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记安徽省芜湖县胡湾胡氏宗祠

2020-10-26 09:21吴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宗祠教育

吴勇

摘 要:祠堂是一个宗族尊祖敬宗,体现宗法、族权、礼教的家族神圣场所。祠堂对教化族人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一些崇文重教的家族,会利用宗祠使整个家族的教育得到发展。安徽省芜湖县胡湾胡氏宗祠重视教育,开办新学,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通过这样的案例,让我们思考宗族重教乡风在新时代科教兴国背景下的教育意义,希望胡氏宗族重视教育的思想意识能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宗祠;教育;教授村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这一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宗祠具有祭祀先祖、珍藏宗谱、联络纂修宗谱、讨论家族内的事项、宣礼教化等功能。中国很多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是从祠堂开始的,当然,这个前提是整个同姓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如果这个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会使整个家族更具尚文精神,人才辈出。

安徽省芜湖县胡湾胡氏宗祠(图1)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芜湖市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为宏大的家族宗祠。保存完好、体量宏大的宗祠在安徽不在少数,但胡湾胡氏宗祠在皖南宗祠里算是首屈一指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居住在这里的胡湾胡氏宗族在20世纪初利用宗祠开办新学,宗祠学校培养了很多颇有名气的教授,使芜湖县胡湾村有“中国第一教授村”的美誉。现在的胡湾胡氏宗祠经芜湖县文物管理所修缮保护,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对外展示,在散发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还承担着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文化作用。芜湖县胡湾胡氏宗祠的文物保护充分体现了“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文物工作思想。 ①

芜湖县(2020年7月撤销芜湖县,设立芜湖市湾沚区)现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紧邻芜湖市区,市、县同名。胡湾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陶辛镇胡湾村,地处胡湾河与湾老路交叉点南170米处。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太平天国期间遭焚毁,清咸丰年间重建(1851—1861)。②祠堂前有一广场,东向是胡湾小学食堂,西向是胡湾小学教学楼。宗祠是徽派砖木结构,蝴蝶瓦硬山屋顶,山墙叠砌马头墙,前后两进,两天井(一横一方)。面阔18.51米,总进深36.33米,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大门设在中轴线上,门上方有匾额题“胡氏宗祠”四字。祠堂外墙正门楹联“自祁衍派世居芜家起琅山以北,为国上章名著史忠扶宋室而南”,祠堂一进大门“荷芰飐香风灵若来兮水面,蒪鲈供岁奠物其时也秋高”。大门之后是一个面阔的天井,进深3.06米,天井之后卷廊,进深2米,之后进正堂(图2)。正堂分前进、天井(天井地面由石块铺筑)、后进,东西两侧有厢房4间,进深3米,长15米。

胡湾胡氏宗祠采用抬梁式大木构架,五架梁前后设拱轩,通用4柱,后进前步设拱轩,金步之后用穿斗式梁架以承架二层楼板,共享木柱94根,用料讲究,梁架比例均衡,做工精细(图3)。月梁、撑拱、驼峰、平盘斗、雀替、丁头拱、轩梁等均有雕龙刻凤,镂空着彩,工艺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因胡氏宗祠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建筑风格既有徽派和宣州地区元素,又受沿江和江北地区祠堂建筑风格影响,既有徽派宗祠的马头墙和四水归堂,又有类似于江北祠堂的四合院样式,体现了其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建筑文化的多元也是祠堂所在区域文化的折射,说明胡湾当地既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地宗族观念的体现。芜湖作为一个不同历史时期区划不同、汇通南北的區域,其文化一直呈现出移民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胡湾胡氏宗祠除了供胡氏宗亲进行家族活动外,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还作为胡湾村子弟学习场所。20世纪初,胡湾胡氏宗族由宗族共有的公堂田中获资(公堂田即宗族公有的田亩),田租收入就用作宗族的公共支出,包括办学等费用。胡湾胡氏宗亲思想开明,在祠堂中办学,于1909年开创了芜湖县第一所农村洋学堂—两斋小学,开设国文、算术、艺体、英语等课程,老师用黑板、粉笔上课,学生接受了新式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小学。这座小学由家族办学,老师都是从洋学堂毕业的本族青年,只要是本族子弟不分男女都不需要缴学费。从1909年两斋小学创办开始,胡湾村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初步普及,使这所小学从原先的传统私塾转变成近代农村小学。1946年秋,在国民小学的基础上,在胡湾成立了芜湖县第一所农村中学—芜湖私立白连中学(图4),同时附设一个高中补习班,老师从上海、南京、安庆、芜湖等大中城市聘请。这些都说明了胡湾胡氏家族重视教育,思想超前。这一举措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培养了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67人,19人成为国内外大学教授,36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这对于一个只有几百人的乡村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的教授村不在少数,但胡湾教授村能被称为“第一教授村”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原因:其一,用公堂田的收益来办学。相邻的东莞崔姓、十连陶姓家族更大,公堂田收益更高,但把公堂田收入用来办学的只有宣潭(胡湾)胡氏,可谓独具眼光。其二,他们的学堂很早就引入了西学,并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教学(其中有几位教师还是中共地下党员),开设的学科包括艺体、英语、体育等学科,其思想不可谓不超前。其三,允许女子入学,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思想。其四,他们崇文重教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乡风,使这里人才辈出。比起其他教授村,这里出来的教授们在相应的学术领域获得的成就更高,其中1人曾为驻联合国卫生组织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3人曾分别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因此,被称为“第一教授村”是当之无愧的。当然,这一切与胡氏宗族族人的重教思想以及胡氏宗祠发挥的教育功能密不可分。

正因为胡湾胡氏宗祠独特的文物和教育价值,芜湖县文物管理所在近几年向上争取了100余万元资金,于2018年对胡湾胡氏宗祠进行了一次全面大修。2019年,芜湖县文物管理所又开始对其进行布展工作(图5),拟大力挖掘胡湾胡氏宗祠重视教育、意识超前的积极思想内涵,全面阐述胡湾胡氏宗祠成为中国“第一教授村”的特殊文化现象,彰显胡湾胡氏宗族重教乡风在新时代科教兴国背景下的教育意义。我们希望胡氏宗族重视教育的思想意识能得到发扬光大,因为教育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头等大事。

猜你喜欢
宗祠教育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建设下宗祠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与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