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羽,辛良杰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保障粮食安全对人多地少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1-3]。政府采取政策、技术等诸多措施来稳定粮食产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6]。2003—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53 kg[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2%,近3 a粮食产量也保持在6亿t以上的高位。在连续高产的同时,中国农产品却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8-9],随着城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膳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对国际市场的粮食需求日益增大[10-12],中国已成为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国[13]。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1.3亿t,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大豆和稻米进口量位居全球第1,进口粮占国内粮食产量的比例达21%。大量的粮食进口,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部分粮食品种供给不足而产生需求,属于“补充型进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粮食价格缺乏竞争力导致的“价差驱动型进口”[14]。后者揭露出中国粮食产业存在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亟待提升中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5]。
清晰地认识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和不足是进行政策和制度改革的基础。学界关于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探讨较多,总体可以归为2类。一类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侧重于粮食的贸易竞争力评价,所采用的指标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等[16-17],此类成果虽然能不同程度地揭示某项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对中国粮食产业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为中国是水土资源稀缺的人口大国,国内粮食产能主要满足内需,还需要适度进口,仅用贸易数据评价中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无法反映其本质;另一类则是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角度对中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18-25],粮食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决定性基础,而价格则是粮食市场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因此,基于生产成本与价格的比较,能够更为直接地刻画中国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就现有研究而言,研究者较多关注中国与美国粮食生产成本的比较分析,从分析时段看,不同研究时段的文献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其中,2005年以前的研究多认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低于美国[18-22],而基于2010年后数据的研究则认为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中国粮食生产的成本优势已丧失[23-25]。一些研究也表明,随着务农机会成本的持续上升,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及其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26-28]。因此,有必要借助长时间序列数据来捕捉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动态变化。从测度指标看,现有研究多采用单位面积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忽略了不同国家、不同粮食品种产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国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客观判断。
由于各国农业生产情况和统计制度的差异,开展粮食生产成本的国别对比面临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可比性差的问题。美国是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出口国和中国粮食第一进口来源国,其粮食品种丰富,统计制度较为完善。鉴于此,笔者以美国作为对比研究对象,选取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粮及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大豆作为对比品种,从土地生产率、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分项成本、成本结构、销售价格等方面全面比较中国与美国粮食产业的差异,以期深化对中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认识。
土地生产率不仅体现粮食产业竞争力,还关乎农民增收,被广泛用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该研究首先选择以土地生产率为核心指标,对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土地生产率可表征为价值形态或实物形态,实物形态的劳动生产率一般适用于同种作物间比较,价值形态指标可用于不同作物间比较。笔者拟分别探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种粮食作物,因而选择实物形态的土地生产率指标,采用单位面积产量作为分析因子。
生产成本是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价格则是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因此,进一步从成本和价格角度对中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探讨。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和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物质和服务费用又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美国则分为运营成本和间接费用2个部分。为增强数据可比性,按照生产三要素的土地、劳动、资金原则,同时结合各项成本的投入大小,将粮食生产成本划分为种子、化肥与农药、地租、人工费、设备费及其他费用6项(表1)。其中,中国的地租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美国土地为私有制,其地租以土地机会成本计算;人工费包含家庭用工折价及雇工费用;中国的设备费包括租赁作业费、固定资产折旧等,美国的设备费主要为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作业费、燃料动力费等。在进行成本对比分析前,利用GDP平减指数将原始数据统一调整为2010年可比价,同时将美元按照官方汇率的全年平均值折算成人民币。
研究所用数据均获取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9—2017》,汇编资料同时收录了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经济局(https:∥www.ers.usda.gov/data-products/)发布的相应年份美国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数据。
