关报道给出的结论,综合分析文献提到的合并症的发病机制,其中多数疾病与该疗法应用之间的关联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基于现有的证据考虑,高频振荡通气是否会给新生儿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尚无明确答案,呼吸机相关脑损伤的发生主要与治疗不当(如过度通气或持续低氧)、早产儿的特殊性(发育不足,面临的物理性损伤风险偏高)等有关,将高频振荡通气应用于气胸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施治过程中,仍需关注治疗的合理性,通过加强患儿的血气分析监测、建立中度与重度气胸患儿的规范化治疗程序等途径,尽可能减低患儿的风险。其次,做好通气治疗的各项配合措施,严格呼吸道管理程序的落实,科学控制通气治疗时间,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也是提高治疗质量的要素。针对学术领域,加强高频振荡通气的安全性分析,借助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分析高频振荡通气是否会导致某些合并症风险的增加,为该疗法的推广价值提供支持性证据,宜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对于早产儿,考虑到其整体发育不足带来的物理性损害风险,应当慎重考虑此类患儿的气胸治疗方案,或采取恰当措施对其肺部进行妥善保护,避免人工机械通气诱发的损伤。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气胸的治疗中,高频振荡通气具有一定的价值,配合呼吸道管理与患儿体征监测,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琳,罗铃株,李骥.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HFOV在新生儿气胸患儿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9):1100-1102.

[2] 饶德佳.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51.

猜你喜欢
气胸肺部通气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不通气的鼻孔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23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