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培杰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已逐渐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教学提供导向的考试评价也理应聚焦于核心素养设题。以福建省内各地市中考考前质检试题为例,从几个方面做出尝试——依托语境设题,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料范围广泛,考查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审视;重视梳理与探究,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尝试情境创设,考查面向现实的核心能力——使得指向核心素养的考查得以落实。命题实践证明,在试题形式、考查方向、语料选择、能力层级、题干设问等方面,均可尝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予以落实,从而使得考试评价切实贯彻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更科学的评价内容。
关键词:2020年质检;命题方向;语文核心素养;考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57-02
一、引言
2020年年初至今,福建省内一些地市在上学期期末与中考前对初三毕业班学生进行了学习质量检测。今年的质检是在无《考试指导意见》的明确指导下,各地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中考的理解而开展的中考前学习质量检测。从整体上讲,在命制题型、考查内容、分值比重等方面,与往年相比,均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但从具体的试题来看,可以明显感受到命题思想与设题指向已悄然发生了一些调整,在前三年试题逐渐转向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方向引领下,各地市质检围绕“测评与考试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这一测评与考试的目的,在考查方向、能力层级、任务设置等方面,都在尝试对各部分试题做些小调整,使试题更科学、集中地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迈入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已逐渐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教学提供导向的考试评价聚焦于核心素养而设题是必然的方向。
二、依托语境设题,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所谓“语言的建构”,就表情达意而言,是指按照语言内部规律建构话语——组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就个人言语习得而言,是指经过积累建构起自己的言语表达体系。建构是内向性的系统习得,运用是外向性的系统输出。不言而喻,考查内在的习得效果,自然只能从外在的运用上入手。基于建构与运用对语言系统的依托,考查外在的运用也应基于语言系统设题,这里的语言系统,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试题中,即成段成篇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质检试题,基于语言环境设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反过来说,就是以往那些脱离具体语言环境,考查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的简单化、碎片化的试题基本绝迹。
如“积累与运用”部分第3题,各地市质检卷均给出从文章中摘选的文段,要求考生结合文段的语言环境,给汉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恰当的词语,排列恰当的句序。这样综合设题,使得字、词、句都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能有效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系统性能力。
如“阅读”部分的文言文阅读题,虽考查注释的字词仍主要来源于课文,但已将之置于课外文本中加以考查。莆田卷考查文言文常用字“与”与“至”的意义,“与”分别放在课文“选贤与能”与课外文本“与二孝廉赴都”的句子中加以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积累中建构关于“与”的系统知识(多个义项),并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析“与”字的意义。
如“阅读”部分的名著阅读题,各地市检卷亦从原著中摘出一小段,要求考生以原文为引子写出相关故事情节。这样的考查使得学生不能脱离原著生造情节。原著作为一个有机的语言系统,其情节及相关信息便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立足于原著写情节,便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建构个人语言体系的能力。
各地市质检卷围绕文段(篇章)设题的普遍做法,体现出了语言环境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建构是系统性的语言学习,运用是系统性的语言输出,两者都基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应先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建构系统性知识,方能应对更加真实、复杂的语言环境。
三、语料范围广泛,考查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审视
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等方面。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地市质检卷均能引导考生关注与审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广义上的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可做如下分类:
(一)直面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从各方面加以讨论
如:向古人探寻“良方”(莆田卷)、讨论居家学习情况(莆田卷、龙岩卷)、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泉州卷)、了解疫情下的经济运行情况(三明卷)、关注疫情下的生产劳动(龙岩卷)。这些语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审美
如:探讨民族文化符号的保护(福州卷)、审视中国书法之美(福州卷)、关注文物保护(三明卷)。这些语料直接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
(三)关注当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
如:精准扶贫(莆田卷)、资源勘探(龙岩卷)、网络新生事物(厦门卷)、科技创新(厦门卷)、药物研发(泉州卷)。这都属于泛文化的范畴,通过了解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四、重视梳理與探究,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各地市尝试在各部分试题中增加考查学生的梳理与探究能力的内容,如比较分析、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推断探究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均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三明卷古诗阅读题,要求考生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之异同。
(二)考查积累整合能力
厦门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整合全文信息,概述Internet Archive存在的意义。
(三)考查筛选提炼能力
福州卷文言文阅读题,考查“除了老师和父母教导得当,王羲之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要求考生先筛掉老师和父母方面的原因,选取与提炼促使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其他原因。
(四)考查归整分类能力
莆田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学校针对线上教育采取的措施。
(五)考查解决问题能力
三明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依据“电商直播”问题的调查数据,对直播带货的电商提出两点建议,以消除顾客对直播带货的不满。
(六)考查推断探究能力
泉州卷名著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思维导图提示的信息推测应填写的内容,考生应根据每个栏目右侧的提示,推测相关的故事情节,并调动在阅读名著时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完成方框内内容的填写。
各地市质检卷中均尝试设置了涉及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方面能力考查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呈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五、尝试情境创设,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情境,核心素养的考查也离不开情境。应对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也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部分地市的命题尝试以具体且真实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如泉州卷(初三上学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设置了学校国学社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的具体情境,要求考生围绕活动主题、应征作品的要求及特点、活动信息的搜集等做出回答,综合考查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龍岩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设置了希望中学开展主题项目式居家研学活动的具体情境,要求考生围绕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具体的学习活动,分别完成相关试题。
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在省内仍处于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试题在设问的明晰性与情境创设的合理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六、结语
命题实践证明,在试题形式、考查方向、语料选择、能力层级、题干设问等方面,均可尝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予以落实,从而使得考试评价切实贯彻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更科学的评价内容。
观察近几年福建省内各地市的质检试题,无论是语料选择、试题形式,还是题干设问等,都在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导向作用。“考试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地市质检就是指引师生朝着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而前行的重要尝试。
参考文献:
[1]王 宁,巢宗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