表1 中美粮食生产成本分类归并
1998—2016年中国与美国主要粮食作物土地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见图1。中美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单产”)均呈现波动上涨特征,自1998年以来,中国稻谷单产一直低于美国,且两者差距呈现初期扩大、后期稳定的态势,年平均差距为16.60%,其中2003年中国稻谷单产比美国低23.36%,两者差距达最大。与美国相比,中国小麦单产具有一定优势,在中国小麦单产水平持续上涨、美国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这一优势逐步扩大,但近年有所缩小,研究期内中国小麦单产比美国平均高出95.11%。中国玉米单产水平低于美国,研究期内中国玉米单产比美国平均低约30.00%,中国玉米单产呈现小幅波动上涨,而美国在2012年后玉米单产水平迅速上升,导致中国玉米单产劣势迅速扩大,2016年中国玉米单产比美国低38.95%。研究期内中国大豆单产比美国平均低33.08%,中国大豆单产水平总体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而美国大豆单产则保持波动上升趋势,导致中国大豆土地生产率的劣势进一步扩大,到2016年中国大豆单产比美国低48.23%。
图1 中国与美国粮食作物的土地生产率Fig.1 Land productivity of food crop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总体而言,除小麦之外,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生产率均低于美国,差距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豆、玉米、稻谷。同时,中国玉米和大豆2个品种的土地生产率劣势还存在扩大趋势。
为明晰中国与美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差异,选取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从生产总成本、分项成本、成本结构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使用的指标均是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相比于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指标能够剔除不同对比单元间单位产量的差异,更真实地反映中美生产成本差异。
由图2可见,1998—2016年,中国稻谷生产成本于2012年由相对优势变为相对劣势,此后中美差距逐步扩大;中国稻谷成本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在2007年后增速明显加快;美国稻谷成本总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至2016年,中国稻谷成本比美国稻谷高553元·t-1,高出比例为34.74%。
1998—2016年,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总体呈“U”型波动变化过程,2008年后成本快速上升;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小麦生产成本大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1年前,中国小麦成本总体占据优势地位,2011年后成本优势丧失且劣势逐步扩大。2016年,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比美国高851元·t-1,高出比例为65.29%。
1998—2008年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缓慢下降,2008年后玉米成本快速上升;同期,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基本保持稳定,且在2012年后下降较为明显。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始终高于美国,2012—2016年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由400元·t-1迅速增加至1 045元·t-1,比美国高出比例由30.90%上升至120.63%。
1998—2016年,与玉米类似,中国大豆生产成本也在2008年后由2 660元·t-1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4 801元·t-1,增长80.46%;同期,美国大豆生产成本总体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2 365元·t-1下降至2016年的1 912元·t-1。此消彼长间,中美大豆生产成本差距由2008年的295元·t-1增加至2016年的2 889元·t-1,比美国高出比例相应由12.48%陡增至151.15%。
图2 中国与美国粮食生产总成本Fig.2 The total cost of food crops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依据中美粮食生产成本分类对比标准,选取2014、2015、2016年的中美粮食生产成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从种子、化肥与农药、地租、人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6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图3)。种子投入方面,中国稻谷种子投入比美国低36.45%,而中国小麦则比美国高出79.10%,而中美的种子投入在玉米和大豆2个品种上几乎相当,差距较小。化肥与农药方面,中国小麦、玉米、大豆投入比美国分别高33.89%、27.79%、97.74%,而稻谷品种两者投入几乎持平。地租方面,中国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中的土地投入成本均高于美国,分别高出42.94%、24.05%、78.41%、143.87%,可见中美玉米和大豆生产中土地成本差距远大于稻谷和小麦。人工费方面,人工成本是中美粮食生产成本中差距最大的一项,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生产的人工投入均远高于美国,分别是美国的6、7、21和15倍。设备费方面,4种粮食存在差异,中国稻谷和小麦设备投入分别比美国低29.98%和47.32%,而玉米和大豆则比美国高出20.77%和3.37%。
图3 中国与美国粮食生产分项成本Fig.3 The classified costs of food crops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根据中美两国粮食生产的分项成本数据,进一步测算了两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成本结构,以考察中美粮食生产成本的结构差异(图4)。总体而言,地租和人工费是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两者所占比例之和超过总成本的50%,大豆品种甚至达到70%;而美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则是地租和设备费,其占总成本的比例也达50%以上。中美粮食生产成本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工投入,中国占比30%~40%的人工费与美国不到10%的人工费占比形成鲜明的对比。分粮食品种来看,稻谷方面,中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分别是人工费、设备费及地租,3者合计占比为78.79%,美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分别为设备费、化肥与农药、地租,合计占比为75.05%。小麦方面,中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分别为人工费、地租和设备费(或化肥与农药),合计占比为75.02%,美国则为设备费、地租和化肥农药,共占总成本的82.46%。玉米方面,中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是人工费、地租及设备费,3者合计占比为78.39%,美国则为地租、设备费、化肥与农药,共占总成本的68.95%。大豆方面,中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为地租、人工费和设备费,共计占比为83.02%,美国排前3位的成本项为地租、设备费及其他费用,合计占比达75.14%。
