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2020-10-26 09:25张建
桂海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建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在我国以科技、体育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彰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多次论及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特别是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国构建起疫情防控新型举国体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发挥了不可替代、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国家治理变革、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融入全球发展体系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根本遵循,进一步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党和政府的强大领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协调运转能力。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4-0084-05

舉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1]。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集中和调配全国各方面力量,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面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3],将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之一。立足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深刻把握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原因、特征和路径,对于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智造”新跃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国际局势、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行了独具特色的举国体制。历史已经证明,举国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制度优势。当今世界,人类科学发展进入“科技高原”,新的技术变革与产业革命要求实施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国面临诸多影响国家安全稳定、动摇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风险挑战,传统的举国体制已经难以适应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聚集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重大战略力量。

(一)新型举国体制是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逻辑使然

发挥强大动员能力,始终注重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战无不胜的法宝。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4],以及《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举国一致、“努力团结一切力量”[5]440“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5]514等思想,都具有举国体制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实施举国体制的思想基础。从“两弹一星”的艰辛探索,到取得“航天工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充分表明举国体制是一项十分高效的组织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建立起抗击疫情举国体制,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书写了举国体制制度优势的新篇章。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传承好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二)新型举国体制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在要求

依靠独具特色的举国体制,我国整治“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幅跨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举国体制引领国家战略需求,让我国赶超了西方工业文明。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制度优势,集中全国、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和重要落脚点。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之所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我们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胜在以举国体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赢在以举国体制形成协同抗击合力,再次印证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这就充分表明,只有发挥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我们才能战胜前行道路上的一切“病毒”“恶魔”。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新型举国体制是化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有效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国体制使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应对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然而,我国在一些领域存在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要想化解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困境、部分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堵截打压给我国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就必须建立新型举国体制,通过综合多学科力量,聚集各方面资源,尽快攻克科技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我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立足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以积极掌控关键核心技术为价值取向,充分考虑全球要素配置,积极主动整合和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中建设共赢共享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实现民族复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工程,离不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离不开举国体制这一支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依靠举国体制,集中全国力量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举全国之力,在引领国家科技体系的整体性竞争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在于举国体制能够贯彻国家意志、强化战略力量。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凝聚举国之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体系化科研攻关的能力和水平,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打造更强的“国之重器”。

二、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有别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传统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所谓新型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6]。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更加注重发挥制度优势、立足市场经济、坚持创新导向、融入全球体系。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充分表明,我国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全面深刻、科学准确地认识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与传统举国体制比较中把握其内在实质。

(一)新型举国体制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具有现代化特征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举国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手段,在特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限内,能够通过调动全国力量和资源完成重大战略任务,但是容易导致高度集权的弊端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新时代的中国,开启国家治理的新探索,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新型举国体制,就是顺应现代社会构建“高绩效政府”和实施“精细化治理”的新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为最高目标,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聚合强大力量资源作为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推进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优势,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这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

(二)新型举国体制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具有市场化特征

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蕴含的重要内容。传统举国体制,忽视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既克服和破解政府大包大揽的弊端,又限制和调节资本过度逐利性,促进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有效结合,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完全交由市场决定,或者完全依靠行政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充分用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既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又破除市场决定一切的神话、更好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既努力实现“有效的市场”决定作用,在經济社会发展中善于利用市场方式、经济手段,又充分用好“有为的政府”行为导向,利用政府集中全国优势资源办大事。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制度安排,具有体系化特征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法宝。传统举国体制往往具有单一的目的。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竞争呈现的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历史充分证明,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创新发展。放眼当下,大国博弈真正的制高点是关键核心技术,而科技发展越来越注重多学科、跨领域、协同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充分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新型举国体制就是以引领全面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强调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进行布局,举全国之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和多元参与机制。这是形成自主创新强大合力的题中之义,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力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由之路,具有浓厚的协同优势。

(四)新型举国体制是融入全球体系的制度安排,具有全球化特征

新型举国体制是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举措。传统举国体制,是在西方对我国全面封锁遏制背景下形成的,有一定的被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注重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平台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与有关国家加强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彰显了我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的开放态度。新型举国体制就是更加科学、集约、高效地协调、协同各类创新资源,既深度融入世界体系,虹吸全球创新高端要素,把握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发展的大势,在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中推动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又借力国家政策主导,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主导全球创新议题中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这是顺应全球发展大势的根本要求,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是防范全球系统性风险的重大举措,具有高度的战略优势。

三、全面厘清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路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7]战略全局是国内大局,深刻体现了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重在“复兴”,昭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征程艰辛;大变局是国际大局,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重大变革,重在“变局”,世界经济格局、科学技术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身处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点,妥善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逆流、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效化解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厘清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路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效率,集中力量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一)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在促进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中把握制度优势

历史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转变政府职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中把握新型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又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中把握新型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一要深刻把握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新型举国体制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内在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密切的协作为特征,要求将有限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到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将有限的社会劳动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任务,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要领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制度创新安排,是对我国经济制度优势的新提升。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通过提升治理效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要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推动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有效的政府治理,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发挥政府科学统筹、优化机制的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政府协调各方、协同攻关的统筹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缺陷。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促进具体体制机制的协同中彰显制度优势

历史充分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制度生机和活力、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进一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根据新时代要求完善一些具体的体制、机制,有效聚集各方力量,更好彰显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动力。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注重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协同配合,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也要强调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既要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又要在坚持市场导向中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形成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体系。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新型举国体制是对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既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最大优势,形成新型举国体制在各个领域强大的工作合力与高效率,又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充分发挥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的优势,将民主集中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三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自觉。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明确而且有力地回答“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高度重视各领域创新变革中增强制度优势

历史充分证明,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高度重视创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资源集成,突破重大科技、关键共性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向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转变科技创新治理范式。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所在。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学科交叉融合、部门协作协同、综合集成高效的创新基础平台,建立目标更明确的组织机制和合理绩效评价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要把握全球科技变革趋势。引领重大创新工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抓手。我们必须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的大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明确战略主攻方向,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现代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三要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通过强化物质激励、改进事业激励、重视精神激励,充分满足科技人员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激发科研主体活力,积极探索凝聚国内科研大军和海外高端优秀人才模式,让每一位科研个体尽力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中确保制度优势

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性保障。立足新时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坚强领导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一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保证。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治理中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发挥党的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组织能力,使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硬核”产品的重要途径。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新型举国体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新型举国体制的成效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三要强化党的自身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之源。我们必须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反躬自省的高度清醒、保持永不懈怠的政治勇气,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对党忠诚、为党尽责,以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增强自身的执行力,自觉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展现新型举国体制的张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二者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基础,但都是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志,实现了国家富强、社会全面进步。举国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既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创造伟大奇迹、实现伟大飞跃的成功之钥,又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当代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作为国之重器的新型举国体制,被赋予了新内涵,实现了新发展,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制的新变革和政治体制的新安排。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我国发展必然面临许多新课题新难题,特别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为主导的国际间竞争将更加直接、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尽力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效能,就一定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坚.不断深化对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再认识[J].体育文史,2001(4):5.

[2]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20-03-03(1).

[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9-11-01(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攀.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N].北京日报,2019-07-15(9).

[7]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谈会微镜头[N].人民日报,2019-05-23(2).

责任编辑李建良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与制度优势的相关思考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从世界潮流高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