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

2020-10-26 09:21刘蓓杨瑾韩佳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

刘蓓 杨瑾 韩佳荣

摘 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文物采取相应的应急保护措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環节,因为文物长期处于地下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旦被发掘出土,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珍贵的文物被损坏,造成研究学者对文物的历史信息判断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文物的历史价值大打折扣。文章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意义,并重点探讨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应急措施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了时代的风霜洗礼,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由于历史久远以及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专家学者只能从史书记载和文物发掘中获取历史信息,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因此,考古发掘就成了我们知古鉴今、以史资政的重要途径。而在发掘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文物损坏,使我们探讨和研究历史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现场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1 发掘现场应急保护的意义

考古工作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已经丢失的记忆,理清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中汲取精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的文物、遗址被埋没,如果不将它们发掘并加以保护,那么它们将失去研究价值。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由于文物长期处于地下,一旦被发掘出土,极易遭受到外界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被损坏,这对考古学术界和历史学术界来说都是难以挽回的价值损失。因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保持文物的原貌,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对出土文物采取必要的保护应急措施是考古人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2 如何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

2.1 恰当的温湿度控制是关键

温度和湿度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会对出土文物造成损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埋藏在地下数百年数千年的文物所适应的环境和地面上的外部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好外界的温度、湿度,则容易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时,考古人员应当对现场的含水率有较为严格的把控,需要人为拟造一个适合文物保存的非自然环境,防止文物出土时因为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过快而受到损害。例如,发掘出土漆木器等文物时,由于它们的含水率较高,如果周围的湿度不够则容易使文物表面产生裂纹,因此,需要对此类文物采用纯水浸泡等应急保护措施;出土瓷器等含水率低的文物时,则需要采用硅胶等干燥剂进行控制,防止外界潮湿的环境对文物造成伤害。不同的文物所需的温湿度环境是不同的,考古人员在发掘文物时需对出土文物所需含水率做出判断,再给文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才能对文物做出正确的保护。

2.2 及时做好密封保存处理是重点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出土文物、遗址的保护,在考古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考古队伍的类别也做了细致的划分,如水下、地下、沙漠等不同类别的专业考古队。处于不同环境的考古队伍对出土的文物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但由于文物材质、适宜环境以及出土现场环境的不同,考古专家有时会很难在第一时间判断出出土文物所需要的具体环境数据,而如果将长期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那么空气中的水分、温湿度、阳光等因素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在考古现场,考古专家们则会采取将文物用水银、特殊木材等方式进行密封处理的应急保护措施。另外,将文物进行密封处理最好是在最先挖掘地直接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尽量使文物在处于自身熟悉的、适宜的环境中时就被保护起来,减少了与外界各种破坏因素接触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如在地下考古时,应当在地下直接对文物进行相应的密封处理,之后运输至博物馆、研究所等专业保护场地,为文物制造适宜的保存环境。不宜将文物移至地面再密封,避免地上环境中的各类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不利于考古学家对文物的历史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

2.3 文物采集要规范

考古发掘其实是一个带有损伤性的过程,文物出土对于文物来说是一个具有危险性的过程,主要是由于环境突变产生的问题,因此,在采集文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采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做好记录,主要为文字记录、照相、摄像机录影等方式,记录工作应当贯穿整个考古发掘的始终,随时随地地对操作过程和工作步骤进行记录,以便于后续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修复。另外,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轻拿轻放,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使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现场的土质、水质等进行分析检测。因为文物在地下历经多年的埋藏和腐蚀后会变得非常脆弱,采集过程如果不够小心,很容易将文物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最后是文物的运输工作,在文物出土后,文物保存的良好环境必然会遭受到破坏,必须及时将文物运输至博物馆、研究所等较为专业的地点才能使文物拥有科学合理的保护。

2.4 遮光保护环节很重要

光线是容易对出土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阳光中的紫外线容易对出土文物产生光化学反应,尤其是对一些带有颜色的文物,如果在出土时遭受到阳光直射,很可能会使颜料色彩在光化学反应之下迅速消散,使文物失去原有的色泽与华美,变得暗淡无光。如秦始皇兵马俑在发掘出土时,一批彩色的陶俑就因为当时没有做好遮光处理,导致陶俑在重见天日之时受到紫外线的光化学反应,俑身上的色彩颜料在出土之后消退,没能完好地保存下彩色唐俑的原貌,成了考古学家乃至世人的一大遗憾。因此,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中,遮光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方法为利用黑色的塑料袋将文物进行包装保护,一方面黑色可阻断光的直射,为文物形成一把防止紫外线照射的“保护伞”,有效地避免了光化学反应对文物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考古工作多在深山老林中进行,条件艰苦,保护设施也不够专业,而黑色塑料袋轻便又有效,成本低,十分适合考古团队携带,非常实用。

3 结束语

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古代文化促使着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而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关乎着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考古事业意义重大且深远。考古工作人员应当有着更专业、更优异的专业技能,拥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文物发掘的应急保护技术,在文物开采前做好采样工作,对文物的适宜温度、湿度、土质等方面要求做好相关数据分析,采集时应当专业谨慎,做好密封工作以及遮光处理,努力减少外界自然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的原貌,提高考古发掘效率,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丽敏.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4):160-161.

[2]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75-180.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方式初探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研究
文物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浅谈县级文博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