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英
摘 要: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是采用集中的法治专册方式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充分研读教材以掌握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丰富情境,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正确道德观念。
关键词: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95-02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教育部将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各地于2017年秋季开始使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是基于学生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志和公民意识的教育,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向小学生传递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其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成为学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小公民,成为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健康成长的人。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针,强调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道德是法治的最高境界,法治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用好法治教育专册、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几条有效教学策略。
一、充分研读教材内容,创设丰富情境培养法治意识
小学法治专册教材一改一至五年级分散教育的方式,采取集中的法治专册的方式落实法治教育,其基本结构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时逐步指向的四个问题域组成,包括“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国家机构”“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每一课都由课题、二级标题、正文、栏目、主持人、范例等要素构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板块和栏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法治专册的语言内容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因所涉及的某些概念、规则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且一些法律法规的文本较为枯燥等,所以更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其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设丰富情境,对抽象的法规进行感性的阐释,转化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事件,增加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1)利用多媒体技术渲染情境,突出法治专册教学的直观性和情感性。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发展迅速,内容丰富,操作也越来越简便。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丰富生动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可以让法律知识显得更为直观形象、鲜明深刻,远胜枯燥无味、苍白无力的口头讲解。更重要的是,在法治专册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或视频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的心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以情动人”之效。例如,在教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伊始,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战狼2》中撤侨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再出示利比亚撤侨、也门撤侨、尼泊尔撤侨的照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为中国公民在困难时所获得的祖国的帮助,以及作为中国公民享有的权利,从而自然引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识。教学本课“活动园”栏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众多不同的法律对应的公民不同的权利,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公民不同基本权利的漫畫或者图片,学生图文对照,一目了然,辨别出了不同法律对应的公民基本权利。这样呈现出来的法律知识学生更能会心理解。
(2)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辩论等方式演绎情境,启发学生的法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情境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学生和法治教育专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法律知识,进而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创设模拟情境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以身“体”之,用心“验”之,获得法律体验。例如,教授“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守法不违法”这一板块时,上课伊始,我们以活动园“悔恨的泪水”中杜某某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法律为什么要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违法是否可以身处法外之地?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笔者播放了几则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感触,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欺凌现象的种类、原因的认识。接着,我们又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审判长、书记员、陪审员、辩护律师等角色,唇枪舌剑地审判校园欺凌案件,这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自我保护,拒绝暴力、欺凌等行为。课堂成了庄严的法庭,成了体验生活、探究法律知识的实验室,在对一例例或真实或虚拟的校园欺凌案件的审判中,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掌握了面对欺凌行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事演绎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故事展示情境,将学生带入预先设定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探究问题,既增添了法治知识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对法治教育专册学习的兴趣。
辩论活动往往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产生思辨的火花,教师可以根据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内容设计辩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辩论的过程中,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有关法律知识的结论,加深道德认识,这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
二、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开展合作探究提升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专册采用集中的方式来落实法治教育,面对众多抽象、严谨的法律概念和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面对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小学生,怎样真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而避免枯燥乏味的单纯说教呢?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知识内容融入真实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实现法治知识动态生成,即“以案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以案学法”可以架起学生理解法律知识与培养法治意识的桥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与生活经验特点,在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精心选择教材中的典型共性案例、真实生活案例、社会热点新闻案例、青少年违法警示案例等,开展自主合作、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提升法治素养,树立法治意识。
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提供了许多日常生活场景图片与提示,以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法律,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材中的案例。课始,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同学们能愉快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呀?”学生认识到原来是法律保护了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初步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法律。笔者接着出示了一组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照片:“你们喜欢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活动吗?”学生直呼喜欢,笔者顺势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的研学活动又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回顾自己参加过的研学活动,初步说出了诸如要买人身保险、要遵守交通规则、要保护景区的文物和公共财物等与法律有关系的事项。笔者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旅游公司竞标、与学校签订研学活动合同的小视频,学生发现,研学活动也与法律有如此多的联系:从乘坐的车辆、带队的研学教官,再到学校学生的管理等都有明确细化的规定,各方的义务和权利、突发事件的处理及责任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为学生安全出行与研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从这个熟悉的身边案例生发开去,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就在身边,法律协调着人与人的关系。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躬行中培育法治意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据此,法治教育专册教学要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内化法治知识、提高道德素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同时需要延伸课外,充分利用各项家校资源、环境资源,进行学科整合,开展贴近学生实际、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与交警协助工作、法治宣传社会实践,模拟听证会、交通事故处理、家庭纠纷调解等,将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获得真实、丰富的体验,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教授“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笔者同时结合国家宪法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宪法晨讀活动、开展宪法知识大赛,在琅琅的晨读声中,在激烈的知识赛场上,笔者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培养宪法意识。再如教授“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笔者课前预先让学生在家中询问父母或者到社区调查、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积极了解关于选举人大代表的方式、程序等,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课后笔者又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法治观念专题会进行模拟人大代表选举,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民的选举与被选举权,为将来真正参与选举投票、承担责任埋下一颗法治种子;组织学生积极利用周末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担任小小法治宣讲员,制作法治宣传报、手抄报、到社区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我当场外代表”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认真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调查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真正行使公民建言献策的权利。
四、结语
德安天下,法润心灵。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有效教学策略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做到充分研读教材,创设丰富情境,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孙守清.德法交融 动静结合 内外兼顾——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及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50-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敬斌,王立仁.谈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梳理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