图4 中国与美国粮食生产成本结构Fig.4 Costs structure of food crops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在成本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美两国粮食的销售价格作统计分析(图5),以考察两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从价格差异来看,研究期内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2 076、1 855、1 624、3 656元·t-1,同期美国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1 693、1 269、951、2 165元·t-1,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价格比美国分别高22.59%、46.10%、70.86%、68.90%,可见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劣势相较于稻谷和小麦更为明显。从价格稳定性来看,1998—2016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售价的波动幅度分别为982、605、713、1 904元·t-1,受到国家粮食托市和临储收购政策的影响,稻谷、小麦、玉米的售价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大豆。而同期,美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售价的变化幅度则分别为1 931、1 180、979、1 526元·t-1,美国粮食出口量巨大,其粮食销售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因而价格年际波动变化较大。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来,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过剩,美国粮食价格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中国玉米价格受近年来的市场化进程影响,售价也出现大幅下滑。
图5 中国与美国粮食销售价格比较Fig.5 Price of food crop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清晰地认识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促进国家粮食产业改革的重要基础。笔者借助中美农业部门长时期的连续统计数据,从土地生产率、生产成本及结构、销售价格等方面,定量探讨了中国与美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个粮食品种的竞争力状况。主要结论为:
(1)1998—2016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与美国相比,除小麦之外,中国稻谷、玉米、大豆的土地生产率均低于美国,3个品种在研究期内与美国的平均差距分别为16.60%、30.00%和33.08%。在玉米和大豆2个品种上,中国与美国的土地生产率差距存在扩大趋势。
(2)1998—2016年,美国稻谷和小麦生产成本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玉米和大豆则保持相对稳定。同期,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从2008年开始快速上升,其中稻谷和小麦在2011年开始超过美国,此后中美之间成本差距进一步扩大;而玉米和大豆生产成本始终高于美国,并于2008年后成本差距持续扩大。2016年,中美4种粮食的成本差距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豆、玉米、小麦、稻谷。
(3)中美粮食生产分项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化肥与农药、地租、人工费、设备费4项投入上,中国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均高于美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化肥与农药投入也均高于美国,设备费方面,中国稻谷和小麦要低于美国,而玉米和大豆则略高于美国。就成本结构而言,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成本是人工费和地租,两者占比超过50%,而美国则是设备费和地租,中美粮食生产成本结构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工费,中国人工费占比在30%~40%之间,远远高于美国不足10%的人工成本。
(4)受到粮食生产成本对粮食销售价格的决定性影响,中国粮食销售价格高于美国,且两者价差由高至低分别为玉米(70.86%)、大豆(68.90%)、小麦(46.10%)、稻谷(22.59%)。另外,中美价格差异还受到供求市场的影响,由于中国粮食临储政策的实施,政府对粮食以保护价托市收购,粮价总体较为稳定,而美国粮食出口量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粮价波动较大。
成本优势是形成市场价格优势的基础性因素。目前,中国农产品受到成本“地板”价和国际市场“天花板”价的双重挤压[24]。基于前文中的分析结果,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国过高的人工成本是中美粮食生产成本的最显著差异。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是替代高昂的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根据农业部公布数据,201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80%,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3.70%、78.10%、81.20%,这与美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相比差距明显。因此,需要鼓励针对不同作物、适应不同作业环境、不同作业项目的多样化农机装备研发,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和引导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2)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农地流转价格主要由土地产出效益决定,并受到土地所在地区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实施也间接抬升了农地出租价格,从这一点看,应持续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政策,这将有助于降低农地流转价格。同时,中国户均经营耕地规模过小,且土地细碎化严重,这直接导致了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偏高。种粮大户要形成连片规模种植,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费用或者谈判时间成本。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村、镇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土地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等行为。
(3)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由于粮食单产方面的差距,中美粮食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差距要大于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差距。应通过技术创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不断提升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特别是大豆等低产作物,2006—2015年中国大豆单产仅提高了约10 kg·(667 m2)-1,明显滞后于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单产发展速度。